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達,沈雪梅,楊鑫,魏超,王琪,
陳 影1,盧宗梅1,李義1,2,佟毅1,2,楊凱3,金渭武3,4*
(1.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蚌埠 233010;2.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長春 130033;3.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4.中糧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
丁酸梭菌能夠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產生益生物質,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動物生長,在畜禽生產中被廣泛應用(張自杰等,2021;張善亭等,2013)。劉婷婷(2011)研究發現,在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降低肉雞盲腸中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的數量,顯著改善肉雞腸道菌群和提高日增重。周奕含(2021)在肉雞日糧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丁酸梭菌,結果顯示丁酸梭菌能有效調節肉仔雞的血脂水平,減少炎癥反應發生并提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增強肉雞的免疫功能。但是,不同丁酸梭菌菌株在養殖中的作用效果存在差異,新開發的丁酸梭菌菌劑在規模化應用前仍需要進行動物飼喂評價。
黑曲霉作為生物技術領域中重要的微生物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發酵生產胞外酶和檸檬酸(Cairns等,2018)。黑曲霉發酵生產檸檬酸會產生大量的廢棄菌絲體,其具有附加值高、來源廣泛、品質穩定等特點,在動物養殖中具有良好應用前景。但目前酶解黑曲霉菌絲體的工藝及其在動物養殖中的進展仍比較緩慢,用于肉雞養殖試驗的報道也不多。因此,本研究以白羽肉雞為研究對象,在基礎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菌劑或黑曲霉菌絲體(酶解處理或不處理),探究其對肉雞生產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和腸道形態方面的影響,為丁酸梭菌和酶解黑曲霉菌絲體在肉雞養殖中的應用提供試驗依據。
1.1 試驗材料 丁酸梭菌菌劑1 由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購,活菌數含量為20 億cfu/g;丁酸梭菌菌劑2 由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備,活菌數含量為16 億cfu/g。黑曲霉菌絲體由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酶解黑曲酶菌絲體(含水量10%)由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基于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制備(劉穎慰等,2021),即采用酶解液處理廢棄黑曲霉菌絲體,所得產物中平均可溶性還原糖含量為5.90 mg/mL,寡糖含量為12.16 mg/mL。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單因子完全隨機試驗設計,將480 只健康AA 白羽肉雞公雛隨機分為5 個處理,每個處理6 個重復,每個重復16 只肉雛雞,各組間初始重差異均不顯著(P >0.05)。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試驗1 組在基礎日糧中添加130 mg/kg 丁酸梭菌1(20 億cfu/g);試驗2 組在基礎日糧中添加160 mg/kg 丁酸梭菌2(16 億cfu/g),試驗3 組在基礎日糧中添加0.6%黑曲霉菌絲體(酶解處理);試驗4 組在基礎日糧中添加0.6%黑曲霉菌絲體。試驗分兩階段進行,即1~ 21 d 和22~ 42 d。
1.3 試驗日糧 參照我國肉雞營養需要(NY/T 33-2004)和美國NRC(1994)肉仔雞營養需要標準配制玉米-豆粕型基礎日糧,分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兩個階段,其原料組成和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風干基礎)
1.4 飼養管理 本試驗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南口中試基地試驗雞場進行,時間為2020年9 月28 日到2020 年11 月9 日。采用單層式籠養,自由采食和飲水。雛雞1~4 日齡24 h 光照,其后23 h 光照。控制舍內溫度和濕度,定時舍內消毒。每日觀察試驗雞的精神狀態、食欲及糞便情況,記錄死亡只數。按常規程序進行預防免疫。飼養管理參照《愛拔益加肉雞飼養管理規程》進行。
1.5 測定指標與方法
1.5.1 生長性能 分別在1、21、42 日齡以重復為單位對肉雞進行稱重,統計肉仔雞1~21、22~42、1~42 日齡采食量,并計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和平均體重(BW)。
1.5.2 血清采集及生化指標測定 分別在21、42日齡時,每個重復挑選接近平均體重的肉雞1只,屠宰采集頸動脈血5 mL,4 ℃、3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置于-20 ℃保存備用。選用南京建成生物功能研究所試劑盒測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
1.5.3 腸道形態測定 采集十二指腸和空腸,標本按梯度乙醇系列脫水,用二甲苯清洗并包埋在石蠟中。然后,從石蠟塊上切下三片5 μm 厚的切片,用蘇木精-伊紅染色,并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隨機選擇視野來測量絨毛高度(VH)和隱窩深度(CD),并計算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之比。使用觀測值的平均值進行統計分析。
1.6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AS 8.0 中one way ANOVA 進行統計分析,各處理間平均值比較采用Duncan’s 多重比較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以P <0.05 作為差異顯著性判斷標準。
2.1 丁酸梭菌或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知,各試驗組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都要優于對照組,其中酶解黑曲霉菌絲體組在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平均體重都有顯著提高(P <0.05),且都優于其他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酶解黑曲霉菌絲體組1~ 42 d 肉雞平均日增重提高9.6%,料重比降低5.2%。與未處理的黑曲霉菌絲體相比,酶解黑曲霉菌絲體中可溶性還原糖含量增加4.61%,為5.90 mg/mL;寡糖含量增加9.59%,為12.16 mg/mL。寡糖含量增加,可以促進肉雞生長,這與閆冰雪等(2019)用殼寡糖飼喂肉雞顯著提高其1~42 d 體增重的結果一致,表明酶解黑曲霉菌絲體可以促進肉雞生長。兩組丁酸梭菌處理組在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等方面都要優于對照組,全程日增重提高4.6%和6.0%,全程料重比降低2.9%和4.6%,從數值上看,丁酸梭菌2 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丁酸梭菌1(但差異不顯著),這與徐明霞等(2021)在飼糧中添加400、600 mg/kg 丁酸梭菌極顯著提高肉雞平均日增重和降低料重比(P <0.01)的結果相似,表明丁酸梭菌有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肉雞生長的作用。
2.2 丁酸梭菌或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血清免疫指標的影響 由表3 可知,在21 d,兩添加丁酸梭菌組中肉仔雞血清中IgA、IgG 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而添加酶解黑曲霉菌絲體組的肉仔雞,其血清中的IgG 含量也較高。而在42 d,血清中IgA、IgG 在各組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由此可知,在早期肉雞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有效提升肉雞免疫能力,維護機體健康。

