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佩穎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2021年以來,石油、天然氣等全球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急劇上漲,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物價水平也隨之快速抬升,全球主要地區都經歷了顯著的通貨膨脹。進入2022年后,美國和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的物價水平屢創新高,其中,5月美國CPI升至8.6%,創40年來新高;5月歐元區HICP(調和CPI)升至8.1%,創該數據發布以來新高。可以說,本輪全球通脹水平遠超預期,對全球經濟平穩復蘇形成了較為嚴峻的沖擊。
過去四十年,全球通脹始終處于溫和區間。這個階段,主要經濟體深度融入全球化,憑借人口紅利和成本優勢,新興經濟體能夠不斷提供低廉的商品和服務,全球物價水平持續處于歷史低位。但隨著本輪疫情的多重沖擊,全球經濟格局被深度重塑,經濟運行的主要邏輯發生突出變化,物價出現顯著上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去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持續快速攀升,其中,原油和天然氣的價格上漲幅度已遠超預期。由圖1可知,IMF發布的石油現貨價平均價格指數從2021年1月的120.36上升至2022年4月的246.18,價格指數上漲104.5%;2022年3月7日,歐洲 TTF 天然氣指數一度達到 246.159,為歷史最高,是一年前該指數的十倍有余;今年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和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沖向每桶130美元的歷史高位。另外,大量研究機構認為能源價格仍將維持較長期的高位水平,進一步提升了油價預期。如:高盛在最新研究報告中認為,未來三個季度全球油價均將持續處于高位。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為140美元/桶,第四季度為130美元/桶,2023年第一季度為130美元/桶。

圖1 IMF的石油現貨價平均價格指數走勢圖
疫情之前,全球通脹整體較為溫和,往往只有少數商品價格會出現劇烈的物價上漲,其余大多數商品價格運行平穩。能源價格一直波動頻繁,常常成為推動各輪通脹抬升的主要原因。但排除掉能源因素后,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并沒有出現顯著上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核心CPI都處于較低水平,其波動幅度要遠低于能源價格的波動幅度。
2021年以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大幅領漲后,其他各類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也出現持續上漲。如: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不僅CPI出現大幅上漲,其核心CPI也迅速攀升至歷史高位。2022年3月,美國核心CPI同比增長6.5%,創四十年來新高,歐元區核心HICP同比增長2.9%,創1997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高。本輪通脹,能源、汽車、房價、家電等商品價格均出現大幅普漲,同時,隨著疫后經濟持續復蘇,旅游、電影、零售等消費持續回升,服務業的價格也出現明顯上漲。
通脹高企環境下,通脹預期容易形成自我強化機制。市場主體和消費者預期通脹持續位于較高水平時,會改變自己消費商品的種類結構和期限分配。例如:提前囤積必需品以避免未來更高價格,同時減少非必需品的購買。一旦高通脹預期形成,商品的消費結構會發生根本變化,產品市場的供需矛盾也會因此加大,從而進一步惡化當前通脹水平。
2021年通脹抬升時,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通脹只是由于能源價格上漲所導致的暫時性物價上漲,對經濟影響程度有限。如:2021年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公開場合多次持鴿派論調,認為美聯儲應該繼續維持寬松態勢,保持利率在較低水準,強調貨幣政策更應該重視推動社會就業和經濟增長。這個時期,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仍停留于寬松階段,收緊節奏顯著滯后于物價上升速度,流動性過度寬裕推升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隨著通脹水平的持續抬頭,公眾的通脹預期不斷提升強化,進一步推升了通脹水平,并延長了高通脹的持續期限。目前,全球主要研究機構均調升了通脹預期水平。IMF在2022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指出,高通脹運行的期限將比之前的預期進一步延長。

圖2 美國與歐元區的通脹走勢圖
