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
“文革”十年動亂結束以后,中國亟需解決的歷史問題,就是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撥亂反正。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的胡耀邦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在黨校內解放干部,平反冤假錯案,這為一年后他擔任中組部部長在全國范圍大張旗鼓地糾正黨的組織路線做好了鋪墊;還有一件事,是籌辦《理論動態》刊物,推動思想解放,這也為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做了準備。
兩件大事矛頭所指,正是被“四人幫”奉為圭臬的組織領域極左政策和突破“兩個凡是”對于思想的禁錮。
做這兩件大事,身在中央黨校的胡耀邦有得力的助手,就是徹底擺脫了“文革”中“四人幫”的控制、堅定地支持正確路線的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編輯隊伍。
胡耀邦與《人民日報》的關系由來已久,其淵源可以追溯到他早年辦報刊的經歷。
1934年初春,胡耀邦擔任少共中央局秘書長,同時兼任兒童刊物《時刻準備著》總編。從那以后,胡耀邦的工作總是和報紙宣傳緊密相連。
1952年,胡耀邦到北京擔任團中央書記,多了一項重要的事,就是在各種會議上作報告。胡耀邦對這些文件的起草十分重視,重要報告起草定稿后,往往會派秘書將文本送給人民日報社總編輯鄧拓、新華社社長吳冷西,請他們對文件過目,修訂增色。在胡耀邦的眼里,這兩位總編輯都是黨內“大筆桿子”,有他們把關,胡耀邦就對文件放心了。
胡耀邦送文件給鄧拓過目,可能還因為在解放戰爭中,他們都在晉察冀戰場,相互知聞。這時主持《人民日報》日常編務的,是副總編輯胡績偉。他也在1952年調到北京。他和胡耀邦曾長期在延安工作,彼此也知道名字。

《人民日報》是胡耀邦每天都要認真閱讀的。對于“文革”剛剛開始時就遭受迫害離世的鄧拓,胡耀邦是非常惋惜的。十年動亂之后,胡耀邦親自主持追悼會,為鄧拓平反昭雪,在悼詞中抒發了對鄧拓的深切懷念。
胡耀邦和胡績偉之間熟悉起來要晚許多,他們在1974年以后逐漸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當時胡耀邦和胡績偉均未恢復“文革”前職務,胡績偉患了肝炎,胡耀邦出現了明顯的腸胃不適,都到協和醫院第二門診部看病,兩人多次在候診室相遇交談。“發現對黨和國家的大事,對當前的主要問題和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有十分一致的看法。”巧合的是,胡績偉夫人胡一哉和胡耀邦夫人李昭,先后恢復工作,都擔任了北京市紡織局副局長,關系十分密切。胡績偉、胡一哉夫婦多次到胡耀邦、李昭家中做客。胡績偉曾著文《胡耀邦與人民日報》,文中回憶,每次前去,“都不在客廳閑談,而是在他們的臥室里談心,交換消息,分析時局。”
1975年下半年,久經“文革”羈絆的胡耀邦獲得解放,調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組第一副組長,主持全院工作,領導起草《中國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胡績偉由前任總編輯吳冷西推薦,借調到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參加《論全國各項工作的總綱》的起草。這兩份文件,加上國家計委起草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都是“文革”中復出的鄧小平安排起草的。1976年4月,他被再次打倒,早先起草的三個文件被極左勢力誣為“三株大毒草”,在全國范圍開展批判。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葉劍英主持粉碎“四人幫”,消息靈通的胡績偉次日(7日)或8日即去胡耀邦家通報。胡耀邦告訴胡績偉,已知道了消息。
幾天后他們再度見面,胡耀邦告訴胡績偉,葉劍英讓兒子葉選寧前來探望,他向葉帥帶了話:“中興偉業,人心為上。”什么是人心?胡耀邦的看法是:“第一是停止批鄧,人心大快;第二是平反冤假錯案,人心大喜;第三是把生產搞上去,人心樂開花。”胡耀邦說得十分精彩,給胡績偉留下很深印象。
1977年1月,胡績偉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比胡耀邦更早一步回到重要工作崗位。實際上,他在1976年12月已在《人民日報》主持工作。
胡績偉回憶,擺脫“文革”重新工作,胡耀邦“在宣傳上有什么想法和打算,總是找我商量,我在宣傳上有什么計劃和問題,也總是向他請教”。
1976年10月7日,遲浩田、孫軼青、郗漢生三人組成的工作小組進駐人民日報社,全面掌控領導。從這時起,《人民日報》的新聞隊伍置身撥亂反正大潮的前端。
