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天津楊柳青畫社
中國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具有驅兇辟邪、祭祀祖先、祈福迎祥的功能。作為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年畫承載著農耕時期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可以追溯到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神靈的信仰。
漢代,百姓就有在門上貼“守護神”的習俗;伴隨隋唐時期刻印佛經的盛行,佛經版畫的發展為民間刻印紙馬提供了傳播途徑;宋代手工業、商業發展繁榮,藝術創作日益成熟,使得年畫得到長足發展,年畫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清時期,年畫已十分盛行,明代年畫曾被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清道光年間,在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首次出現“年畫”一詞,清代末年,木版年畫銷售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產地達幾十個,全國每年生產的年畫數以億計;到了近現代,即使中國社會發生極大變化,年畫也未曾遠離人們的生活。
年畫的演變,從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到表現手法,凝聚著一代代匠人的智慧與才華,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優秀文化傳統,年畫應人民需要而生,民眾通過年畫表達了忠貞愛國、懲惡揚善、祈福納祥、勤勞勇敢等最樸素的訴求和愿景。歷代藝人口傳心授,憑著自己的認知、記憶和想象,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造型意識把心中所念塑造為可視的圖形,使年畫的價值遠遠超出其本身,對于研究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情趣有著極大的意義。
“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競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敝麑W者周汝昌先生為楊柳青年畫作的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天津民眾過年時以年畫裝點生活,用年畫寄托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景。
天津楊柳青年畫源于明崇禎年間,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保留版畫刀法韻味與手繪相結合的技藝特點,形成了雅俗兼具的藝術風格。它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以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以造型生動、色彩典雅而著稱。楊柳青年畫的歷史厚重,“勾、刻、印、繪”四道工藝嚴謹,在形式上則運用流暢有力的線條、飽滿艷麗的色彩,形成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色彩典雅的獨特風格。
天津楊柳青鎮毗鄰京杭大運河天津段南運河,地處京畿要沖,在天津市西,古稱“柳口”。運河文化造就了楊柳青年畫這一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天津漕運的興起,使得楊柳青地區成了一個重要的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又因刻板藝術的出現,楊柳青年畫也隨之興起,并漸漸走向興盛。楊柳青南鄉三十余個村莊的農民大都從事年畫創作,全盛時期產量頗豐,真可謂“家家都會點染,戶戶皆善丹青”。楊柳青地處北方,四季分明,當地的民眾因受到京津文化的熏陶,將農耕文化和碼頭文化中形成的審美意識充分地展現在年畫中,內容中充滿長久以來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近代天津作為文化匯聚之地,加之西方文化的涌入,對楊柳青年畫的內容題材以及繪畫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楊柳青年畫的題材、造型、色彩、線條特征由于受眾欣賞水平的提高,逐漸達成了雅與俗的統一。
元代雜劇興盛,為戲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到了清代,戲曲文化的發展進入了繁榮時期,上層喜好,庶民甚之,戲出年畫的發展也前所未有。戲出年畫以更加親民的形式,傳達傳統道德,教化臣民。當時,欣賞戲曲是廣大民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題材亦是楊柳青年畫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爱嬛幸袘颍儆^才不膩”,百余年來,這句天津人對楊柳青年畫內容的評價,足以證明戲出年畫在楊柳青年畫中的重要地位。