2021年初,只有歐美等少數經濟體出現了較高的通脹現象,但隨著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脹均開始抬升。IMF統計的通脹數據(羅志恒、方堃,2022)顯示,以CPI當月同比高于5%為高通脹標準,全球已有超60%的經濟體在經歷高通脹,其中,超過61.3%的發達經濟體正在經歷高通脹,超72.6%的新興經濟體達到了高通脹水平,高通脹經濟體的數量和占比都遠遠高于過去四十年。受此影響,IMF在2022年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進一步提升了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預計發達經濟體今年的通脹水平為5.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水平為8.7%,均高于5%。
一般而言,通脹成因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需求拉動型、成本推進型和結構性。需求拉動是指需求大于供給導致商品緊缺所出現的價格上漲;成本推進是指工資、原材料和利潤等成本因素提升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結構性通脹是指關鍵性商品價格上漲引發多種商品價格的集體上漲。不同于以往時期,本輪通脹上漲的原因是相對復雜的,但大致可解析為:貨幣寬松等因素促使總需求快速復蘇,而多重因素導致總供給修復相對滯后,供需進度的結構錯配導致了通脹持續抬頭。本文試圖從供給和需求兩個層面,詳細分析本輪通脹上升的結構性因素。
首先,2021年以來,新冠疫苗在全球主要地區實現了大規模推廣。截至2022年6月10日,全球累計接種119億劑次,每百人接種151.1劑次。2022年5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上表示,目前全球已有57個國家的新冠疫苗接種率達到70%。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接種比率甚至更高,嚴格意義上說,全球雖未完全實現“群體免疫”,但較高的集體接種率已有效提高了群體免疫能力,顯著降低了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和重癥率。疫苗大規模推廣和免疫能力的有效提升為全球經濟的逐步恢復奠定了穩定基礎。
其次,為有效降低新冠疫情的負面沖擊,主要央行均實施了規模龐大的刺激性貨幣政策。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將基準利率降至歷史新低,同時,進一步實施無限制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全球流動性大幅攀升。以美聯儲為例,疫情發生后,美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最高達到了26.9%(2021年2月),而疫情前2019年同期貨幣供應量增速僅為4%(2019年2月)。
根據介質是氣相還是液相,選擇對應的介質,計算泄漏孔理論泄漏速率v,確定介質泄放的總質量m總,利用探測系統等級、隔離系統等級、泄漏速率減少系數factdi和最大泄漏持續時間tmax,n來確定實際泄漏速率vn和實際泄漏質量mn。計算公式如式(5)~式(11) 所示:
最后,主要發達經濟體采用了廣泛的財稅刺激舉措。2021年7月IMF的統計數據顯示,為應對疫情沖擊,主要發達經濟體采用的財政刺激規模已占全年GDP的17.3%,其中,美國財政刺激規模已超過GDP的25%。2021年,拜登推出的“美國救援計劃”總體量達到了1.9萬億美元,其中1萬億美元左右直接用于居民消費補貼,顯著提升了消費市場的規模。
疫苗大規模推廣以及貨幣和財政的雙管齊下,均顯著提振了主要經濟體的總需求,消費、投資和外貿三駕馬車都實現了快速且持續的好轉。
2021年以來,主要國家的社會經濟均呈好轉態勢,但相比總需求的快速復蘇,總供給層面修復節奏整體偏慢,受制于能源轉型、供應鏈沖擊和俄烏沖突等三大約束,總供給的復蘇節奏整體偏慢,不能完全匹配總需求,供求的匹配失衡導致了全球物價的快速上漲,顯然,供給約束成為引發本輪全球通脹高企的關鍵因素。
1.全球能源轉型促使能源供求結構失衡
近年來,全球經濟綠色發展傾向不斷強化,能源綠色轉型目標也更加明確。如:2021年,拜登推出以“氣候變化與基建”為主的中長期財政刺激計劃,試圖推動能源轉型不斷實現氣候環境的優化;歐盟推出的1.8萬億歐元財政刺激方案也是重點倡導投資氣候友好型發展模式;中國倡導要求的“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對能源綠色轉型也提出了更多急迫要求。
能源綠色轉型發展策略對能源結構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積極引導綠色能源持續快速發展,鑒于政策支持以及未來向好預期,資本開始持續投資新能源領域;另一方面,傳統能源發展受到限制,相關投資開始出現不足。如: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表示,傾向于綠色能源的長期政策趨勢限制了傳統化石能源的發展,美國資本沒有意愿投資傳統能源,這導致2022年美國平均煉油能力僅恢復至疫情前88%的水平。能源綠色轉型以及傳統領域投資不足,均會顯著限制傳統能源的供給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傳統能源仍是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要能源,占比結構仍很高,需求仍很旺盛。供求結構失衡導致了原油等能源價格出現持續劇烈的上漲。
2.物流遇阻等三重因素導致供應鏈修復緩慢
3.俄烏沖突擾亂全球經濟秩序
