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霞
摘要:突發性公共事件容易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巨大沖擊,當前國內外針對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機干預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新冠疫情為例,文章在借鑒國內外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策略: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探索危機響應機制,開展心理健康摸排工作、把握學生心理動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辯證看待新冠疫情,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引領、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利用“互聯網+”服務平臺、關注大學生心理。
關鍵詞:突發性公共事件;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0-00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基于大數據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KJQN201802903)的研究成果
突發性公共事件是指在短時間內迅速爆發,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會性公共危機,此類事件具有非常規性、突發性、普遍性三個特點。突發性公共事件往往難以預測,波及面廣,其非常規性超出了一般社會危機的發展變化規律,無法用以往的慣性思維和處理方式應對,迫使各界不得不重新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逐步成型,突發性公共事件容易對大學生心靈造成巨大沖擊,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面臨種種挑戰。大學生若能順利度過危機,則能健康成長,并提高社會適應性;若不能順利度過危機,則會對心理造成傷害,以至于影響后續發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自2020年爆發以來,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恐慌和焦慮。該疫情屬于重大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為有效防控疫情,2020年各大高校延遲開學,以線上授課的形式開展教學。隔離防疫期間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因此成為高校管理的重要課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排查和干預工作,有助于保障大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維護其身心健康,推動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1.心理危機干預的概念
心理危機通常是指由于突然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嚴重災難或精神壓力,生活狀況發生顯著的變化,當事人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無法克服困難,最終導致當事人陷入壓力、焦慮、恐慌、抑郁、痛苦和不安的狀態。心理危機具有破壞性強、潛伏周期長、表現形式復雜等特點。對心理危機實施干預是指針對心理狀況處于危機狀態的群體、個人給予及時的適宜的心理援助,以便積極預防、有效控制并減緩災難對社會群體的負面心理影響,促進危機事件后的心理健康重建,有效保障公眾心理健康、維護社會穩定。
2.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
國外從20世紀中期起開始逐步開展心理危機的相關研究,有關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也逐步豐富,目前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在心理危機干預理論及方法層面奠定了良好基礎。學界探索開發了“分類評估量表”“三維篩選評估模型”“階段性評估模型”等評估范式,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心理危機,嘗試提出了分類干預的辦法和分階段干預的途徑,有效降低了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公眾出現應激反應的頻率。
我國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嘗試構建符合我國需求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自上世紀90年代起,學界各領域開始關注心理危機干預,并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建議。目前國內學者在以下三個方面已基本達成共識:①突發性公共事件容易引起公眾的不良情緒,需要及時進行干預和疏導。②心理危機干預需要在當事者的家庭、親友和社會相關組織多方聯動的情況下開展。③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在于通過與當事者溝通給予其支持、理解,激發當事人的潛能以應對危機。在實踐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18年國家衛健委會同中央政法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嘗試通過建立試點探索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2021年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心理援助熱線技術指南(試行)》,擬采用熱線的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目前運行良好,獲得了一定的心理危機干預經驗,形成了通過熱線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方法和模式。
1.滿足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需求
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期間公眾精神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據調查顯示,新冠疫情期間近三成民眾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抑郁、焦慮、失眠等急性應激癥狀。大學生在新冠疫情期間由于居家隔離、社交距離、健康問題等,個人原有生活、學習規律被打亂,容易出現焦慮和心理危機。大學生心理危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感覺到恐慌、恐懼、害怕,如由于個體信息資源獲取不足或接收信息量過大而無法分辨真假時產生恐慌和焦慮。二是產生健康焦慮,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易將身體的細微變化與病毒相聯系,懷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三是出現身體上的不適(失眠、頭痛等)或長期生活規律紊亂導致身體機能受到影響。四是受疫情影響產生家庭問題、遭受地域歧視。五是疫情導致原有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雙相情感障礙)加重。六是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抑郁,或有其他不良情緒產生,如憤怒、自責、孤獨、無聊等。這些不良情緒危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給學生個體、學生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負擔,高校、家庭、社會及時對大學生心理危機予以干預是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
2.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能力不足
