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雪,劉優優,何云鳳,周博,李蘊玉,李佩國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省預防獸醫學重點實驗室,河北秦皇島 066604)
蛋雞進入產蛋后期后,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力減弱,生產性能逐漸下降,產蛋率逐漸降低,破蛋率、畸形蛋率升高(Chen等,2021;周玉雙,2019;崔闖飛等,2018 ),而蛋雞產蛋后期較長,占整個產蛋期的50%(王曉濤,2016),因此,為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需要采取策略來提高產蛋后期的產蛋性能和蛋品質,以充分發揮蛋雞在整個產蛋周期的生產性能。抗菌肽(AMPs)是一種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功能的小分子多肽類物(Kaur等,2020)。近年來,其作為一種飼料添加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前人對抗菌肽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基礎飼料中添加抗菌肽后能提高動物的免疫性能,促進生長,改善腸道組織結構和環境等方面(Zi等,2020),但是關于抗菌肽對產蛋后期蛋雞生產性能、蛋品質及血清生化指標影響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尤其是對蛋雞營養物質代謝率的研究鮮見報道。因此,本試驗旨在研究抗菌肽對蛋雞產蛋后期生產性能、蛋品質、營養物質代謝和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為其作為新型飼料添加劑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材料 抗菌肽由中科康源(唐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基于微流控技術高通量進化從枯草芽孢桿菌中篩選出,其濃度可達1.5 g/L。
1.2 試驗用飼糧與營養水平 飼糧參照我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2019)配制并加工成粉狀配合飼料,飼糧組成及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試驗飼糧組成及營養水平(風干基礎)
1.3 試驗設計 試驗選取66 周齡體重與產蛋率相近的海蘭褐蛋雞120只,隨機分為4組,每組6個重復,每個重復5 只蛋雞。對照組飼喂基礎飼糧,試驗Ⅰ、Ⅱ、Ⅲ組在飼喂基礎飼糧的基礎上分別添加100、200、400 mg/kg 的抗菌肽。試驗預試期7 d,正試期56 d。在預試期間,記錄各組蛋雞的產蛋數和蛋重,并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各組間的產蛋率和平均蛋重無統計學差異。
1.4 飼養管理 試驗在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牧場內進行,采用籠養,自由采食與飲水,每日光照16.5 h,按常規免疫,定期清糞和消毒,試驗期間每日觀察蛋雞的健康狀況并做好飼養記錄。
1.5 測定指標及方法
1.5.1 生產性能測定 試驗期間以重復為單位每日記錄各組雞的產蛋數、破蛋數、蛋重,每周記錄給料量和剩料量,試驗結束時計算其產蛋率、平均蛋重、料蛋比和破蛋率。
1.5.2 蛋品質測定 在試驗第55~ 56 天連續兩天從每個重復隨機收集3 枚雞蛋,使用電子天平測定蛋重;使用游標卡尺測量蛋的縱徑與橫徑并計算蛋形指數;使用蛋殼強度測定儀測定蛋殼強度;使用數顯外徑千分尺測定蛋殼厚度;使用比色扇測定蛋黃顏色;使用蛋黃分離器分離蛋黃,用電子天平稱重并計算蛋黃比例;使用鋼尺測量蛋白高度;計算哈夫單位。
1.5.3 營養物質利用率 在試驗第54~ 56 天連續三天以重復為單位采用全收糞法進行代謝試驗,將收集糞樣中的羽毛、飼料等雜質剔除后稱重。65 ℃烘干至恒重,回潮24 h,粉碎過40 目篩,裝入樣品瓶中,用于測定飼糧、糞便中粗蛋白質、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并計算出營養物質的利用率。
1.5.4 血清生化指標測定 在試驗結束時,從每個重復選取2 只體重相近的雞,空腹12 h 后翅下靜脈采血5 mL,靜置1 h 后于3000 r/min離心10 min,分裝血清于-20 ℃保存。采用南京建成試劑盒測定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尿酸、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鈣、磷、堿性磷酸酶的含量。
1.6 數據統計與分析 數據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通過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用 “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 <0.05 表示差異顯著,P >0.05 表示無顯著差異。
2.1 抗菌肽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試驗Ⅰ、Ⅱ組的產蛋率分別提高5.72%(P <0.05)和3.41%(P <0.05);試驗Ⅱ組的平均蛋重提高1.27%(P <0.05),料蛋比降低6.07%(P <0.05)。試驗各組的破蛋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 >0.05)。

表2 抗菌肽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2.2 抗菌肽對蛋雞蛋品質的影響 由表3 可知,飼糧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抗菌肽對蛋重、蛋形指數、蛋白高度及哈夫單位均無顯著影響(P >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Ⅰ組的蛋黃比例提高3.90%(P<0.05);試驗Ⅱ、Ⅲ組的蛋殼厚度均提高5.56%(P<0.05),蛋黃顏色分別提高11.54%(P <0.05)和14.37%(P <0.05);試驗Ⅱ組的蛋殼強度提高8.90%(P <0.05)。

