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宏 陳宗倫
受訪專家: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許新忠

骨質疏松癥已成為困擾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造成腰酸背痛、變矮和駝背等,但其最大的危害還是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為此,本刊特邀專家詳細解答如何科學防治骨質疏松,健康生活。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患病率高,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骨質疏松問題尤為嚴重,50歲以上女性患病率約為32.1%,65歲以上女性患病率則高達51.6%。與OP相關的骨質疏松性骨折, 會增加致殘率和致死率, 發生髖部骨折后1年之內,20%的患者會死于各種并發癥,約50%的患者致殘,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而許多人對OP認知不足,骨密度檢測率亟待提高。 骨質疏松癥是受多因素影響的復雜疾病,對個體進行骨質疏松癥風險評估,能為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幫助。OP防治應貫穿于生命全過程,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關注骨質疏松癥早期診斷及規范化治療尤為關鍵。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 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疾病。 骨質疏松性骨折亦稱脆性骨折,指受到輕微創傷或日常活動中即發生的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后果。
骨骼需有足夠的剛度和韌性維持骨強度,以承載外力,避免骨折。 為此,要求骨骼具備完整的層級結構,包括Ⅰ型膠原的三股螺旋結構、非膠原蛋白及沉積于其中的羥基磷灰石。 骨骼的完整性由不斷重復、時空偶聯的骨吸收和骨形成過程維持, 此過程稱為骨重建。骨重建由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和骨細胞等組成的骨骼基本多細胞單位實施,成年前骨骼不斷構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達到骨峰值; 成年期骨重建平衡,維持骨量; 此后隨年齡的增加,骨形成與骨吸收呈負平衡, 骨重建失衡造成骨丟失。 適當的力學刺激和負重有利于維持骨重建,修復骨骼微損傷,避免微損傷累積和骨折。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一方面由于增齡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 導致進行性骨丟失;另一方面,增齡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統持續低度活化,處于促炎性反應狀態,從而造成骨量減少。
骨質疏松癥及其骨折的發生是遺傳因素和非遺傳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遺傳因素主要影響骨骼大小、骨量、結構、微結構和內部特性, 峰值骨量的60%~80%由遺傳因素決定; 非遺傳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疾病、藥物、跌倒相關因素等。 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基因-環境因素等微小作用積累的共同結果。
首先是老年人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癥,其次為體質指數(BMI)偏低的人群、既往骨質疏松性骨折史者、父母有髖骨骨折史的人,吸煙、使用糖皮質激素、攝入酒精者及類風濕關節炎者等。 具體如下:
近兩年發生過一次以上骨折,或者發生過異常嚴重的骨折者 有患者在腳踝發生骨折時發現自己有骨質減少問題。 建議發現或懷疑有骨質減少問題,應去醫院接受雙能X線吸收法(DXA)骨密度測定。 該測定結果有助于醫生診斷骨折危險。
服用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激素類藥物者 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會擾亂激素水平,導致骨骼中鈣、 維生素D等營養物質的流失。 克羅恩病、紅斑狼瘡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患骨質疏松癥危險更大。女性患者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視。 甲狀腺素和抗抑郁藥也容易導致骨質流失。 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時,務必高度關注骨質密度變化情況。
吸煙者 多項研究表明, 吸煙會降低骨質密度,成年期經常吸煙的人骨質疏松癥發病率更高。 研究發現, 無論什么年齡戒煙,都會使骨骼受益,而且戒煙越早越好。
飲酒者 研究發現,酒精容易使骨骼變脆,因為酒精會導致骨骼中鈣、鎂等礦物質流失。 飲酒越多,危險就越大。
有一級、二級親屬在50歲前或絕經前患骨質疏松癥者 家族病史也是骨質疏松癥的一大重要信號。 如果某人家族中老人有骨質病史、姿勢不良、身高萎縮等問題,那么他(她)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就相對更大。 專家建議,查清家族中是否有人患過骨質疏松癥,如實將家族病史告訴醫生,以便正確預測骨質疏松危險。
女性及50歲以上人群因為骨質減少危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大, 專家表示,75歲以上女性中, 骨折發病率高達90%。 50歲以上人群應測骨密度,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骨質疏松癥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因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隨著病情進展, 骨量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破壞,患者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甚至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沒有臨床癥狀,僅在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等嚴重并發癥后才被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那么,骨質疏松癥早期癥狀有哪些?
