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全程陪伴看病,代為排隊掛號、繳費取藥,還會為患者進行就診規劃等。 自2021年起,陪診服務熱度漸漲。 記者查閱發現,各大電商平臺上提供陪診服務的店鋪超過500家, 分布在北京、杭州、西安等醫療資源較豐富的城市, 去年有2.6萬人在網上搜索過“陪診”。
醫院陪診是當今服務產業迅速發展下的產物。 使用陪診的顧客群體主要為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獨自在城市打拼的單身青年,帶娃就醫分身乏術的寶媽,異地就醫的急重癥患者等。 對這些患者來說,或身體不便,或不熟悉醫院就診流程, 或不會操作智能設備, 到醫院看病容易費時、費力,影響就診效率。 陪診人員可以幫助患者合理規劃就診行程, 代替掛號、排隊、繳費等,省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必要時還能充當患者身邊的“定海神針”,提供精神慰藉。
近年來,隨著陪診服務需求的攀升,不少從業者紛至沓來,或兼職或專職。 與此同時, 作為新生事物,陪診市場魚龍混雜、 亂象叢生。 一些人打著陪診師的旗號,承諾可以幫患者搶專家號、走綠色通道、提前做手術等。 有人打出誘人廣告招募陪診師,卻以介紹工作為誘餌進行收費培訓。 一些患者也對陪診服務將信將疑,在服務質量、收費標準等問題上容易發生糾紛。
在一些人看來,陪診沒什么門檻, 只要把醫院跑熟, 就可以從事這一行業。實則不然,陪診從業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醫療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有愛心、責任心和同理心,才能真正幫患者提升就醫體驗。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陪診服務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需要監管“陪跑”,且行且規范。
首先,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標準, 在準入門檻、服務流程、爭議解決等方面予以規范。 比如,建立患者隱私保護制度,對陪診過程中接觸的患者隱私,陪診師有義務予以保密,相關資料及時銷毀;為陪診對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解除后顧之憂。 其次,醫院應向社會公開掛號費、診療費、檢查費等收費標準,提高患者的監督能力,避免陪診師借助信息不對稱,欺騙忽悠陪診對象。 對假借陪診之名,高價兜售專家號等行為,醫院要嚴厲打擊,堅決遏制。 此外,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陪診師的監督,暢通患者投訴舉報渠道, 幫助患者進行維權,對存在不當陪診行為的機構和個人責令整改,情節嚴重的納入黑名單, 禁止其從事陪診行業。

掃碼收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