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周行幼兒園 盧 艷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游戲、滿足個性需要的學習活動。隨著對區域活動的深入研究,我們發現每個班級都有部分幼兒會出現偏區現象,具體表現為:一些幼兒經常在同一個區域游戲,從不主動到別的區域活動;班級內各區域人員分布不均衡,有的區域無人問津、有的區域人員爆滿。長期專注于某一個區域,幼兒會出現在一種或幾種智能上高度孤立的發展。某些幼兒偏區行為的發展趨勢明顯違背了我們開展區域活動的初衷。因此,如何改善幼兒偏區行為是當前區域活動各領域均衡發展的一個重點問題。
1.區域特性的影響
區域活動是一種學習者中心取向的課程設計,和集體教學活動的區別是幼兒的學習自由、自主以及教師的指導間接、個性;強調學習者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不同的區域,并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
針對區域活動“自由自主”的特點,很多教師在指導區域活動時會感到困惑——既然是幼兒自主選擇游戲,那么教師為了解決偏區現象去干預幼兒的選擇,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也就是說,教師雖然認為幼兒的偏區行為存在問題,主觀上也愿意幫助幼兒改善這一現象,但是在做出行為決策前沒有找到干預的依據。
2.學習興趣的影響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最大動力。從大量的游戲觀察記錄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產生偏區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身的興趣影響,究其根源,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成不變的區域環境。當幼兒的知識結構達到一定階段,簡單重復的學習會讓幼兒產生疲倦感。教師若不及時調整區域環境,就會導致幼兒不想與當前的環境互動,從而選擇其他喜歡的區域。
二是教師提供的材料沒有挑戰性或跟關鍵經驗脫節,造成幼兒學習支架斷層,不符合幼兒經驗的生長過程。教師應根據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經驗發展、興趣以及活動情況,及時有效地建構、優化區域環境。


3.教育理念的影響
當前部分幼兒園踐行兒童觀的過程與理論層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當真正面對兒童的偏區行為時,教師做出的反應往往是局限于自身經驗的直覺判斷。關于“兒童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從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由于專業理論知識的匱乏,大部分教師的回答是沒有底氣的,診斷問題的依據是盲目的、零散的、隨意的。
一個完整的課程價值體系是由教師和幼兒共同構成的,幼兒和教師無時無刻不處于共存和互動中。教師的理念會影響自身的語言和行為,進而影響幼兒的區域活動。教師是幼兒產生偏區行為的原因之一,但也是幫助幼兒改善偏區行為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跟隨和放任幼兒的興趣,而是要承擔整個活動的預設與生成。教師通過觀察,幫助幼兒把握學習機會,豐富幼兒的區域活動形式。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自主選擇”并不是絕對的自由,也不等于隨意選擇,真正的自主必須建立在規則之上——規則的制定要基于幼兒自主體驗的前提,并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需要。教師要與幼兒共同制定游戲的規則,讓規則來源于幼兒,并服務于幼兒。
我對存在偏區行為的各年齡段幼兒做了一個統計,發現小班幼兒占據了大多數,受年齡特征影響,表現出對規則的無視、隨意、模糊,到中大班人數會有所減少。對于這些規則意識淡薄、產生偏區現象的幼兒,我們可以采取“帶他進區”的方法,先由教師或者活動能力強的幼兒帶該幼兒到其他區域玩,并給予一些幫助。
區域活動是幼兒經驗構建、能力發展的平臺,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學習環境。幼兒喜歡某個區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該區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但當他們掌握了這個區域的功能后就失去了挑戰的興趣。換句話說,幼兒會基于材料提供的多樣性來做出游戲選擇。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幼兒的經驗建構是呈螺旋式遞進的,所以教師提供的環境支持也應該隨著幼兒的關鍵經驗不斷變化。教師要以幼兒自主體驗為抓手,堅持預設和生成并重,逐漸實現教師和幼兒雙主體的建構思路。為了更有計劃、有目標地投放區域材料,教師可嘗試將區域游戲與主題教學結合,借助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幫助他們從自己的經驗中主動構建知識,喚起幼兒的興趣,增進幼兒同伴間的對話、交流與分享。
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主要內容的第二條是改造課程游戲化方案——基于現行課程,通過觀察、記錄、反思、研訓等方式開展課程方案的游戲化、生活化、適宜性改造。我們始終在思考“幼兒需要怎樣的課程”,在區域活動中重新審視兒童觀,將幼兒作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課程的研究者,嘗試讓幼兒獲得良好的課程體驗。
1.改變傳統的課程模式
更新理念、轉換視角、創設適宜的課程模式。理念上,我們改變以往教師本位的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支持幼兒以自主體驗來獲得新經驗、新發展;方法上,我們采用啟發、引導和欣賞,相信幼兒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行動上,我們從幼兒的需要出發,給予幼兒表達的機會。
2.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
區域評價是區域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用科學的方法、適宜的途徑對活動中的各要素進行價值判斷。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通常會向教師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期待教師的表揚或肯定,但教師有時會因為時間問題來不及評價,就錯過了最佳的教育契機。
如何對偏區幼兒的行為做出科學、準確的評價,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行為?教師需要借助觀察工具、評價量表、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分析等,了解不同幼兒的發展背景、認知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情況來分析產生偏區行為的原因,及早發現幼兒的發展狀態以及階段,制定出適宜的指導策略,改善幼兒偏區行為。

從某種意義上說,引發幼兒偏區現象的原因很多,這也對教師構建游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幼兒偏區現象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教育理念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考驗——教師從理念到行為的改變是一個系統過程,我們通過改造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以幼兒的發展目標為切入點,以幼兒關鍵經驗為生長點,形成“以兒童本位思考的區域活動”構建思路,使幼兒偏區現象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