疼痛 疼痛是臨床發現骨質疏松癥的重要信號,骨質疏松癥患者,可出現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其中腰背痛占疼痛患者的70%~80%。通常在翻身時、起坐時及長時間行走后出現,骨折的風險顯著增加。
脊柱變形 嚴重骨質疏松癥患者,因椎體壓縮性骨折,可出現身高變矮或駝背等脊柱畸形。 多發性胸椎壓縮性骨折可導致胸廓畸形, 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嚴重的腰椎壓縮性骨折可能會導致腹部臟器功能異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脹、食欲降低等不適。
骨折 骨質疏松性骨折屬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力時發生的骨折。
到了一定歲數,尤其是絕經前后的女性,整天感覺腰酸背痛, 有時腿抽筋,那么可要當心了,很可能是患有骨質疏松癥;或者下雪天地滑,摔倒后有的人腕關節骨折, 有的人脊椎骨骨折,有的人髖部骨折,一旦發生上述幾個部位骨折,就可以直接診斷為骨質疏松癥,而且是重度的。 當然最便捷的途徑是到醫院去看專科,做骨密度測定。
臨床上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通用指標是:發生了脆性骨折或骨密度低下。 目前尚缺乏直接測定骨強度的臨床手段,因此,有過脆性骨折在臨床上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癥、預測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監測自然病程以及評價藥物等干預措施療效的最佳定量指標。 骨密度僅能反映70%的骨強度。骨折發生的危險與低骨密度有關,若同時伴有其他危險因素則會增加骨折的危險性。
測量方法 雙能X線吸收法(DXA)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骨密度檢查方法,其測定值作為骨質疏松癥診斷的金標準。 其他骨密度測量方法如各種單光子(SPA)、單能X線(SXA)、定量計算機斷層照相術(QCT)等,根據具體條件也可用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參考。
診斷標準 可以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標準, 以雙能X線吸收測量儀獲得的T值(以骨密度測量值與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的平均值比較之標準差即SD表示)為診斷參數,將測量結果分為以下幾種:
1.正常:T值≥-1.0SD。
2.骨量減少:-2.5SD<T值<-1.0SD。
3.骨質疏松:T 值≤-2.5SD。
4.嚴重骨質疏松:T值≤-2.5SD,并有一處或多處脆性骨折。
另外,也可以采用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建議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為診斷標準。
骨骼強壯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關鍵,骨質疏松癥的預防與治療同等重要。 骨質疏松癥的主要防治目標包括改善骨髓生長發育,促進成年期達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維持骨量和骨質量,預防增齡性骨丟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質疏松癥初級預防指尚無骨質疏松但具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者,應防止或延緩其發展為骨質疏松癥并避免發生第一次骨折。
加強營養,均衡膳食 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推薦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0.8~1.0千克體質量,并每天攝入牛奶300毫升或相當量的奶制品。
富含鈣和蛋白質的飲食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女性還應該多吃各種水果和蔬菜。另外,補充維生素D也十分關鍵,日常飲食可多吃奶制品、魚類、魚肝油、堅果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者適當補充維生素D制劑。
2)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為了揭示區域現實人口數量與土地資源承載力的關系,本文構建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來表征區域實際人口與理論人口承載力的相互關系[20-21],計算公式為
絕經女性應常吃豆制品預防骨質疏松。 女性絕經后幾年, 骨質流失速度達到峰值, 原因是絕經后雌激素水平大減, 而雌激素有益防止骨質流失。 研究表明, 富含大豆蛋白和異黃酮的飲食有助于絕經女性預防骨密度降低和骨質疏松癥。
英國赫爾大學研究人員讓200名剛進入絕經期的女性每天補充含66毫克異黃酮的大豆蛋白或者每天只補充大豆蛋白,研究持續6個月。 結果發現,攝入含有異黃酮豆制品的參試女性βCTX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只食用豆制品的參試女性。 這表明其骨質流失比率在下降,骨質疏松癥的風險也會隨之降低。 另外,食用異黃酮大豆制品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更低。