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機制、體系尚處于探索階段,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部分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識模糊,只重視少數學生的心理問題,卻忽視大多數正常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簡單化、片面化,將其視作知識教育,或者與德育混為一談。部分高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老師的職責,沒有建設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心理健康師資配置不能滿足學生需要,心理咨詢室作用發揮有限。當前,雖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普遍存在師資緊缺、空置率較高、缺乏科學系統的測評標準和干預機制等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甚至還存在將心理健康教育劃為安全管理工作的現象。同時缺乏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沒有心理危機干預的操作細則;缺乏相應的危機響應機制,在危機發生后,人力、財力、物力調配緩慢,工作效率低;缺乏長效的恢復機制。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場持久戰,不僅要解決當下的心理危機問題,更需要關注心理危機群體的長期心理健康,幫助其徹底擺脫心理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理危機干預協同不夠,主要體現在學校、家長、公共醫療服務體系之間沒有形成心理危機干預合力。不少家長認為學生只要進了大學就由校方全權負責,很少主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心理引導。學校與醫療衛生機構之間聯動不足,高校通常只是對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告和通知進行傳達,或將處于心理高危狀態的學生進行醫療轉介,沒有聯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展開常態的心理健康維護或心理危機干預,也缺乏心理危機評估機制,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嚴重不足。
1.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探索危機響應機制
要儲備心理危機干預志愿者,組建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突發性公共事件考驗著心理危機干預者的危機應急反應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及心理韌性等,要求心理危機干預者面對突發性公共事件時能夠迅速組織隊伍、快速響應,并針對不同群體及不同層級的需要,提供多方聯動的、科學合理的、系統的解決方案。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的專業性是心理危機干預成功的必要保障,因此,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的學科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尤為重要。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后,還應定期考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及實操技能,針對性地提升其專業能力,結合新形勢及時更新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為其終身學習提供保障。此外,還應積極儲備心理危機干預志愿者,廣泛號召社會各方力量投身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制定志愿者工作和管理細則。應鼓勵醫療部門、心理協會、慈善基金會等社會力量組建志愿者團隊,根據區域、專業能力進行志愿者登記,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根據就近原則、對口原則派遣志愿者,開展相應危機干預工作。
2.開展心理健康摸排工作,把握學生心理動態
高校應在疫情防控的各個重點階段摸排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況和學習狀況,以便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服務,做好疫情期間的教育管理工作。如摸排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及時進行數據整理匯總、數據分析,在摸排的基礎上,形成重點學生臺賬,以便為后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基礎數據。應聯系相關二級院系,指導二級學院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工作。首先,要對有需要的學生及時進行線上疏導和心理咨詢;其次,要提供心理健康狀態自評服務,開通抑郁、焦慮在線自評,方便學生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咨詢服務。在學生健康管理期間,可以實施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日報制度,精準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尤其要重點關注在心理問題臺賬中的學生。在心理健康管理中期,院系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評估表了解學生的緊張、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情況,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為后期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工作提供參考。對中期心理狀態評估的重點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組應根據學生情況和需求,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并安排心理咨詢師一對一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應加強家校聯系,發揮家長對學生的心理支持作用。還應加強輔導員、任課教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教師黨員和領導干部對學生的關愛工作,除輔導員外,要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有一位教師負責對其開展關愛工作,以促進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情感交流。另外,還要選拔合適的學生干部、同班同學和班學長等,加強朋輩互助。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辯證看待新冠疫情
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后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為重要。新冠疫情導致全球面臨生存危機和發展危機,各國都在疫情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損失。疫情的發生一方面考驗了公共衛生醫療機構的應急能力,另一方面也推進了對病毒及抗病毒的臨床研究。此外,疫情還使公眾更加清晰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疫情防控期間的各類法治宣傳教育,有助于增強公民的法治道德理念和民族團結凝聚力。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在公共事件爆發后,高校應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突發性公共事件,摒棄焦慮和恐慌等情緒,辯證地看待危機或災難,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堅定應對危機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大學生以沉著冷靜的狀態去處理危機。