當時,畫坊林立,很多實力雄厚的畫坊特聘請畫師到北京、天津知名的戲園一邊看戲,一邊描摹創作。楊柳青的畫師得以在京津兩地戲園現場汲取養分,近距離觀察臺上的舞臺置景和名伶的行頭扮相、身段姿勢等,進行如實描畫。這些民間畫師在劇場找到經典劇目最具代表性的場景或名伶最優美的表演身段以及精彩橋段,憑記憶反復修改而成,一招一式皆有戲。加之楊柳青年畫精彩的印繪技藝,在套印出大塊色彩后,還要經過手繪“開臉”,把人物的神情姿態、優美的造型、生動的身段、華麗的服飾和舞臺背景描摹得細膩雅致、躍然紙上、栩栩如生?,F流傳下來的楊柳青戲出年畫多達數百種,涵蓋了文戲、武戲、唱工戲、做工戲、群戲、折子戲等多種戲曲演出形式,出現了當時乃至現在人們都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因此,楊柳青的戲出年畫,無論對民間繪畫的美學價值、人文價值研究還是對戲曲舞臺、戲出年畫的主要題材流變及其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戲曲進化的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楊柳青的戲出年畫會出現真山真水、活馬實車、山石樹木、亭臺樓閣,比較像傳統故事類的年畫,背景刻畫與畫面整體較為寫實,但人物穿著扮相、面部刻畫和動作舉止則是戲曲舞臺的程式化表達。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如圖1)這幅楊柳青戲出年畫表現的是京劇經典荀派劇目《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畫面極為寫實,配景中的亭臺、山石、樹木、湖泊,甚至帆船,將經典橋段放置在一個宏大的空間里。這種構圖彰顯出大氣、靈活自在的效果,較之舞臺要豐富、華貴得多,包括對來往群眾、亭臺中的對弈人的處理,使得畫面更加熱鬧、豐滿,然而并沒有搶了主要人物的風頭。畫面設計有主有次、有虛有實、有聚有散,既統一又富于變化,突出了情節表達的完整性和戲劇沖突,兼具可視性與傳播性優勢,既發揮了楊柳青年畫藝術的特殊優勢,又迎合了購畫者的需求。
圖1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戲出年畫的發展中,人物的表情身段、舉止動作一如既往的是舞臺程式;而入畫的舞臺布置參照舞臺實際,簡化其道具,如實照搬“一桌兩椅”的戲曲舞臺形式,長馬鞭代騎馬,以執槳示乘船,以畫有車輪的方旗表示車輦。這種戲出年畫往往表現的是家喻戶曉的戲曲名段,道具雖簡化了,人們都能理解。
《汾河灣》(如圖2)這幅戲出年畫是楊柳青年畫知名畫莊齊健隆出品,又名《打雁進窯》,舞臺上,一把椅子為門,分隔了窯洞內外,在空間布局上追求滿與空的對立統一,能夠感到這幅畫講究留白,靜中有動。加之畫師對人物身段和表情刻畫細致,將年畫所擅長的二維平面造型與戲曲所擅長的三維空間表演相結合,將空間維度定格在薛仁貴隔著門向柳氏歷述別后的情景,畫師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將舞臺戲劇轉化為圖像敘事,充滿情節性、趣味性。
圖2 《汾河灣》
楊柳青戲出年畫的人物造型基本尊重舞臺原有的樣貌,甚至帶有名家名角的獨特風格。這方面畫師發揮得不多,偶爾改動人物造型。因為如果人物形象改動過大,缺乏戲出的辨識度,會導致購買量減少。楊柳青戲出年畫在對待京劇藝術夸張、虛擬的特點時,為了更加引人入勝,加強了代入感。年畫畫師對舞臺場景加以改變,以增強畫面的真實感和生活氣息。
戲曲和年畫同樣源于民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以富于藝術魅力的形式,為民眾所喜聞樂見。清代戲曲發展日趨成熟,觀看戲曲的人既有文人雅士也有販夫走卒,使楊柳青年畫變得雅俗共賞。戲曲所宣揚的道德倫理價值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同。它在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對觀眾進行了道德觀念的灌輸。
楊柳青戲出年畫的表現題材極為豐富,有較強的故事性,呈現出古代社會戲曲故事對人們的教化功能。人們觀賞戲出年畫,足不出戶感受戲中美妙的情節,常見的有《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施公案》、《包公案》、《西游記》、《水滸傳》、《楊家將》、《紅樓夢》、《隋唐演義》、《西廂記》、《回荊州》(如圖3)等。民間藝人將燈籠和年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透過燈光映出燈影,一邊觀畫,一邊娓娓道來,畫面取材于有連續性的民間故事和經典戲曲。楊柳青戲出年畫因其繪制精美,觀賞性極強。年畫借古喻今,大量將經史故事、民間傳奇以戲曲的形式展現忠孝賢愚、仁義智信、才子佳人,因畫面尺幅有限,創作者一定會選取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章節及兼具故事性和教育性的橋段。英雄人物也是集忠、孝、節、義于一身的人,融入中國人的價值觀?!度锝套印贰冻嗌f偂贰洞螨埮邸贰端睦商侥浮返葢虺龉适卤恢谱鞒赡戤嫞瑵撘颇嘏囵B民眾的孝道思想。公案類型的戲出年畫則更多地宣講忠義報君思想。戲出年畫將帶有價值引導的正面形象請進千家萬戶。而且這種熏染往往是從幼年就開始的,影響人們的一生,因此戲出年畫將在人們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年畫借助戲曲的內涵,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能裝飾環境、美化生活,而且對教化下一代產生了巨大影響。
圖3 《回荊州》
天津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年畫的代表,其豐富的內涵源于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天津的戲曲文化積淀和楊柳青年畫更加廣泛的傳播功能,已經跨越了“年”的限制,二者在長期的交融與碰撞中產生了戲出年畫極高的研究價值,充分印證了年畫“活化石”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