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張培莉,丁永霞,王佩娜
1.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山西 030001;2.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失能老年人是指由于疾病、衰老以及創傷等各種原因導致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進程加快,農村地區與高齡相伴隨的人口失能問題日益嚴重。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我國60 歲以上人口近2.5 億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 000 萬人[2],預計2020 年—2100 年我國老年失能人口將逐漸呈現高齡化特征,80歲及以上老年失能人口增長較快[3]。依照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5 年數據測算,農村老年人失能率為10.96%,高于城市老年人的5.56%[4],表明農村老年人失能問題更為突出。農村地區老年人比重大,老齡現象更為嚴重,高齡失能老年人是失能老年人中的弱勢群體,目前以家庭養老為主,家庭照顧者面臨巨大挑戰[5-7]。本研究對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感受進行質性研究,旨在為解決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困境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20 年4 月—2020 年7 月選取山西省某地區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為訪談對象。老年人納入標準:①年齡≥80歲;②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8]評分≤60 分;③長期(≥5 年)居住于農村。照顧者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老年人照顧時間≥6 個月,且每天照顧時間≥3 h;③語言表達清晰,溝通無障礙;④與病人為親屬關系。照顧者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及溝通障礙;②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如癌癥)。樣本量以不再出現新主題為止[9]。最終選取13 名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者,其中,男10 人,女3 人;年齡為(63.31±11.83)歲。所有照顧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按照訪談順序將照顧者編號(C1~C13),照顧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照顧者一般資料(n=13)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研究方法,面對面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前與照顧者建立良好關系,介紹本研究的目的并取得其同意。根據研究目的,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當地現狀擬定初步訪談提綱,選擇2 名符合納入標準的照顧者進行預訪談,完善訪談提綱。最終確定訪談問題如下:①您照顧老年人多久了?②您在照顧老年人的過程中有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感受?③長期照顧老年人對您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響?④在照顧老年人的過程中您遇到的困難有哪些?您希望得到哪些幫助?訪談地點為村委會的單獨房間,訪談者為研究者本人,每次訪談時間為30~60 min。在征求受訪照顧者同意后錄音,每次以照顧者表達完自身感受為止。
1.2.2 資料分析方法 每次訪談結束后24 h 內將錄音轉化為文檔,結合筆記對照顧者的表情、動作、語速和語調進行整理。采用Colaizzi 7 步分析法[10]分析、提煉主題。
1.2.3 質量控制方法 為避免因語言差異影響最終結果,訪談過程使用當地方言,由懂當地方言的2 名研究者分別獨立將錄音轉化為普通話后對比轉化結果,有不一致的地方反復聽取錄音,存在疑問的地方向受訪照顧者求證,確定信息。
2.1 主題1:照顧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2.1.1 兒女角度:感恩 照顧者表示在父母年邁時照顧父母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修行。C2:“母親拉扯我長大不容易,那時候吃不飽穿不暖也要把他們認為最好的都給兒女,現在他們老了,需要人照顧了,我要盡我所能去照顧母親”。C6:“母親臥床已經有5 年了,現在大小便也不能控制了,我有時出去一會,回來經常會看到母親手里抓著大便,很辛酸(有些抽泣)”。C7:“我是家里唯一的兒子,父母當時養育我付出了太多,‘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現在母親臥床不起,我一定要好好照顧母親,再苦再累也值得”。
2.1.2 配偶角度:陪伴 照顧者表示能夠相伴一生已是一種緣分,照顧老伴更是一種幸福。C4:“我和老伴相伴60 多年了,現在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我倆相依為命,3 年前老伴突發心臟病,我第一感覺是天塌下來了”。C5:“年輕時老伴跟上我沒少受苦,地里干完活還要回家做飯帶孩子,現在老伴生病了,我一定要好好照顧她(流淚)。哎,老天不公平,這么善良一個人怎么就得了這個病(語調微高)”。C11:“都這么老了,還能相伴在一起,這已經很幸福了,誰照顧誰都知足”。
2.2 主題2:照顧者照顧負擔過重
2.2.1 身心疲憊 60 多歲的老年人既要贍養父母,又要為子女照顧下一代,生活負擔沉重。C1:“我今年也62 歲了,既要照顧母親,還得幫二兒子看孫子,接送孩子上學,大兒子離婚了,有個孫女在上高中,老伴現在也是青光眼,我活著太累了,為什么要讓我承受這么多”。C8:“我和母親住一個村,因為疫情的原因就我一直在照顧,說實話有段時間很崩潰,母親天天半夜醒來喊我名字看我在不在,我也63 歲了,身體也不好,兒子都32 歲了還沒結婚,心情一直不好,加上母親這一折騰,我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身體越來越差,但還是得活呀(情緒激動)”。C9:“我本身就不太喜歡與他人說自己的心事,近來母親身體越來越差,我有很多時候感到束手無策,但又無處傾訴,心里很難過,有點郁郁寡歡”。