4.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引領,提高信息甄別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疫情防控期間的大學生雖然處于隔離狀態,但依然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疫情相關信息。適度地關注疫情動態、了解真實的防疫信息,有助于大學生避免焦慮情緒,平和心態,正確看待疫情。然而,網絡信息來源渠道復雜、信息量大、真偽難辨,教會大學生從紛繁的信息中做好甄別、通過正規途徑獲得可靠信息應該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內容。學生若過度關注疫情負面信息或輕信網絡不實言論,容易產生焦慮的心理,嚴重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及教育管理者應加強大學生網絡信息安全引領。一是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學習通過官方權威渠道獲取信息,不信謠不傳謠,不輕信網絡的片面之詞,不發表過激言論。二是引導學生樹立文明上網意識,自覺主動地規范網絡行為,遵守網絡文明安全秩序。三是加強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注意保護好個人信息,謹防上當受騙。此外,學校還應聯合各級行政管理部門、衛生管理部門,及時發布疫情相關動態,以公開透明的信息快速回應學生對疫情的關切,通過有節有序的疫情相關信息發布,有效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引導學生走向理智、理性。
5.利用“互聯網+”服務平臺,關注大學生心理
高校應搭建“互聯網+”服務平臺,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爆發后,通過互聯網開展線上團體輔導,以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成長主題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情緒管理教育等活動,安撫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獲得正能量,鼓勵學生互相幫助,掌握心理調適技巧,找到面對壓力的有效方式,合理釋放心理壓力。要引導學生合理規劃疫情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另外,合理膳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十分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培養健康體魄,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生活自主能力及時間管理能力,為其后期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要重點關注有確診親屬、身處中高風險區、經濟困難及本就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確保在第一時間為需要幫助的特殊個體和人群提供心理幫扶。要開設溝通求助熱線,及時為學生提供專業幫助。還要依托互聯網宣傳正面典型,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承擔責任,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如制作疫情防控宣傳片、宣傳居家安全注意事項、自覺參與社區防疫工作等。鼓勵大學生在全民抗疫中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爭做榜樣,不僅要主動通過多種形式參加疫情防控工作,還要自覺做好正面輿論宣傳,做好精神引領,引導和幫助家人、朋友正確看待疫情防控,一起順利度過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高校應將心理疏導及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的重要內容,教育戰線應全面了解師生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況,廣泛開展“心理抗疫”工作。當前,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還存在對心理健康教育定位認識模糊、工作機制不健全、教學資源匱乏、教育協同不夠等問題。高校應進一步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導向,讓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并重轉變,著力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保障體系,強化隊伍建設,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機構及心理健康危機防護的專門機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重點建立大學生心理監測、預警、評估、反饋、聯動機制,做好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接納、自我規劃,實現心理“復位”。
參考文獻:
[1]林麟.關于心理危機干預的探討[J].新余高專學報,2004(03).
[2]韋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3]李夢茹.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特征與成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06).
[4]郭彤.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研究[D].渤海大學,2021.
[5]蔡丁.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及干預反應機制建設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13).
[6]鄧軍彪.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及干預研究[J].大學教育,2018(03).
Research 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Sudden Public Events
———Taking COVID-19 as an Example
Wang Qingxia
(Chongqi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 Sudden public events are easy to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sudden public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mad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aking the COVID-19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sudden public events: establishing a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eam, exploring the crisis response mechanism,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grasp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ynamics, guiding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dialectically view the COVID-19,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creening ability, use the "Internet +" service platfor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ublicemergency;collegestudent; psychological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