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歡,王麗娜(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
綠色建筑有節能、降耗、環境友好等優勢,是建筑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的創建目標[1]。隨著我國綠色建筑政策不斷出臺,綠色建筑標準體系逐步完善,綠色圖書館的建設也逐漸獲得圖書館界的關注。國際上最早對綠色圖書館的研究始于綠色建筑,主要包括圖書館建筑方案中的節能設計與節能技術應用。20世紀末,美國圖書館學會提出創建綠色圖書館、實施圖書館環境保護計劃的理念[2],圖書館學界自此開始了對綠色圖書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21世紀以來,我國對綠色圖書館的研究逐漸展開,研究方法多以調研分析國外案例為主。崔旭通過研究美國綠色圖書館的理論與實踐,認為綠色圖書館可從建筑實體、管理服務和綠色教育三個方面進行考量[3]。亢琦[4]和劉涵[5]等對IFLA綠色圖書館獲獎項目進行分析解讀,總結獲獎案例的共性特征,為我國圖書館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2006年,我國推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以下簡稱《標準》),歷經3版2修,最新版本已于2019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筆者對《標準》進行深度解讀,同時調研了27個獲得我國綠色建筑標識的圖書館案例,梳理出這些圖書館在設計與使用過程中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提出適合我國國情與環境的綠色圖書館建設策略,為我國綠色圖書館本土化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Leadership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LEED)與《標準》是目前國內最常用的綠色建筑認證。《標準》編制初期借鑒了其他國家既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LEED是其中之一。LEED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創立并于2000年開始推行,具有完善的評估體系,是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評估標準。我國舊版《標準》和LEED均包括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質量五類指標。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建筑科學的快速發展,最新版《標準》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為: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6]。
根據各省(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官方網站發布的信息可知,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地方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如,上海市要求本市新建民用建筑自2021年6月1日起按照綠色建筑基本級及以上標準建設,新建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他由政府投資且單體建筑面積5,000m2以上的公共建筑,應當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7]。《標準》的修訂更新與地方政策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綠色建筑評價工作在運行過程中的不斷完善,以及綠色評價標準與本土建筑環境的適應、融合與發展。
1.2.1 核心內容與評價指標
之前兩版《標準》主要以“四節一環保”為核心內容,更多地考慮建筑本身的綠色性能;新版《標準》重構了綠色建筑的評價指標體系,豐富了綠色建筑的內涵,更新了綠色建筑的定義,增強了綠色建筑評價的可操作性,提高了綠色建筑的性能要求[8]。新版《標準》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5類評價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均包括控制項和評分項,融入了建筑工業化、海綿城市、健康建筑、建筑信息模型等高新建筑技術和理念。筆者將新版《標準》的全部評價指標進行簡要匯總,以展示新版《標準》的核心內容(見表1)。

表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評價指標概要匯總
1.2.2 綠色圖書館視域下的條文解讀
(1)新版《標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體驗,這與當代圖書館行業的服務理念相契合,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間應滿足緊急疏散要求且保持通暢;②建筑室內和主出入口處禁止吸煙并設置顯著的禁煙標志;③停車場設置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和無障礙汽車停車位;④室內外空間均設置便于識別和使用的標識系統等。詳見條款4.1.7、5.1.1、6.1.3、8.1.5。
(2)新版《標準》在熱濕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的營造方面不僅重視使用者的滿意度,還對能源的高效使用提出要求:①根據房間朝向細分供暖、空調區域并進行分區控制;②降低過渡區空間的溫度標準;③采光區域的人工照明隨天然光照度變化自動調節;④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詳見條款7.1.2、7.1.3、7.2.7、7.2.9。