今年3月以來,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了嚴重的地緣政治沖突,受此影響,國際能源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顯著加劇了全球通脹態勢。能源方面,俄羅斯是全球原油和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國,其原油制品產量占全球的7%,天然氣產量占全球的17%,另外,俄羅斯還是多種稀有工業金屬的主要出口國。糧食方面,俄羅斯是氮肥、鉀肥等農作物肥料的主要出口國,俄烏地緣政治沖突覆蓋了歐洲東部小麥的主產區,耕種受限以及居民逃離都會顯著降低當地糧食產量。另外,為制裁俄羅斯,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持續出臺多項嚴厲舉措,如:今年6月歐盟會議決定,歐盟將會削減進口75%的俄羅斯原油,今年年底之前將削減幅度增加到90%左右。為此,俄羅斯也采取了多項反制措施,如:將歐美多個發達經濟體列入不友好國家貿易名單。俄羅斯與歐美的敵對狀態促使全球貿易體系處于割裂狀態,能源和糧食的生產供應受到嚴重限制,顯著推升了全球通脹水平。IMF預計,俄烏沖突將使得2022年全球通脹提升2.5個百分點。
2021年以來,全球通脹上升初期,各國均認為通脹只是暫時的,為了持續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并未采取積極有效的緊縮舉措,但隨著通脹的持續高企,各國均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困難挑戰,為緩解負面沖擊,美聯儲等主要央行均采用了嚴厲的緊縮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脹持續高企背景下,全球經濟仍面臨以下兩個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面臨著促增長和抑通脹的兩難境地。2021年以來,全球通脹屢創歷史新高,通脹預期不斷強化,主要央行面臨著“滯漲”困境,多個經濟體的主要經濟指標仍未完全恢復至疫前水平,貨幣政策仍需促進經濟增長;全球性通貨膨脹仍在蔓延,央行需大幅收緊銀根來降低通脹預期。顯然,大幅加息會減弱經濟增長,維持當前政策又會加劇通脹趨勢,增長與通脹之間如何取舍考驗著主要央行的執政智慧。
另一方面高通脹會不斷減弱經濟增長的內在動能。一般而言,高通脹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拉低消費信心。物價持續上漲會改變民眾的消費偏好,公眾會選擇提前消費,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這兩面都會降低社會未來的消費能力;二是抑制工業生產。高通脹時期,PMI指數容易跌到榮枯線附近甚至以下,工業企業生產的景氣度會持續弱化。隨著工業原材料成本的持續提升,工業企業生產會更偏謹慎,同時,產成品也面臨加價壓力,產品銷售會出現下降。三是影響外貿出口。國內通脹持續提升,外貿產品價格自然也會隨之上漲,如果本國外貿產品容易被替代,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較弱,那么價格上漲會顯著降低整體的出口份額,貿易量也會隨之下降。
目前,中國國內物價整體可控,尤其是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有限,CPI一直處于較低區間。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出口國,也是大宗商品進口的最大國。隨著全球能源、工業原料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大漲,國內制造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產成品價格也存在加價壓力。顯然,高通脹對中國經濟運行也帶來了顯著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風險。
一方面輸入性通脹風險正在持續蔓延。目前,中國國內工業品原料價格大幅上漲,PPI持續處于高位。工業品價格上漲通過供應鏈會最終傳導至消費品價格,即PPI的上漲會引發CPI的跟漲。近幾個月,國內PPI持續偏高,CPI雖處于合理區間,但也出現上漲趨勢。可見,輸入性通脹風險已從工業領域不斷蔓延至其他領域,國內經濟的多個領域均面臨著物價過快上漲的風險。
另一方面全球貨幣政策加速收緊所帶來的資金外流風險。2021年下半年以來,美聯儲、歐央行等央行不斷調整貨幣政策基調,貨幣政策收緊步伐不斷加快,貨幣政策目標從推動經濟增長逐步轉向抑制通貨膨脹。歐美在全球金融市場上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更是占據壟斷,隨著美聯儲大幅過快加息,國際資本會不斷回流美國,中國自然面臨著資本外流對國內利率、匯率、融資等多領域的沖擊風險。
對此,中國央行需要時刻緊密跟蹤物價走勢,持續研判資金跨境流動走向。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貨幣政策總體較為寬松,但美聯儲大幅縮緊銀根以及輸入性通脹抬頭的雙重疊加下,中國央行需適當調整貨幣政策的總體節奏,以普惠小微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調控為主,適度減少降準降息等普適性寬松政策,以防止流動性過度寬松進一步促升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