王力綱, 白秀梅, 方巖雄
(廣東工業大學 a. 教務處; b. 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 廣州 510006)
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以及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設工程教育強國,服務和支撐我國經濟轉型以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國家戰略,教育部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推進實施新工科建設。新工科建設是一項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是對新形勢下新挑戰的主動應對,具有引領性、交融性、創新性、跨界性和發展性等主要特征,其核心任務是培養滿足行業和產業當前以及未來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1]。因此,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有別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跨專業高度融合、引領性、創新性等顯著特點,繼而推動著實踐教學模式的變革。實踐教學是培養復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環節,是適應新業態下“工科知識”“工科技能”和“工科態度”養成的重要保證和基礎[2-3]。為適應新工科建設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工程領導力、跨界交叉等核心能力、知識和素質的培養需求[4],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高校將實踐教育體系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校內實踐教育機制基本比較成熟,故不在此探討。本文主要從校外實踐機制探索出發,分析傳統校外實踐機制的特點,再以我校新工科人才培養在校外實踐教學方面的機制探索為例進行分析。
當前,高校在著力提升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的實踐中,一直面臨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現實問題,因此,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進一步整合和拓展學校校內外教育資源等問題引起許多專家的高度關注,專家們就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理論,同時也深入地進行了探索[5-12]。
眾所周知,校外實踐教學是鞏固和加強課堂理論知識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學生適應社會企業崗位的最佳途徑,同時,校外實踐教學是學生由學校走出校門了解企業生產運行的一扇窗口,也是培養學生適應新一輪的全球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以及新經濟的蓬勃發展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國家教學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校外實踐教學,為加強校外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管理,近些年教學主管部門陸續出臺系列各項政策文件,指導高校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規范實踐教學過程管理,確保校外實踐教學的培養質量。200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文)[13]。2007年,教育部(教高〔2007〕2號文)還提出,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14]。2019年7月12日,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習教學管理過程的管理與規范,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發布《教育部關于加強和規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教高函〔2019〕12號文)[15],從而對高校的校外實習進一步提出指導意見與規范要求。教育部出臺以上一系列校外實踐教學的管理文件,對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組織校外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及規范管理過程,指明了方向。
圖1所示為基于培養目標構建的實踐課程體系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塑造過程。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越來越注重學生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創新實踐思維的訓練,因此,高校在進行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會更加重視校外實踐教學機制的建設,為培養學生產業交叉融合知識、解決復雜工程能力、具備工程領導能力素養奠定基礎。

圖1 基于培養目標構建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塑造過程
傳統的校外實踐教學主要是由學校和企業雙方來實施,而實踐教學基地主要依托企業來建設。其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型圖,如圖2所示。可見這種合作模式其實是弱關系的一種模型,學校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為各類企業培養人才,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基于企業的發展需求來呈現的,當企業處于高速發展期,出現人才需求旺盛期,企業與高校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的意愿會比較強烈;當企業處于穩定發展期,其人才需求意愿也就會有所下降,企業對于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意愿會有所下降。因此,企業與校方合作的真實意愿大部分是建立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上。
進一步分析當前傳統的校企合作構建的校外實踐基地進行人才培養時,發現其合作模式和教學情況都會受到各種條件的約束,合作方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外指導教師、實踐教學過程、實踐教學經費、教學的組織和管理都存在問題。

