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娣
摘要:課外閱讀是課內教學活動的有益補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拓展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在閱讀教學、古文教學、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開展名家閱讀、專題閱讀、師生共讀等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以解決語文教學中的難題。具體教學策略有:布置閱讀任務,確保與課堂教學進度同步;開展課堂分享,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習角度;結成閱讀小組,共同欣賞古文原文;舉行主題寫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創作輸出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難題;名家閱讀;專題閱讀;師生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0-0077-04
隨著語文教學難度的逐步提升,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所下降,導致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同知識版塊的教學難題。對此,教師要積極探索破解語文教學難題的有效策略。教學實踐表明,課外閱讀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可喚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情感,使其沉浸在語文知識的探索中,針對性地解決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從而不斷提升語文教學整體質量。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主要由閱讀教學、古文教學以及寫作教學等幾大版塊共同組成,每一個知識版塊都存在不同的教學難題,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綜合分析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語文教學存在的難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閱讀教學
對于語文閱讀活動,學生傾注了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有的學生卻收獲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閱讀本身難度大,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看到學習成效。另一方面與學生的閱讀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方式相關。在閱讀學習中,部分學生在語義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這并不單純指學生不理解閱讀文本中的詞匯、句子含義,還指在具體語境下,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與分析不到位。
初中語文教學難題在閱讀教學中的體現還包括學生的閱讀情感感知方面。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有效把握作者傳遞的情感內涵,但在表達輸出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能運用閱讀材料中的語言素材以及個人的語文知識積累,將個人對閱讀文本情感內涵的理解完整、流暢地表達出來。這種教學難題既表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情感總結不到位,也表明學生在運用語言素材表達個人學習認知方面存在不足。
2.古文教學
學生在閱讀版塊存在的對內容與情感理解的雙重難題,在文言文學習中也有體現,但表現形式并不相同。古文教學版塊包括古詩詞鑒賞、文言文分析等內容。在古詩詞的鑒賞學習中,由于古詩詞的內容較為簡約,寥寥數語就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場面與紛繁復雜的情感,對學生的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初中階段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深度思考,在把握古詩詞情感與內涵方面明顯不足,尤其在面對陌生的古詩詞時,難以把握作者的創作思想與傳遞的情感。
而在文言文分析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都能在課內文言文的學習中掌握具體實詞、虛詞等的用法,也能準確翻譯原文,這是學生反復鍛煉與學習的結果。然而在面對陌生的文言文選段,實詞呈現出與課內文言文不同的用法時,有的學生就一時難下定論,選不出正確答案。在陌生文言文的翻譯環節,部分學生的翻譯準確度也有所下降。
3.寫作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方面存在的難題之一表現為學生對寫作材料的解讀上。目前,作文考查形式以材料作文為主,十分靈活,而學生在解讀材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面對一段作文材料,學生要在完整閱讀后從中提煉出個人的創作立意。而這個解讀過程對學生而言,充滿了挑戰。一方面,有的學生會順著材料的思路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方向,但不容易寫出獨特的內容。另一方面,有的學生會選擇與材料內容相反的立意,雖然新穎,但也容易“翻車”。究其根源,還是學生沒有準確把握材料內涵。
寫作教學的難題之二體現在學生的創作邏輯方面。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學生,對作文素材十分依賴。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只要自己積累了足夠多的創作素材,就能寫出有文采的作文。當學生將關注點過度集中在作文素材方面,忽視創作邏輯時,就會出現寫作內容虎頭蛇尾或頭尾俱佳、中間稍差等情況,即創作邏輯不嚴密、不順暢,這會直接影響到作文質量。
教材容量有限,很多精彩的文本無法選入課本供學生學習。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為學生篩選優秀的課外讀物,將其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或引導學生自行選擇喜歡的課外讀物進行閱讀,以此實現課外閱讀對語文教學各版塊的有效滲透,為語文教學整體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從語文教學工作的整體開展情況看,課外閱讀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各版塊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豐富閱讀素材
課外閱讀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各版塊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基于教材的篇幅所限,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接觸到的內容有限,對課文解讀的切入點也有限,而課外閱讀的積極參與可讓學生欣賞、閱讀、解析到與課文同樣優秀的素材。這豐富了學生的語文學習途徑,為學生分析、理解課內閱讀內容提供了有效支持,使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認識更加深刻。
2.拓展學生的眼界
課外閱讀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滲透意義還體現在拓展學生的眼界方面。語文教材內容有限,只為學生展示了不同領域的部分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而課外閱讀內容的加入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學生可在接觸課外閱讀材料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知識、新內容,從而豐富知識積累,拓展視野。
3.促進學生的思考
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積極思考,有利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課外閱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內涵也更為深厚,不僅與課內教學內容有聯系,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遨游,形成更新鮮的知識探索體驗,從而不斷豐富學習認知,并提高思考能力。