10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第16號文件,將粉碎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集團的消息通知各級黨組織。
接到通知,遲浩田立即傳達,報社隨即清查幫派體系,實現工作方針的根本轉變。
《人民日報》組織重要評論員文章批判“四人幫”。1976年11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任平”的文章《光輝的歷史文件》,揭露“四人幫”對故事影片《創業》栽贓。“任平”的署名可以理解為采用“人民日報評論員”諧音的開始。
1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編輯部文章《滅亡前的猖狂一跳——揭穿四人幫偽造臨終遺囑的大陰謀》。
1977年1月,中共中央調整人民日報社領導,任命胡績偉為總編輯,遲浩田、孫軼青為副總編輯。老干部安崗和潘非繼續擔任副總編輯。這個班子擁護新的黨中央領導,堅決否定“文革”,為全黨工作回到正確路線而努力。

這時,《人民日報》理論部主任何匡、記者部主任李千峰、政法部主任王澤民,都是抗戰中參加革命的老干部;評論部主任范榮康也經歷過解放戰爭。他們在“文革”中都受到嚴重沖擊,粉碎“四人幫”后以飽滿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
1977年1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王惠德(后任中宣部副部長)的文章《一個專賣假藥的反革命騙子——從〈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看張春橋怎樣篡改馬克思主義》。這篇文章的發表曾受到持有“凡是派”觀點者的阻礙,經編輯部努力,還是發表出來了。
1977年2月21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任平”署名文章《打倒幫八股》,批判“文革”中盛行的惡劣文風。
《人民日報》連續發表重要文章,表現出來的強勁勢頭,胡耀邦都注意到了,他和總編輯胡績偉保持密切的聯系。
來到中央黨校的胡耀邦,為實現撥亂反正選擇兩個突破點:平反冤假錯案和破除現代思想迷信,這兩個突破點都是通過《人民日報》發起突擊的。
首先是在中央黨校掃除“文革”中的幫派體系,解放遭受冤案錯案的干部。胡耀邦由此觸及更多的積壓如山的冤假錯案,他的視野遠遠超越了中央黨校事務。在這年5月中旬的黨校教學會議上,胡耀邦說:現在北京有一個政治旋渦,你們敢不敢進這個旋渦?我是想進的。
也在這個會議上,他明確地說,準備在中央黨校辦刊物,叫做《理論研究動態》,或叫《理論動態》。中央黨校很快成立“理論動態組”,主辦內部刊物《理論動態》,5天一期,每期刊登一篇文章。這些文章,言之有物,有針對性和論戰性,是解放思想、批判錯誤的有力武器。但《理論動態》是內部刊物,印刷量不過三五百份,分送領導,做不到大眾傳播。胡耀邦積極地為《理論動態》文章開拓出口,這就是《人民日報》。
當時,《人民日報》日發行量在500萬份以上,影響力巨大。
和《理論動態》及日后的《組工通訊》在組織序列上由胡耀邦直接領導不同,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由中央直接領導,與中央黨校是平行的。但《人民日報》領導人堅決否定“文革”,推行撥亂反正,與胡耀邦的思想完全合拍。他們接受胡耀邦的思想引導和工作部署,和《理論動態》《組工通訊》合作得水乳交融,書寫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足可圈點的一頁。

這時,胡耀邦和《人民日報》編輯部建立密切聯系有一個便利條件,就是他在黨校的秘書陳維仁曾是《人民日報》資深編輯,擔任過《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的秘書。
陳維仁,1924年生,云南武定人。1947年就讀清華大學經濟系時加入中共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3月到剛剛進入北平的人民日報社當編輯,1954年擔任總編輯鄧拓的秘書,1959年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不久擔任校長林楓的秘書。
1966年“文革”一開始就展開批判“三家村”運動,鄧拓首當其沖遭受迫害,受到株連的陳維仁停止職務,在河南西華縣的中央黨校五七干校勞動了5年。
1977年,中央黨校復校調回陳維仁,推薦他擔任胡耀邦秘書。1977年五一節剛過,陳維仁就來到了胡耀邦身邊。對他的工作,胡耀邦感到滿意,后來陳維仁擔任了中央黨校副校長。
胡耀邦熟悉陳維仁后,要他推薦辦理論刊物即《理論動態》的人選。胡耀邦對當時社會上的雜志不滿意,說,現在現實的題目太多了,我們要辦一個理論刊物,恢復黨的光榮傳統。他要陳維仁向他推薦幾個辦《理論動態》的人選。陳維仁提出的人選,胡耀邦都接受了,《理論動態》很快辦了起來。
《理論動態》出刊后,許多與《人民日報》之間的聯系事務,都交給陳維仁來辦,辦得很順暢。