(3)提高空間服務效能是圖書館建筑的未來趨勢,與空間服務相關的評價標準內容有:①采取通用開放、靈活可變的使用空間設計,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可變措施;②采用建筑形體和空間布置規則的建筑結構;③選用工業化內裝部品;④增加屋頂綠化空間等。詳見條款4.2.6、7.1.8、7.2.16、8.2.9。
(4)組織與開展讀者活動是圖書館的職能之一,新版《標準》要求在建筑日常管理中建立綠色教育宣傳和實踐機制,設置具有綠色生活展示、體驗或交流分享平臺。詳見條款6.2.13。
此外,新版《標準》在加分項部分提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運行、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創新要求,契合了綠色圖書館低碳節能、可持續發展、安全健康、智慧運行、文化傳承等特征。
自2008年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逐年開展綠色建筑標識評價工作,綠色建筑標識星級由低至高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3個級別[9]。截至2019年,全國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超過50億m2,在2019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65%,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累計達到2萬個,建筑面積超過22億m2[10]。筆者整理了2008年至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公布的綠色建筑項目中圖書館建筑的獲評情況(見表2)。

表2 2008年至今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圖書館建筑
建筑本土化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指功能與材料等物質方面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指建筑物形象和樣式方面的本土化[11]。我國綠色圖書館建設應在《標準》的指導下結合各地氣候、地形、資源等因素,肩負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社會職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理念,保證智慧運行,重視綠色服務,為讀者提供安全舒適、健康環保、高效適用的建筑空間環境。
《標準》中7.1.1條款提出應結合場地自然條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對建筑的體形、平面布局、空間尺度、圍護結構等進行節能設計[6]。綠色圖書館建設既要依托高新技術,也要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結合場地氣候、地形、資源、經濟和文化等地域性條件進行設計。①建筑形態與氣候。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跨區域氣候條件差異明顯,不同氣候區的建筑形態各有差異,如寒冷地區的窯洞建筑、暖濕地區的干欄式建筑等。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提出“形式追隨氣候”的設計理念,認為應以解決氣候問題為主要導向來進行建筑設計[12]。圖書館建筑也不例外。如,湯樺設計的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圖書館位于夏季濕熱的重慶市,考慮到室內自然通風問題,該圖書館建筑沿南北布置以增大迎風面,通過減小建筑進深、增加南向開窗面積等途徑使室內擁有更多的自然通風[13]。②建筑形態與地形。圖書館作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應結合城市廣場、城市景觀進行一體化設計,降低城市公共資源消耗。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圖書館的設計充分結合了地形因素,以獨特的草坪屋頂和突出屋頂的圓錐形天窗而聞名,這個草坪覆蓋的坡屋頂巧妙地與周邊粗野的混凝土建筑取得和諧,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散步休閑場所[14]。沈陽市圖書館獲得2007年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三等獎,該建筑也采用了從廣場過渡到草坪屋面的方案,與周邊造型各異的城市建筑取得和諧關系,且覆土草坪具有天然的隔熱保溫效果,在冬冷夏熱的北方具有很好的節能效果[15]。
除氣候、地形條件之外,綠色圖書館的形態設計還應思考如何傳承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標準》中9.2.2條款提出應采用適宜地區特色的建筑風貌設計,因地制宜傳承地域建筑文化[6]。佛山市圖書館于2018年獲得IFLA“綠色圖書館獎”,該館外墻表皮裝飾將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進行抽象化運用,室內裝飾多處運用嶺南水鄉文化元素,是建筑形態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的典范[16]。所以,綠色圖書館建筑不是高技術集合的大雜燴,不是千篇一律的裝配式建筑,而應是鄉土文化與當代技術融合的可持續發展建筑。
《標準》中7.1.8條款要求綠色建筑不應采用空間布置嚴重不規則的建筑結構[6]。為了保證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空間利用的多元化,提高空間利用效能,圖書館應采取通用開放、靈活可變的空間使用設計,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的可變措施。①將交通核心與輔助用房集中布置,盡可能保留規則完整的功能空間。如,廣州市從化區圖書館由于場地條件限制,一期建筑為三角形平面,為了最大化集約空間,該館將交通核心、疏散樓梯和服務用房全部設置在三角形端部,保證了規則完整的主要功能房間[17]。②將同一空間賦予多元的使用功能。如,南方科技大學圖書館的開放式報告廳既是一個非正式講堂,日常又可作為自習室使用,在沒有講座的時候也可當作聯系一層內街和二層景觀平臺的交通空間[18]。③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臨時分隔,打造彈性空間。如,福州市圖書館的閱覽區采用“大開間、軟分割”的開放格局,利用活動的書架、家具、隔斷、綠化等設施根據功能需要改變空間布局,營造開放自由溫馨的閱讀環境[19]。
