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憶珺 趙云英
(1.天津農學院體育教學部 天津 300392;2.華新小學 天津 300304)
如今,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已經較為普遍,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形式較為單一、互動深廣度不夠、互動環節預定性強等,課堂氛圍并沒有因師生互動而得到更多的積極調動,這樣的師生互動并不能提升學生的課程滿意度。還有的體育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師生互動中對學生的干預性較大,并未將自身放到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在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在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素質、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師生互動是學生提升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式,對課程質量和課程滿意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該文以天津市5 所普通高校非體育專業的200 名學生為調查對象,以高校體育課程滿意度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以思政、高校體育、課程滿意度、師生互動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對所得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匯總分析,為該文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針對高校體育課程滿意度的高校形象、學生期望、師生互動、師生關系和自我收獲5 個維度進行問卷設計,并對各維度進行賦值。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調查問卷20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86份,問卷有效率為93%。
1.2.3 數理統計法
該文利用數理分析軟件SPSS 2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研究的相關假設。
1.2.4 邏輯分析法
根據實驗結果,對高校學生體育課程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同時提出針對性的滿意度提升建議。
在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學生滿意度模型有其獨特性,受到學校形象、學生期望、師生互動、師生關系和學生自我收獲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學生滿意度是在接受高校形象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參與體育課程活動和自身期望、自我收獲等進行比較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由于上述5 個影響因素無法直接測量,所以一般采用間接的方式來進行測量,也就是利用結構方程進行模型路徑的分析。基于此,構建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學生滿意度的結構方程模型(見圖1),模型中包含學校形象、學生期望、師生互動、師生關系和自我收獲5 個維度,可以看出,師生互動、師生關系與課程滿意度之間既存在直接作用,又存在間接作用。

圖1 高校體育課程學生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
為了更好地測量各變量之間的結構效應,可將滿意度模型中的高校形象、師生互動、學生期望、師生關系、自我收獲和體育課程滿意度等變量,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賦值檢驗,這里采用的是Likert 計分法,設置1~5的滿意度,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修正后,進行效度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問卷的結構設計合理,信度較高,并且模型的收斂效度較好。利用SPSS軟件對滿意度模型的路徑進行顯著性檢驗,得到模型路徑系數和t值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滿意度影響因素檢驗表
由表1可知,高校形象的t值為-0.612,故此其對滿意度不具有顯著性影響。其他影響因素對滿意度均具有顯著性影響。
第一,在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如果體育課程教學效果沒有達到學生的預期,那么學校形象對體育課程滿意度的影響就不明顯,也不直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高校形象和學生體育課程期望之間存在差距,故高校需要加強校園體育人文環境建設,以提高學生的認可度。第二,學生期望對體育課程滿意度存在較為明顯的影響,標準化系數為0.234。隨著學生對體育課程期望值的增加,其對體育課程質量的要求也不斷增加,所以高校需要讓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內容和價值有所了解,這有助于調整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望值,從而實現對體育課滿意度的正向影響。第三,師生互動主要是課堂內的師生互動和課堂外的師生互動,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326,對體育課程滿意度具有較明顯的影響。這就要求高校應進一步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和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第四,自我收獲對體育課程滿意度具有直接、正向的影響,其標準化路徑為0.332。由此可見,只有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才能夠讓學生的滿意度得到較大提升。
在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能力,還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和個性品質提升。因此,體育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和模式,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樹立起較強的師生互動意識,積極構建師生互動體系。體育教師要讓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時,積極地尋求教師的指導幫助,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職業素養,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潛移默化的正向引導。教師在構建師生互動體系時,應當注重利用信息技術時代的優勢,打造互聯網體育教育教學平臺,對課堂教學進行時空延展,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以及獲得體育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熏陶,同時利用平臺的即時溝通特點,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提升對教師的信賴感,以便發揮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的效用。
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滿意度與校園體育資源環境密不可分,只有校園體育資源環境較好,相應的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比較完善,學生才能從師生互動中得到更多的滿足感。在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不應局限在課堂內,而是要以課程培養目標為依據,增加學生感興趣并且能夠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項目,如武術、太極拳等,將體育課程和健康教育、愛國教育結合起來,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程覆蓋的課程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知識、技能和情感能力等全方位的支持,最終實現教學改革,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結合課程思政內容進一步完善教師的管理制度,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在職培訓和交流,實現體育教師和思政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確保育人意識方面的協同一致,同時確保教師對學術前沿的教學思想、模式等有所了解,這對師生互動效果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高校的教學管理部門還應當對體育課程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對學生的課程滿意度進行抽查,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反饋,以此作為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衡量標準,充分加強體育課程育人的實效性。
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校形象對學生期望的影響不大,但學生期望對體育課程滿意度的影響較為明顯,說明高校在宣傳上存在不到位之處,學生對體育課期望度越大,則對課程質量要求就越高,這需要學校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價值有所了解。第二,課堂上師生互動對學生體育課程滿意度的影響較大,并且這種影響是直接正向的。第三,完善的體育教學場地設施和器材配備以及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對師生互動體驗和能力全面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是課程滿意度的重要決定因素。總體來說,與體育課程滿意度正向相關的4 個維度是學生期望、師生互動、師生關系和自我收獲,且路徑系數最高的是師生關系,這也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