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蓉
摘要: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面臨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薄弱、教研教改能力不強、培訓機會少且針對性實效性較差、學校環境支持力度不夠等諸多困境。為脫離以上困境,從微觀方面,建議教師樹立專業自主發展意識、開展常態化教學反思、主動融入鄉村社會,以此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培養鄉村情懷;鄉村學校則應強抓校本教研和教研共同體建設、改革教師培訓、建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加強人文關懷等,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兩方面共同努力,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應能擺脫困境,迎來良好的發展前景,從而推動鄉村教育振興。
關鍵詞:鄉村教師;教師專業發展;自主發展意識;校本教研
中圖分類號:G451.2;G6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1-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小規模學?,F狀與發展對策研究”(XJK20BGD057)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不僅事關鄉村教育振興,還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密切相關。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實施以來,鄉村學校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得到了顯著緩解,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不能充分滿足鄉村教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需要,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從教人員,其專業理念和信念、專業知識和技能、專業情感和態度、教學風格和品質等持續發展的過程,它具有多樣性、自主性、持續性的特點。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一般有兩條,一是依靠外力推動的發展,二是出于內驅力的主動發展。實現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是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本文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的角度,側重于微觀層面探討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建議。
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既有來自學校、社會方面的外部因素,更有教師自身的因素,兩者共同影響著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1.自主發展意識淡薄是制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自主發展意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推動力,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從訪談中筆者發現,初任鄉村教師大多具有教育激情,對職業發展充滿憧憬,但從教3年~5年以上的教師則普遍比較安于現狀,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大多沒有長遠規劃,過早地出現職業倦怠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過于看重考試分數的評價方式,極大地降低了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城鄉師資流動不暢的現實,影響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過于繁重的工作,不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的現狀與能夠請教的同行較少,使教師感到工作壓力較大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缺乏內驅力,不太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提升專業素養,對教育教學缺乏深入的研究,嚴重制約了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2.問題意識缺乏、教研教改能力不強,是制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專業成長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在反復研究、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但從筆者了解到的現實情況看,鄉村教師普遍存在問題意識不強的問題,具體體現在:許多教師撰寫的教學反思中提不出問題,對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認識;不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鄉村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人員偏少,對如何做課題研究知之甚少,不少教師甚至從來沒有參加過課題研究;撰寫教學論文的教師特別少。
3.培訓機會偏少、針對性不強,難以助力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職前教育的城鄉同質化傾向是我國的現實,但鄉村教育具有特殊性,這必然對鄉村教師提出特定的要求,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尤其如此。一方面,鄉村學校的“留守兒童”“隔代撫養”現象十分普遍,為了鄉村兒童的健康成長,鄉村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還要承擔許多家庭教育的任務,這對大多數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教師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要充當“新鄉賢”的角色,為塑造新時代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職前習得的知識和能力顯然難以勝任鄉村教師的工作需要,有必要通過加強在職培訓予以解決。但從現實情況看,鄉村教師能夠參加的在職培訓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培訓機會偏少。筆者在一次農村小學思政教師現狀的調研中發現,參加區縣級以上培訓的教師普遍不足20%。有時好不容易有培訓機會,卻因教師太少無法調課而失之交臂。二是培訓形式單一,大多數是校本培訓,只有少數學科偶爾有線上培訓和送教到校的教學研討。三是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實際效果不理想,如有些送教示范課看上去很好,但不適用于農村學校和農村學生;培訓內容理論性太強,聽起來高大上,但對解決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參考意義不大,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4.鄉村學校環境對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
目前,國家政策層面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的支持力度較大,落實也比較到位,但由于主客觀的原因,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所需要的微觀環境仍然不太理想。首先,部分鄉村學校校本教研氛圍不濃。當前,鄉村學校大多沒有形成成熟的教研工作機制,雖然有的農村中心學校都建立了教研室,但并未能真正地開展教研工作。其次,部分鄉村學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缺乏有計劃的指導。受傳統教育教學評價觀的影響,部分鄉村學校領導評價教師主要只看考試成績,加之城鄉教師流動幾乎是鄉村流向城鎮的單向流動,優秀青年教師很難留下來,因而學校對教師的培養缺乏長遠規劃和有效指導。再次,部分鄉村學校松散的管理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相對于城鎮學校而言,部分鄉村學校在管理整體上比較松散,可能因師資比較緊缺的原因,加上學校能夠用于激勵教師的資源有限,因而有些校長對教師工作績效的要求甚至低到只要能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學生不出安全事故、家校沒有矛盾就行。教學常規管理簡單到每節課有人上課、教師有教案上課就行,教師之間的工作績效考核差距很小。這種缺乏有效競爭和激勵的管理對教師專業發展基本上是難以產生推動力的,時間長了還可能會導致教師喪失職業進取精神,過早進入職業倦怠期。