安全性與舒適性是綠色圖書館空間建設的重要內容,安全性主要體現在建筑抗震性能、緊急疏散、警示標識等方面,舒適性主要體現在熱濕環境、光環境、自然通風等方面。《標準》中5.2.8條款要求充分利用天然光,對公共空間主要功能房間的采光系數和采光照度提出了相應要求[6]。圖書館空間對天然光的利用分為功能性、節能型和藝術性。從偏重功能性和節能性角度考慮,盡量將主要功能房間放置在南向,充分利用太陽輻射采暖、采光;在保證使用要求的基礎上適當降低層高,可明顯降低能耗;閱覽空間的家具擺放應遵循保護圖書和光照度合理的原則,如開放式閱覽空間南向閱覽室的閱覽桌宜靠近采光窗,以獲得良好的閱讀光照度,而書架應遠離采光窗,避免陽光直射對圖書造成損害。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問題,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將是綠色圖書館的核心內容。①提高綠色圖書館的節能水平。建筑節能是指在保證衛生、健康、舒適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標準》第七章圍繞“四節一環保”重點提出了綠色建筑應滿足的各項節能措施[6]。筆者根據案例調研,將綠色圖書館建筑常用的節能技術按被動式和主動式進行了分類整理(見表3)。綠色圖書館的節能設計應遵循被動節能技術優先原則,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風,結合圍護結構輔以主動式節能設施,取得建筑節能降耗的最佳方案。②減少綠色圖書館的資源消耗。選用綠色建材和采取裝配式建造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建筑材料資源消耗。臺北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地區首座綠色圖書館建筑,該館主體結構選用鋼材,屋頂梁選用木材,只有少部分使用混凝土材料,鋼材和木材皆可回收再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圖書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五分之一,該館室內與戶外景觀用磚均由工業廢料回收壓制而成,減少了建筑垃圾[20]。北投分館建筑面積為1,989m2,可作為小型綠色圖書館案例,中、大型圖書館還應綜合考慮成本、結構、利廢、就近選材等多方因素。

表3 綠色圖書館建筑常用節能技術
綠色建筑評價不僅體現在建設階段,同時也體現在考察運行階段。《標準》要求綠色建筑具有智能化服務系統,如家電控制、照明控制、安全報警、環境監測、建筑設備控制、遠程監控、接入智慧城市(城區、社區)等,定期對建筑運營效果進行評估,并根據結果進行優化[6]。由此可見,智能化、智慧化是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也是綠色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圖書館的智慧管理對象包括人員、書籍、電子數據、空間環境、安全消防、日常運行與維護等,所有與低碳節能、提高藏書環境和用戶體驗度相關的智能化監測技術都屬于綠色圖書館的智慧管理范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圖書館閱覽室將環境監測系統、智能照明控制系統、智能溫控系統、新風系統和遠程抄表系統進行一體化管理,通過環境監控系統采集數據并反饋給各子系統,子系統整合數據后自動開啟調節功能,同時通過監控中心監控各系統運行情況并處理故障[21]。綠色圖書館與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密不可分,圖書館可以通過云計算、RFID技術、傳感器網絡等進行城市各種數據和事件的實時測量、采集、數據抓取和識別,完善圖書館數據規劃,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監測城市發展動態和應對公共突發事件。
《標準》從管理角度出發,鼓勵各單位或機構組織綠色教育宣傳和實踐活動,搭建具有生活展示、體驗或交流分享的平臺,編制并提供綠色設施使用手冊,開展建筑綠色性能的使用者滿意度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制定改進措施[6]。綠色圖書館的服務也應注重綠色服務理念,重視綠色環保的宣傳和貫徹實施,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效率,培養綠色館員。①綠色環保宣傳方面,通過主題展覽、講座、體驗式閱讀、全媒體推廣等方式宣傳綠色理念,為讀者普及綠色知識,使綠色觀念融入城市生活。如杭州市圖書館、福田區圖書館均設立以綠色環保為主題的分館,其中杭州市圖書館獲得IFLA2020年“綠色圖書館”榮譽,被稱為全球首座建在“垃圾場上的環保圖書館”,該館舉辦輪回光盤展、光盤再生手工制作、漂流點捐贈點啟動等活動,甚至館內的各種裝置藝術品都是變廢為寶的成果[22]。②文獻資源共享方面,將綠色服務理念融入館藏建設和參考咨詢服務中,提高資源利效率。如在區域內圖書館進行圖書交換、開展文獻互助、建立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等。③綠色館員培養方面,通過組織節能培訓、提升基礎設施環境、制定館員節能規范等途徑調動館員的節能主動性,規范館員節能行為。
我國綠色圖書館的建設應根據地域環境特征打造適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建筑。需要指出的是,《標準》的應用范圍雖已涵蓋文化建筑,但并未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希望本文不僅為綠色圖書館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也在建立綠色圖書館評價體系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