表3 抗菌肽對蛋雞蛋品質的影響
2.3 抗菌肽對蛋雞營養物質利用率的影響 由表4 可知,試驗各組干物質、有機物、粗蛋白質及粗脂肪的利用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不顯著(P >0.05),而試驗Ⅱ組的粗灰分利用率比對照組提高16.43%(P <0.05)。

表4 抗菌肽對蛋雞營養物質利用率的影響 %
2.4 抗菌肽對蛋雞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5可知,飼糧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抗菌肽對蛋雞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尿酸、白蛋白及鈣含量均無顯著影響(P>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Ⅰ、Ⅱ、Ⅲ組血清中的總膽固醇含量分別降低39.96%(P <0.05)、35.36%(P <0.05)和27.62%(P <0.05),球蛋白含量分別提高22.52%(P <0.05)、22.86%(P <0.05)和25.88%(P <0.05),磷含量分別提高53.42%(P <0.05)、39.13%(P <0.05)和52.17%(P <0.05);試驗Ⅲ組的總蛋白含量提高14.60%(P <0.05);試驗Ⅱ組的堿性磷酸酶活性提高24.00%(P <0.05)。

表5 抗菌肽對蛋雞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3.1 抗菌肽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近年來,試驗研究發現將抗菌肽添加到飼料中可以改善產蛋后期蛋雞的生產性能。Chen 等(2020)研究表明,在72 周齡的海蘭褐蛋雞飼糧中添加100 mg/kg 的天蠶素抗菌肽能顯著提高蛋雞產蛋率,降低料蛋比。本試驗結果表明,在產蛋后期蛋雞飼糧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抗菌肽對蛋雞平均日采食量與破蛋率無顯著影響,添加一定水平的抗菌肽能夠顯著降低蛋雞的料蛋比、提高產蛋率、增加平均蛋重,與前人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可能是抗菌肽促進了雌激素的分泌(周芬等,2021),從而促進了卵泡吸收卵黃物質并加速了卵黃沉積(張磊,2017),以此提高了蛋雞產蛋性能。還有可能是抗菌肽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肖明珠等,2010),降低肝功能損傷,促進卵黃前體物質合成,從而提高產蛋性能。
3.2 抗菌肽對蛋雞蛋品質的影響 蛋殼厚度、蛋殼強度和蛋黃顏色等是評價蛋品質的重要指標,提高蛋殼強度可以減少蛋殼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造成的經濟損失(Zhan等,2019),蛋黃顏色越深表明雞蛋等級越高,越受消費者青睞(秦彩玲等,2020)。本試驗結果表明,添加一定濃度的抗菌肽能夠顯著提高蛋雞的蛋殼厚度、蛋殼強度、蛋黃比例和蛋黃顏色。抗菌肽能提高蛋殼質量的原因可能是抗菌肽能改善腸道菌群結構,調節機體物質代謝,促進機體吸收鈣磷,進而提高蛋殼品質。抗菌肽能提高蛋黃顏色的原因可能是抗菌肽可改善機體腸道的酶活性,促進機體對色素的吸收,使類胡蘿卜素等色素沉積,進而提高蛋黃顏色。
3.3 抗菌肽對蛋雞營養物質利用率的影響 目前,有關抗菌肽對蛋雞產蛋后期營養物質利用率影響的研究鮮見報道。本試驗結果表明,在產蛋后期蛋雞飼糧中添加不同劑量的抗菌肽對蛋雞干物質、有機物、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的利用率無顯著影響,而粗灰分的利用率顯著提高。抗菌肽能提高營養物質利用率可能是由于其能調節腸道微生物平衡,刺激黏膜免疫(李平等,2019)。由于抗菌肽的來源、試驗動物營養水平和飼養階段均可影響試驗結果,因此抗菌肽作為飼料添加劑對蛋雞營養物質利用率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
3.4 抗菌肽對蛋雞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血清生化指標變化與機體的代謝狀況密切相關。血清總膽固醇含量是反映機體脂質代謝的重要指標。血清總蛋白含量與機體蛋白質代謝水平有關,球蛋白含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機體免疫水平。堿性磷酸酶是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標志酶,可防御致病菌脂多糖損害腸道黏膜(邢冠潤,2019)。血清無機磷含量與蛋殼質量呈正向關系。本試驗結果發現,添加一定濃度的抗菌肽能顯著降低產蛋后期蛋雞血清總膽固醇的含量,顯著提高總蛋白、球蛋白、堿性磷酸酶及磷的含量。研究還發現添加抗菌肽對血清葡萄糖、鈣含量有提高趨勢,對甘油三酯含量有降低趨勢。本試驗結果提示,抗菌肽能提高產蛋后期蛋雞的免疫力,增強蛋白質合成代謝,提高小腸的消化吸 收能力和腸道消化酶活性,促進糖原分解、脂質代謝和鈣磷吸收,從而提高蛋雞產蛋性能,改善蛋品質。
在產蛋后期蛋雞日糧中添加抗菌肽可以提高蛋雞的生產性能,改善蛋品質、營養物質利用率及血清生化指標。綜合考慮各項性能指標結果,抗菌肽的適宜添加量為200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