1977年8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胡耀邦當選為中央委員,這是他在“文革”中空缺兩屆后又一次進入中央委員會。
黨的十一大后,胡耀邦擬定了一個題目《把“四人幫”顛倒了的干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找來黨校青年教師楊逢春,請他執筆撰寫。還找來兩位有思想積累的教師葉揚和陳中,協助一同起草。

胡耀邦和3位起草者談了半天。他指出,現在就整個國家來說,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全面落實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把“四人幫”顛倒了的干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只有這樣才能把大量被迫害的干部解救出來,才能把壓在各階層人民心頭的大大小小的石頭都搬掉,才能使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生氣勃勃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胡耀邦不僅提出了這篇文章的宗旨,還和作者一起確定文章的具體構思與框架。
胡耀邦說,寫作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來找我,不必讓秘書安排時間。
起草者問,文章要寫多長?
胡耀邦說,太短了,恐怕引不起多大影響。我與胡績偉同志說好了,《人民日報》的一個版面有多大,文章的塊頭就多大。
起草者問,多少時間寫出來?
胡耀邦說,在力求準確完善的前提下當然快一點好,因為被迫害的同志和他們的親屬都在眼巴巴望著呢。
文章完成初稿以后,胡耀邦先后有17次修改,在定稿過程中一再征詢胡績偉的意見。
胡績偉回憶,對這篇文章,胡耀邦“同我商量過好多次。他把原稿交給我,商定登一個版。我把排好的清樣送給他,他還是一等再等,就像一個即將臨陣殺敵的勇士一樣,把自己的寶劍一磨再磨,不輕易出鞘。最后選定在1977年10月7日,粉碎“四人幫”一周年的紀念日,才在《人民日報》上刊登出來。
這是在全國范圍平反冤假錯案的一聲號角。文章著重指出:要敢于推倒“四人幫”一伙在審查干部中所作的錯誤結論,顛倒的干部路線是非一定要糾正。
這篇文章使千千萬萬個蒙冤受屈的家庭看到了希望,一個月內《人民日報》收到1萬多封信件和電報,表達讀后感受。文章作者兩個月內收到的讀者來信裝了兩個麻袋。
這個情況使胡耀邦為之振奮。他在10月12日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組的會議上說:“這篇東西我參加了一點意見,《人民日報》出了很大的力量。”
胡耀邦指出:“這篇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敢于接觸實際。”他還講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話:所謂扭轉乾坤,就是把整個國家、民族的車輪重新扭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該文發表后,中央組織部的干部們將許多反映匯集起來,送到了人民日報社。
胡績偉要求,根據中央黨校文章的寫作旨意,編輯部把中組部干部們匯集的意見加以梳理,寫成一份內參,報送中央主要領導,也送給了胡耀邦。
因為這篇文章,胡耀邦和《人民日報》都承受了壓力。10月29日,一位高層負責人對中組部領導說,這篇文章是有問題的,適當的時候要批判。他有意問道:你們知道專案組是誰領導的嗎?
胡耀邦讀到《人民日報》內參,也知道了對文章的指責,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又把楊逢春請來,把《人民日報》編輯也請來,一同研究,寫成了第二篇平反冤案的評論《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須認真落實》。
根據胡耀邦和胡績偉的商定,第二篇關于平反冤案的文章,署名“本報評論員”,刊登于《人民日報》1977年11月27日的頭版頭條,并在一版配發了5封讀者來信,為大范圍平反冤假錯案、解放受到“文革”傷害的干部發出了更強烈的聲音。
就在1977年11月,中央對《人民日報》的領導又有新的調整,遲浩田回軍隊工作,任命秦川、李莊為《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新的領導層進一步加強了《人民日報》推進清除“文革”惡劣影響的力量。
12月10日,胡耀邦被任命為中央組織部部長,仍兼任黨校職務。至此,胡耀邦不僅在黨的政治思想領域繼續引領思想解放的大潮,而且有了在組織范圍里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現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