4.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
課外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拓展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的學習思考,還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受到的有效刺激較少,而課外閱讀的加入可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更新鮮的體驗,并在不同閱讀內容與主題中找到打開語文世界的新方法,改善原有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課外閱讀滲透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對語文教學的不同版塊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同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效率。在具體落實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利用課外閱讀的不同思路,以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優勢,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1.名家閱讀
語文教師利用課外閱讀的第一種思路為名家閱讀。顧名思義,在開展名家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課堂具體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中外著名作家的優秀作品,使學生的課外閱讀在優秀作品的指引下順利開展。名家創作的作品與其他課外閱讀內容相比,有明顯的優勢與特點,可使學生得到更大的閱讀收獲,實現閱讀理解能力的大幅提升。
2.專題閱讀
語文教師利用課外閱讀的第二種思路為專題閱讀。這種運用思路與名家閱讀存在重疊。在專題閱讀方法之下,語文教師可根據課外閱讀內容的不同,為學生選擇具有相似性或差異性的作品,使之構成一個個閱讀專題。專題作品的集中性訓練,可發揮課外閱讀對學生語文學習思路的拓展作用,實現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逐步提升。
3.師生共讀
語文教師利用課外閱讀的第三種思路為師生共讀,這種方法主要體現在學生閱讀課外作品的方式上。名家閱讀與專題閱讀兩種思路,是由學生獨自開展或在小組學習中完成的,而師生共讀的重點落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同一個課外閱讀作品上。在這種方式下,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閱讀進度以及閱讀體驗,能夠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引導,確保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有所收獲,實現課外閱讀活動效益最大化。
1.布置閱讀任務,與課堂教學進度同步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將課外閱讀與課內教學活動相結合,以解決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從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做起。具體策略是以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基礎,為學生提供與之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在與課堂教學進度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課外閱讀對課內學習的輔助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夠拓展學生對課內教學內容的認知,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程度。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重點介紹了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學習生活與個人經歷,充滿童趣,可使學生感受到親切可愛的魯迅先生形象。而魯迅先生的形象是多面的,為增加學生對魯迅形象的整體感知,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教師可為學生推薦魯迅先生創作的其他作品,使學生在閱讀魯迅先生作品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魯迅形象的多面性,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百草園及三味書屋的深厚情感,進而提升對課文內容的把握程度。
這種課外閱讀滲透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可以通過名家閱讀落實,也可以通過專題閱讀加以落實。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思路有明顯引導作用的課外閱讀材料,并與課文相結合,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因此,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從文章的作者出發,教師可以名家閱讀的形式,讓學生尋找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教材中的課文對照,以此豐富認知,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另外,教師可以專題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其他描寫書房的優秀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2.開展課堂分享,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習角度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根據課文教學具體進度,為學生推薦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能夠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材料作為課堂分享的素材來源。一方面,從學生個體來看,課堂集體分享能促使學生重視課外閱讀。另一方面,從學生整體來看,課堂分享可使學生從其他學生的分享中得到啟示,形成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獨特思考,從而不斷豐富語文知識學習角度。
例如,在《鄧稼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鄧稼先這一人物為核心,搜集與鄧稼先精神相似、事跡相似的人物傳記進行閱讀,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既要分享人物事跡,也要分享對人物事跡與精神的感悟。在這種主題式課外閱讀分享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對鄧稼先等先進人物所代表的精神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還能迅速掌握分析人物精神的多種切入點。這為學生多角度解讀閱讀材料,感悟人物精神,提供了幫助。
語文知識內涵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掌握字、詞、句、段、篇章的字面意思顯然是不夠的,只有深入閱讀材料內部,才能發現其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背景及作者的創作情感等諸多內容,以此深度把握文章內涵。而課堂分享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溝通渠道,既可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程度,也可增強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深度,具有豐富學生語文學習角度的積極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3.結成閱讀小組,共同解讀古文原文