教育部等六部門2020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熱愛鄉村、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鄉村教師隊伍”。這是實現鄉村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的基礎工作,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則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關鍵。從微觀層面來說,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既需要學校的有效支持,更需要教師自身的職業自覺。
1.樹立專業自主發展意識,增強專業發展內驅力
強烈的專業自主發展意識是教師持續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克服職業倦怠的良藥。首先,鄉村教師要清晰意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職業價值所在,人生價值所在。新時代的鄉村教師,既是鄉村兒童發展的引路人,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作為前者,他必須既教書又育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后者,他必須積極主動參與鄉村建設,有能力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其次,鄉村教師要明確專業發展的努力方向。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良好的師德修養、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較強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較高的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等,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內容,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可能平均用力。而鄉土知識是鄉村教育的天然內容,鄉村教師不能對之視而不見,它們自然應該成為鄉村教師業務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之視為培養學生鄉土情懷的重要教育教學資源。再次,鄉村教師要制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鄉村教師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應根據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專家的指導下制定職業發展規劃。職業發展規劃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教師在未來職業發展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從職場新人成長為優秀教師。
2.常態化開展教育教學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教育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反思是“密涅瓦的貓頭鷹”,經常進行教育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深化對教育教學理論的認識,重新發現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提升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促進教師向專家型研究型教師轉變,增強職業幸福感。但是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部分鄉村教師的教案上寫了許多教學后記和反思,其教學能力和水平提升卻非常有限,仔細閱讀他們的反思才會發現,其反思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反思不得其法。這啟示我們,一是教育教學反思應是一種自覺行為,強迫之下難有真反思,教師應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二是反思有其特有的方式方法,教師要找準反思點,懂得如何反思,掌握科學的反思方法。只有這樣,教師的反思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才會不斷精進。
3.主動融入鄉村,培養鄉村教育情懷
《意見》提出,“引導鄉村教師真正深入當地百姓生活,通曉鄉情民意,增強教育實效”“引導教師立足鄉村大地,做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注重發揮鄉村教師新鄉賢示范引領作用”??梢?,真正的鄉村教師應該成為鄉村和社區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身份不僅僅是鄉村兒童的教育者,還是鄉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要以“新鄉賢”的身份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成為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傳承鄉村文化的生力軍。這必然要求鄉村教師在學習、完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黨和國家的鄉村振興相關政策與當地鄉土文化知識等。只有這樣,鄉村教師的知識結構才更完整,教師專業發展方向才更明確。也只有這樣,鄉村教師才能真正參與鄉村生活,充分融入鄉村社會,在鄉村教育振興的舞臺上有更大的作為。
4.重視校本教研,加強城鄉、校際教研共同體建設,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教研是促進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教研工作要求教師具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及時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沖突,并以積極的態度對此進行研究,在反復的實踐中解決矛盾與沖突。這就是教師的問題意識和教研意識,由此形成的能力即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它們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培養的結果。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筆者調研的情況看,目前,懷化市大多數農村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開展都不太理想,形式主義嚴重,實效性差,除了思想上重視不夠外,還與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有關。比如,跨學科教學多,除語文數學外,大多數學科被邊緣化;同學科教師太少,缺乏學科帶頭人等?;诖?,學校可以發動教師提出本校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小問題,經過篩選后,定期開展微問題、微課題研討,提出解決措施,跟蹤評估效果,以此帶動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圍,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和教研意識。要加強校際合作,利用城鄉教育一體化下的校際幫扶政策,與城區優秀學校建立教研共同體,共享資源,共研問題;要與周邊農村學校建立校際教研聯盟,共同提煉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定期開展研究,在合作中共同成長。隨著教育信息化普及城鄉,教研共同體開展網絡教研已成為現實,教師隨時可以在網絡平臺提出問題,或者就共同關注的問題談自己的思考,以挖掘自身的潛能,在互相交流中成長。