2.2.2 兒子照顧老年人責任更重 “養兒防老”作為一種傳統家庭養老理念,也是我國親子關系反饋模式的社會基礎,這種思想在農村根深蒂固[11],很多老年人覺得住在兒子家就是在自己家,而女兒家就是外人家。C7:“母親有5 個孩子,我是家里唯一的兒子,就我一人照顧母親,加上1 年前父親突然去世,母親身體越來越差,現在誰也不認識,只知道吃飯了(眼淚在眼眶打轉)”。C9:“兩個弟弟都不在本地,都在外地工作,只有我一個人守在母親身邊,他們有時間回來看看母親,我還要照顧生病的妻子,兒子讓我幫忙帶孩子,可我忙不過來,他們不僅不理解我,還處處埋怨我”。C10:“哥哥和妹妹們因為種種原因沒人愿意長期照顧母親,只能我一直照顧母親,害得我連工作都丟了,當時很生氣也很憤怒,但我總不能扔到大街上不管吧,慢慢地我也就平靜了”。
2.2.3 經濟負擔重 農村地區新農合醫保政策會減輕一部分醫療負擔,但對于收入不高的農村人而言長期照顧失能老年人仍會有經濟壓力。 C7:“母親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醫保會報銷一部分,但日常開銷也不少,我回家照顧母親了,店里就媳婦自己忙,生意也不如以前,經濟壓力真大,這該怎么辦呀”。
2.3 主題3:基本照顧知識匱乏 本研究中所有照顧者表示自我學習能力有限,缺乏基本的照顧知識,希望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幫助。C12:“自己年紀大了,智能手機啥也不會用,平時有需要只能去找鄰居幫忙給孩子們打個電話,很困難。只知道老伴的病隨時會突然發作,但平日里怎么去照顧老伴自己啥也不知道(內疚)”。C13:“自己也老了,啥也記不住,讓父親測血糖也不測,吃東西也不注意,明明很嚴重卻說自己沒事,我也沒辦法,好希望自己懂點糖尿病知識”。C6:“最困難的就是喂飯了,自己也不知道怎樣喂飯是最好的方式,也沒人指導,只能自己琢磨”。
2.4 主題4:渴望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交通及醫療條件均相對落后,醫療服務存在設施匱乏、服務人才不足及基礎薄弱等問題[5]。本研究中大部分受訪照顧者表示渴望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C3:“國家雖在努力推進農村醫療改革,但我們農村地區的醫療目前還是很落后的,婆婆有一次摔倒骨折了,家里又沒有車,等到救護車來了都很遲了,要是能夠得到及時處理那該有多好啊”。C13:“父親有糖尿病,在家也不測血糖,我也沒啥文化,也不知道該告訴父親什么,要是能夠及時告訴他就好了”。
3.1 “養兒防老”舊觀念與新時代的碰撞 農村地區以家庭養老為主,在“養兒防老”傳統思想觀念影響下,農村失能老年人的照顧責任主要由兒子承擔,與楊勝偉[11]觀點一致。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以及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趨嚴峻,傳統“養兒防老”模式受到沖擊。本研究中部分受訪照顧者認為兒子有為父母養老的責任而女兒沒有,也有部分受訪照顧者認為兒女在父母養老中責任是平等的,舊觀念在新時代中已不再適用。隨著女兒為父母養老觀念逐漸被接受,農村家庭養老觀念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將呈現“養兒防老”與“養女防老”的共存狀態[11-12]。
3.2 充分了解家庭照顧者照顧負擔,改善困境 本研究發現,子女照顧者認為照顧高齡失能老年人會占用太多個人時間,不僅擾亂自己原有的生活節奏,還會出現角色沖突、身心疲憊等問題,與已有研究結果[13-14]相似。隨著照顧時間延長,照顧者易出現焦慮、煩躁情緒,甚至會發生抑郁[7,15]。本研究發現,失能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越重,家庭照顧者負擔越重,且照顧者負擔與失能老年人所患慢性病數量有關,與張琪等[16]的研究結果相似。除身心負擔外,經濟負擔也不容忽視,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經濟收入較少,高齡失能老年人無收入者較多,養老金補貼不足以滿足其生活需求,部分老年人無最低生活保障金,所有支出均由兒女承擔,給照顧者帶來了經濟負擔。對于患病老年人而言,新農合醫保會減輕一部分醫療負擔,但無法完全滿足需求。建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者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疏導,避免不良事件發生;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針對高齡失能老年人及其照顧者面臨的具體問題提出更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我國農村地區高齡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提供保障。
3.3 提供專業指導 本研究中農村地區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絕大多數年齡較大,對于相關照顧知識知之甚少。由于基本照顧知識與技能欠缺,不僅給照顧過程帶來不便,也可能給老年人帶來不良影響。大部分受訪照顧者表示,在照顧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不知該如何處理,與Kuettel 等[17-18]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顯示,家庭照顧者最希望獲得關于疾病用藥、康復、飲食及大小便等方面的知識,得到醫務人員專業指導。因此,建議政府針對具體問題,對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顧者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可通過講座或視頻等方式進行指導,解決照顧者面臨的知識欠缺問題。
3.4 完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 農村地區家庭養老力量薄弱,老年人失能后活動能力降低,且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衰退,慢性疾病困擾進一步增加,使老年人生活質量顯著降低。農村地區醫療服務存在一定問題,如服務設施陳舊、服務水平不高,而高齡失能老年人對于醫療服務需求較大,故應不斷完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及時治療,病有所醫”,推動健康老齡化發展。
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的養老照護問題亟待解決,家庭照顧者在照顧老年人的過程中面臨著照顧知識匱乏、負擔沉重等多重困境,應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提出相關方案,給予家庭照顧者幫助,同時不斷完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提高農村高齡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本次訪談對象僅限于部分農村地區,未來可在不同地區進一步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