圖2 傳統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模型
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迫于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會積極主動地與相關企業溝通聯系和拓展社會資源,利用企業的資源建立學校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調查發現,這種模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具備穩定性,很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都是建立在高校教師與企業的項目合作基礎上,這種模式因在短期對企業而言無法帶來實際利益,因此,企業對這種合作模式是缺乏合作主動性的,該模式也容易隨著高校教師和企業高管人員的變動而終止,或者隨著合作項目的結束而終止,這對學校開展人才培養而言影響非常大,也不利于學校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日趨嚴峻時刻,企業在市場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處于發展期,自身需要繼續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提高市場競爭力,會將大部分的精力放置在企業自身發展中,當企業自身面臨各方競爭或生存壓力的時候,企業與高校合作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人才培養的意愿就會大大降低。
當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外實踐的安排上,受各種校外實踐條件的影響,校外實踐教學的組織過程只能依托企業來執行。學生在企業進行實踐過程中,很多都是走馬觀花式的跟隨校外導師在企業各個部門轉一圈,無法深入了解到企業的運行過程,無法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的實際。究其原因如下:
(1) 學生在企業開展學習和研究的實踐時間比較短,不便于在企業開展深入的研究和學習。
(2) 企業出于自身的生產需要,無法組織學生安排到其生產一線開展實踐教學。
(3) 校外企業導師的精力和時間也比較有限,對學生教學指導上投入精力有限。
(4) 學生確實因為未接觸過社會,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有限。
(5) 校外指導教師沒有系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學生學到的知識比較有限。
(6) 校外實踐教學缺乏規范的教學管理和組織過程,在教學管理上無法面面具到,容易出現各種管理疏忽而發生安全問題。
校外實踐教學與校內實踐教學有所不同,校內實踐隨時可以安排專門的督導隊伍來對教學的過程進行及時監管,校外實踐教學雖然在執行教學過程前也會有相關的教學內容設計,也有相應的管理制度,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受制于實踐教學基地各種條件的限制,可能無法依照預先設定的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甚至在教學時間及課程內容上可能大打折扣,無法安排相關力量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管,甚至部分同學會由于在企業實踐過程無法滿足自己學習需要,擅自離崗不服從企業導師的安排,形成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散漫的作風,甚至出現從事與實踐教學無關工作。另外對于校外實踐教學的教學檔案也很少能按學校教學管理規范形成紙質存檔記錄或文檔,因此,對于教學組織確實容易出現紕漏。
新工科建設是在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以及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背景下提出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跨專業高度融合、引領性、創新性等顯著特點,推動著整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方面變化,同時也推動著校外實踐教學模式變革,需要通過跨企業實踐場所的訓練,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根據珠三角產業高度集聚的產業群特點,抓住企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期,研究企業轉型過程中的新工科復合人才缺失的狀況,與地方政府聯系、與當地企業座談,與企業協會深入研究,提出建立以當地產業發展為生態,在新工科人才培養所需校外實踐教學資源的背景下,探索建立了“校、企、政、協”四方聯動的校外實踐育人新模式。構建的“校、企、政、協”四方協同聯合實踐育人模式與傳統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的實踐教學都是以學校和企業作為主體,雙方協同進行人才培養。而這種四方協同育人模式主體已經打破之前由校企雙方合作的模式,起主導作用的雙方已經變成了四方。四方聯合在人才培養中承擔的角色和作用分別如圖3所示。

圖3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政、協”四方協同校外實踐育人模式圖
學校依然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主導方,作為學生外出學習的組織方,籌集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到合作的教學基地進行實踐學習。學校主要職責包括,聯合行業協會及相關企業共同制定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教學管理制度文件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共同設計校外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共同對參與實踐教學的學生進行組織管理,共同確保教學安全,探索校外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新模式,確保學生在實踐教學期間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高校也可聯合更多相同專業學校一起與當地政府簽訂相關合作協議,各個高校可在不同階段安排學生到實踐教學點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踐。
企業是工程實踐人才集聚地,也是交叉知識聚集的實踐基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訓練的重要基地,為培養新工科人才所需的核心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校企政協方式聯合構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搭建校企合作橋梁,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企業優質資源,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既可安排學生到不同的生產企業開展校外實踐教學學習,也可聘請優秀校外教師到校進行授課,這樣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拓展學生視野,也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到更多的優秀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復雜的生產工藝,為學生鞏固和消化課堂理論知識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這種校外實踐教學方式既是培養復合型人才及跨界人才的實踐育人課堂,也是培養學生交叉融合及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重要基地。
政府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起到核心資源協調作用,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鼓勵各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或者校外實踐人才培養的企業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等政策,在政府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對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積極引導企業和高校開展校企合作,打通校企人才培養和產研一體化的合作通道,激發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活力。從長遠看,高校培養的人才留在當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可以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行業協會在校企人才培養過程中,可發揮其職能,利用其行業協會的資源優勢和行業優勢,積極與學校溝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教學管理制度文件,同時依據協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定位,共同與高校制定校外實踐教學培養目標,依據培養目標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管理實踐教學過程,確保校外實踐教學質量。同時,協會也可利用相應的資源,對行業協會內的企業導師開展專業化培訓,提高其教學指導的業務能力和素養,為企業導師開展更專業的教學指導提供支撐,有效保障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這種四方聯動的校外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在政府的主導下,在高校、企業、協會的聯動下,可長久持續地進行人才培養,同時可以打造行業人才的專業教學示范基地,為政府打造教育名片,為學校和企業培養優秀過硬的后備人才。實現高校、政府、企業和協會等多方共贏。能夠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要,可以讓學生到不同企業學習跨界知識,開拓視野。
近年來,我校緊密圍繞本省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變化能力、適應能力”的目標方向,積極探索基于多專業融合培養滿足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在管理機制、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16]。學校在探索新工科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積極鼓勵各學院利用當地社會資源,與高度發展的企業資源主動對接,與周邊高效的政府主動對接,與地方政府支持的產業協會主動洽商。為學校人才培養不斷集聚社會資源,與企業、政府、產業協會共同為人才培養打造人才培養平臺和基地,打破傳統校企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校外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高地。這些年經過學校一直以來不斷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套“校、企、政、協”校外協同育人新模式。
以學校材料與能源學院為實例,探索了進行校外實踐教學的經驗。學院與東莞橫瀝鎮積極合作,充分利用分布在鎮規模以上的模具企業為資源切入點,聯合東莞橫瀝模具機械行業協會,開展了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政、協”校外協同育人機制的探索,通過這種模式的實踐,在校外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材料與能源學院擁有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學院材料成形及控制專業2011年開始積極探索校企3+1的人才培養工作,該專業于2012年正式被教育部列為卓越工程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學院抓住該專業開展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契機,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學院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注重學生學科專業知識的交叉培養,注重學生解決復雜工程能力的培養,積極與行業協會、企業共同商討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共同構建校外實踐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案,在政府與行業協會協調下,共同構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聘請校外指導教師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討,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實踐教學資源。
我校相關專業學生在廣東工業大學-東莞橫瀝共建的校外實踐基地學習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有明顯提高,參與該項目校外實踐的學生非常受企業歡迎,其就業率保持在92%以上,大部分同學在大四第一學期實踐結束后,就與當地企業簽訂三方就業協議,部分優秀學生在廣汽集團、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格力股份有限公司、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制造企業就業。圖4所示為學校與東莞橫瀝鎮、產業協會及企業簽訂校外實踐教學合作基地。