5.加強教師培訓改革,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在職培訓是教師持續學習,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針對鄉村學校師資緊張、教師身兼多科教學任務等情況,學校應認真研究過去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在培訓內容、培訓形式上多措并舉,統籌安排規劃,為教師創造更多接受優質培訓的機會。一是優化培訓內容。培訓內容的選擇要堅持問題導向,應針對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和教師的實際需求來確定主題,做到主題明確,內容精準,讓培訓真正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培訓效益的最大化。從調研情況來看,雖然不同學校的鄉村教師、不同教師群體、不同學科教師對培訓內容需求有較大的差異,但課程標準和教材解讀能力、教學資源開發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能力、鄉土文化知識等都是許多教師迫切需要提升的。二是培訓形式多樣化。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線下培訓與線上培訓相結合,為教師創造更多培訓的機會。鄉村教師培訓宜以校本培訓為主,以上級部門組織的培訓和校際聯合教研活動等為輔助。培訓形式可以采用專家講座、教學觀摩、教學案例分析、專題研討、“賽研訓”一體的教學競賽等,所有的培訓都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要貼近鄉村教育教學實踐。培訓教師來源要盡量多樣化,如高校教師、教師培訓機構專家、教研員、中小學優秀教師等。三是加強對培訓效果的跟蹤,強化培訓內容的實際運用。每次培訓只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新起點,真正的教師專業發展發生在培訓后,實現于教師對培訓內容的創造性吸收、運用。當前有許多培訓雖然過程熱熱鬧鬧、心得洋洋灑灑,但結果乏善可陳,根本的原因不是出在培訓環節,而是教師沒有將培訓所得真正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雖然其培訓時激動,但是培訓后不動,再過段時間其頭腦中留下的東西就所剩無幾了。不改變這一點,培訓效果堪憂。四是對參培教師進行統籌安排,既不影響學校教學工作,又能保證參培教師的覆蓋面。在長期的培訓實踐中,鄉村學校逐步探索出適合本校本區域的系統的培訓主題,并編制成培訓課程,形成了具有鄉村學校特色的培訓模式。
6.構建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引導教師轉變質量觀念
當前,素質教育已全面推進,但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評價更多地停留于學生的考試成績。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鄉村教師盡管做了巨大的努力,城鄉學生考試成績的差距有所縮小,但絕對差距仍然較大,舊的教育質量評價方式仍嚴重影響著鄉村教師的積極性,削弱著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對我國教育質量評價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其明確而富有剛性地規定從源頭上預防對分數和升學率的炒作,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評價模式。鄉村學校應以此為契機,以(《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為指引,建立符合縣情校情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質量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從而在享受教育生活中走向成功,在體驗教育成果中實現專業發展。
7.加強人文關懷,增強鄉村教師歸屬感
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工作和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但面對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婚姻家庭問題等諸多困難,部分教師容易產生焦慮情緒,這不利于其調動自身的工作積極性,影響了自身的專業發展。對此,學校領導有必要在教師的工作、生活方面多噓寒問暖,幫助教師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初任職的青年教師,他們中的許多人求學、生活基本在城鎮,對農村教育了解甚少,在家校共育上可能存在諸多困難,學校應有意識地為他們提供幫助。平時,學校還可多組織校內、鄰校教師的聯誼活動,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從多方面給予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用情感留人,能逐漸讓教師有歸屬感,有助于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總之,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更公平更有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則是這一支撐作用能否持續發揮的關鍵。因此,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既需要微觀層面機制的有效運行,更需要宏觀層面的運籌帷幄,兩者形成完美的合力,才能使鄉村教育之花越開越艷。
參考文獻:
[1]姜麗娟,劉義兵.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05).
[2]李永昌.農村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教學研究與管理,2014(06).
[3]章雷飛.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教師,2018(12).
[4]劉丕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建設性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1(09).
[5]徐莉莉,高葵芬.農村小規模學校新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9).
Explor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u Rong
(Huaihua Normal College, Huaihua 418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teacher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weak ability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few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poor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insufficient school environment support and so o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above difficulties, from the micro aspe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professional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carry out normal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rural society, so a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rural feelings; Rural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earch community, reform teacher training, construct a scientific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two sid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should be able to get rid of difficulties and usher in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 so a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chool-based teaching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