表3 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菌劑或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免疫球蛋白的影響mg/mL
2.3 丁酸梭菌或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血清抗氧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4 可知,在21 d,各組肉仔雞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都非常接近;而兩丁酸梭菌處理組血清中SOD 活力均高于對照組,但各組之間SOD 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 >0.05)。在42 d,各試驗組血清中MDA 含量都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而兩添加丁酸梭菌組,其血清中MDA的含量降低最多。除丁酸梭菌1 組雞血清中SOD的活力較高外,其他組都很接近,且各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 >0.05)。由此可知,在肉雞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對其血清中的SOD 水平具有提高的作用,同時42 d 血清中丙二醛的水平顯著下降,說明丁酸梭菌對肉雞抗氧化性能的提高具有較好的作用。

表4 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菌劑或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血清抗氧化指標的影響
2.4 丁酸梭菌菌劑和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腸道形態的影響 小腸作為仔雞營養成分吸收的主要場所,在營養物質消化吸收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小腸絨毛作為腸黏膜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小腸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絨毛高度的增加會使小腸接觸營養物質的面積增大,從而增強小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隱窩是腸上皮細胞分化的部位,其深度反映了隱窩細胞的增殖率和成熟度,隱窩變淺分泌功能增強。絨毛高度和隱窩深度的比值(V/C)綜合反映了小腸的功能狀況,其下降表明小腸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由表5 可知,在21 d,各試驗組十二指腸絨毛高度沒有顯著性差異(P >0.05),添加丁酸梭菌和酶解黑曲霉菌絲體組肉仔雞十二指腸隱窩深度變淺。而相對于對照組,添加丁酸梭菌1 組肉仔雞十二指腸隱窩深度顯著變淺(P <0.05)。同時,各處理組相對于對照組,十二指腸絨隱比均有提高,且酶解黑曲霉菌絲體組十二指腸絨隱比顯著提高(P <0.05)。此外,在21 d,各處理組空腸絨毛高度都有所增長,但組間差異不明顯(P <0.05);各組間空腸隱窩深度差異不顯著,但添加丁酸梭菌組的空腸隱窩深度變淺。而在42 d,無論是十二指腸還是空腸,各組小腸形態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 <0.05)。因此,試驗表明丁酸梭菌在早期肉仔雞腸道發育有促進作用。

表5 日糧中添加丁酸梭菌菌劑和黑曲霉菌絲體對肉仔雞腸道形態的影響
飼料中添加約2.5×105cfu/g 的丁酸梭菌(130 mg/kg 菌劑,含丁酸梭菌20 億cfu/g)可有效提高白羽肉雞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改善動物生長性能,提高養殖收益。丁酸梭菌還顯著提高了21 日齡肉雞血清中IgG、IgA 的含量,顯著降低了21 日齡肉雞十二指腸隱窩深度,提高絨隱比,表明丁酸梭菌在早期可以提高肉仔雞的免疫力,并改善腸道形態。同時,丁酸梭菌還顯著降低了42 日齡肉雞血清中的MDA 含量,提升了SOD 的活性,表明丁酸梭菌在肉雞養殖后期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此外,日糧中添加酶解黑曲霉菌絲體顯著提高了白羽肉雞的生長性能,表明酶解黑曲霉菌絲體可以促進動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