圖4 廣東工業大學、東莞橫瀝鎮、產業協會及企業簽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儀式
廣東工業大學-東莞橫瀝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后,基地相關企業積極參與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并向學校提供企業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報告,為學校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提供依據,共同參與構建實踐課程體系,積極參與實踐課程體系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制定,為學校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校外實踐教學的實施提供教學場地和師資隊伍支撐。另外,學校在講授相關專業的前沿導論課程時,校方也積極邀請企業一線導師參與到校內課程講授中,讓同學們更早地了解企業發展的前沿動態,以便為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做好長遠規劃。例如,學校材料與能源學院,就聘請了模具行業的知名企業銀寶山新等企業的高級工程師作為我校的校外兼職教師,這些教師實踐經驗豐富,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和行業對人才需求定位有精準的辨識度。同時,對于優秀的學生,銀寶山新上市企業會提前給同學們簽訂三方工作協議,部分同學畢業后留在了企業。
東莞橫瀝鎮模具產業高度集聚,企業發展處在轉型升級改造中,學校材料與能源學院積極抓住機遇,主動與鎮政府協調溝通,并將校企合作的相關調研報告與政府分享,得到鎮政府的高度重視,鎮政府將模具業實踐人才培養納入政府工作內容,幫助企業培養急需人才,為企業轉型升級助力。在此項目合作過程中,鎮政府協調多方資源,出臺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集聚四方資源,和我校共建“廣東工業大學-東莞橫瀝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長期持續為各高等學校材料成形類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教學資源。
廣東工業大學-東莞橫瀝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一直穩定有序地在運行中。目前,鎮政府將此種人才培養模式復制推廣到其他高校,除與我校進行合作外,也與廣東工貿職業學院等高校簽署合作。這種方式解決了高校長期以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質量不高,合作不穩定的通病。同時,政府也以此為契機,為當地模具企業的轉型升級培養了急需的高端人才,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助力企業轉型升級。我校與東莞橫瀝鎮政府共建的校企政協四方協同校外實踐基地運行模式如圖5所示。

圖5 橫瀝鎮模具行業實踐教學培養基地運行模式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培養的學生能力需要具備學科專業交叉以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單一專業培養的人才已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積極拓展社會資源,與行業協會相互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可以彌補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生知識單一化的結果,行業協會可以集聚平臺內部企業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校外實踐資源支撐。東莞市機械模具產業協會是在橫瀝鎮原有的模具機械產業協會的基礎上升格成立的,是東莞市機械模具及其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有70多家模具企業申請入會,主要以東莞市機械、模具、零部件制造企業為主[17]。東莞市機械模具產業協會在當地政府協調下,積極與學校合作開展模具人才培養。模具行業協會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精準的模具人才需求定位,共同制定學校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共同商討學生校外實踐課程體系,共同制定校外實踐教學方案,積極爭取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推動高校與企業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相關工作,為東莞模具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做出貢獻。
傳統校外實踐教學模式已經運行多年,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培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這種模式的深入運行,其校企合作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了各種問題,如合作建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穩定、師資隊伍建設無法得到保障、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這些問題的出現,已逐漸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為打破傳統校企合作校外實踐育人機制,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為培養滿足行業和產業當前以及未來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人才,學校積極與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合作,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力度,提出了構建“校、企、政、協”校外實踐育人機制的探索,同時通過學校材料與能源學院與東莞橫瀝鎮的合作共建實踐育人基地實踐,解決了校企合作校外實踐育人機制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下探索校外實踐育人機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