此外,益生菌有益優化腸道菌群, 保持腸道健康。一項新研究顯示,食用益生菌可以降低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癥風險。
充足日照 建議盡可能多地暴露皮膚于陽光下。 每次曬15 ~30 分鐘(取決于日照時間、緯度、季節等因素),每周2次,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盡量不涂抹防曬霜, 以免影響日照效果。 但需注意避免強烈陽光照射,以防灼傷皮膚。
規律運動 運動是預防骨質疏松有效的方法之一。 適量的運動能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環,促進骨轉換平衡, 維護和提高骨密度,延緩骨量丟失。 同時,運動還可提高肌肉的力量,增加活動的協調性, 減少跌倒風險。 運動有利于腸內鈣的吸收和增加骨形成。 運動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宜過勞。 老年人及骨質疏松人群應避免過度劇烈的運動,以免發生骨折或引起其他疾病。 可選用八段錦、五禽戲或太極拳等傳統的運動方式。 骨質疏松癥患者在進行強度較大的體育鍛煉(如舉重、跑步)前應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鍛煉時應該避免仰臥起坐、過度彎腰、扭身運動、爆發性負重或高沖撞的動作(如跳躍)等。骨折術后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根據個體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活動和鍛煉。 運動方式、時間、頻度、強度應個體化。
基礎治療
1.調整生活方式
◎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
◎避免嗜煙、 酗酒,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等。
◎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種措施: 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險的疾病和藥物, 加強自身和環境的保護措施(包括各種關節保護器)等。
2.骨健康基本補充劑
鈣劑 我國營養學會制定成人每日鈣攝入推薦量800毫克(元素鈣量)是獲得理想骨峰值,維護骨骼健康的適宜劑量。 如果飲食中鈣供給不足,可選用鈣劑補充,絕經后女性和老年人每日鈣攝入推薦量為1000毫克。 我國老年人平均每日從飲食中獲取鈣約400毫克,故平均每日應補充的元素鈣量為500~600毫克。 鈣攝入可減緩骨量的丟失,改善骨礦化。
維生素D 有利于鈣在胃腸道的吸收。 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增加骨的吸收,從而引起或加重骨質疏松。有研究表明, 補充維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因此降低了跌倒的危險, 進而降低骨折風險。 維生素D臨床應用時應注意個體差異和安全性,定期監測血鈣和尿鈣,酌情調整劑量。
藥物治療
適應證:已有骨質疏松癥或已發生過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減少并伴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者。
1.抗骨吸收藥物
雙膦酸鹽類 有效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轉換。臨床試驗研究證據表明阿侖膦酸鹽可明顯提高腰椎和髖部骨密度,顯著降低椎體及髖部等部位骨折發生的危險。
降鈣素類 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和減少破骨細胞的數量。 可預防骨量丟失并增加骨量。 目前應用于臨床的降鈣素類制劑有兩種:鮭魚降鈣素和鰻魚降鈣素類似物。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臨床試驗研究證據表明每日1片雷諾昔芬,能阻止骨丟失, 增加骨密度,明顯降低椎體骨折發生率,是預防和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有效藥物。
雌激素類 臨床研究已充分證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補充療法(ERT或HRT)能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危險,是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的有效措施。 基于對激素補充治療利與弊的全面評估,建議激素補充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2.促進骨形成藥物
甲狀旁腺激素 小劑量甲狀旁腺激素有促進骨形成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療絕經后嚴重骨質疏松,增加骨密度,降低椎體和非椎體骨折發生的危險,因此適用于嚴重骨質疏松癥患者。一定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3.其他藥物
研究表明, 活性維生素D對增加骨密度有益,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降低跌倒的危險,進而降低骨折風險。 老年人更適宜選用活性維生素D,它包括α-骨化醇和骨化三醇兩種,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并定期監測血鈣和尿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