初中階段學生于課堂外接觸文言文的機會并不多,這就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積累并不豐富,過度依賴教師總結的各種文言文學習方法。教師的總結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率,但由于不是學生個人的總結,對學生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課外閱讀解決教學難題的過程中,可在文言文教學部分,通過組織閱讀小組的方式拓展文言文閱讀范圍,解決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一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孟子》整本書作為課外閱讀材料提供給學生,將學生分為不同的閱讀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其中的一部分,共同對《孟子》進行閱讀與研究。學生運用教師在課堂中總結的方法分析閱讀的古文原文,并將其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歸類、總結,自行查閱工具書,對其進行標注。這種合作探究課外閱讀材料的方式,可提升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并在合作情境中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主動歸納能力與總結能力。
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出諸多優秀的文言文作品,了解并探究文言文作品是學生提高古文修養的重要途徑。另外,文言文的形式與內容可使學生得到語文學習的啟發,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應多接觸的有益學習材料。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只進行課內文言文的學習,提升效果不明顯,只有將視線投向廣闊的課外閱讀材料,接觸更多優秀的文言文原文,并深度探究,才能實現古文學習水平的逐步提升,并解決古文學習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不斷提高古文學習效率。
4.舉行主題寫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創作輸出水平
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了解、分析、解讀,能夠充分發揮課外閱讀對閱讀版塊以及古文教學版塊的積極促進作用。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繼續引入課外閱讀材料,舉行主題寫作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創作輸出水平,使學生的寫作邏輯與材料解讀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幾篇不同的課外閱讀材料,鍛煉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提煉創作立意的效率與能力。教師還可根據課外閱讀材料確立創作主題,以此為學生的創作提供優秀素材與邏輯支撐,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輸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解決材料解讀與內容邏輯安排上存在的難題。例如,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是學生十分喜愛的閱讀材料,但部分學生對神話故事的理解較為淺顯,只是將神話故事作為一種有趣的閱讀材料,而并沒有將其作為提升個人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神話故事過程中按照一定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究神話故事在當前社會中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進行有效思考。這種教學方法可不斷拓展學生的思考范圍,充分發揮課外閱讀材料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作用。
語文教學在閱讀版塊、古文版塊、寫作版塊都存在不同的難題,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對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課外閱讀。而課外閱讀的利用方式不同,解決語文教學難題的效率也不同,教師可以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積極探索利用課外閱讀的方式,以布置閱讀任務、開展課堂分享、結成閱讀小組、舉行主題寫作等形式,充分發揮課外閱讀解決初中語文教學難題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相峰.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0(31).
[2]江志強.談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與寫作的巧妙融合[J].學苑教育, 2020(14).
[3]李蕓,竇金蓮,林洪剛.如何有效進行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輔導[J].試題與研究,2020(17).
[4]林宗琳.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有效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09).
[5]馬建林.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2020(03).
[6]盧春梅.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及對策[J].廣西教育,2019(41).
[7]孫文明.論初中語文課外閱讀內容的推薦[J].現代語文),2017(07).
[8]陳剛.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7).
[9]鹿琳.讓閱讀點亮人生———淺談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策略[J].初中生世界,2017(12).
[10]肖仁華.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思考與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6(20).
Research on Solving Chinese Teaching Problems wit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he Wendi
(Gulang No. 6 Middle School,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Gulang 733199, China)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students reading materials, expanding students horizons, increasing students think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methods. In reading teaching, ancient prose teach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teachers can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activities, such as famous reading, special reading and joint rea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hinese teaching.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include: arranging reading tasks to ensure synchronization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progress; carry out classroom sharing to enrich students knowledge learning perspective; form a reading group to enjoy the original text of ancient Chinese together; hold theme writing activ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creative output level.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outside reading; difficult problems; famous reading; thematic rea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read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