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 祁義和
為了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新高考把原有的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的考試轉變為“三加三”(部分地區為三加一加二)的自選科目形式,使學生自主挑選喜歡的學科,進而在高考中發揮自己的最佳狀態。高考的考核趨勢從側面映照了教育革新的主要方向。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出發,現階段的數學高考題目靈活性比較強,涉及的領域比較寬泛,且更加反映現實,對高中生的考核也從對數學知識的簡單理解轉變為對數學問題的處理。這種考核趨勢的轉變,也促使高中數學注重學生個體意識、能力和思想的進展。依托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視角,高考趨勢和核心素養培養趨勢是相同的。為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在新高考的情景下,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采取適合高中生的教學手段和模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身具備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導致教學工作產生問題的關鍵性因素。其一,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高中時期的學習和之前的學習相比,學習內容持續性地增多,學習壓力也隨著年級的增長不斷加大,特別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學生總會因為數學課程的復雜性和枯燥性,而無法完整地了解學習數學的初始源頭。一些學生還會對數學知識產生厭惡情緒,長此以往,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就會逐步降低,最終放棄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其二,學生的學習策略存在缺陷。學生對于已經學過的知識,沒能及時進行高效復習,沒能形成優質化的知識體系,無法在解題的過程里有效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
在當前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依舊會受高考的影響,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以學生的成績為主;在上課的時候,這些教師還是會為了大量傳授知識而使用陳舊的教學方式,即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里,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師所傳遞和講述的知識。在一些教師看來,繁多的教學內容讓教學任務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為了完成對應的教學任務,他們只能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緊緊地追隨教學進度。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數學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其負面影響更大,因為它并沒有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導致學生只能聽取教師的講述,并從教師的口中接收理論性的數學知識,而無法表述自身的觀念。除此之外,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無法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課堂當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降低,學習積極性也會隨著興趣的減少而不斷降低。
基于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思維,沖破慣性定式的束縛。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效沖破已經存在的定式數學思維,并在持續探尋的過程里,把握更深刻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把這種思維形式有效地投遞給學生,使學生也能夠轉換自身原有的思維,懂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促使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里,找尋到更多、更有效的解題形式,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數學能力。比如,教師在執行課堂任務的時候,會追隨素質教育的深化,轉變自身的課堂角色,從“引導者”的視角出發,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教師還可以借助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互相溝通的過程里,提出更多的解題路徑。溝通結束以后,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工作,協助學生攻破慣性思維定式,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策略,并學會聯系知識和知識之間的關系,使得學生在思維轉變的基礎上,提高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以人教A 版高一數學必修第二冊第六章第二節“平面向量的運算”為例,教師在傳授本節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轉變教學思維,突破慣性定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學生學會“一題多解”“一題多用”的解題方法。如下圖,|OA|=|OB|=1,OA 和OB 的 夾 角 為150°,OC 和OA 的 夾 角 為30°,|OC|=5,用OA 和OB 表 達OC。第 一 種 解 析 方 法,就是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設OC=μOA+λOB(μ、λ ∈R),借助數量積的構造,列出方程。第二種解析方法即建立直角坐標系,把向量運算轉化為坐標運算。解析這道題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思維能夠在解題過程中得到開闊,簡言之,學生能夠在轉變自身思維后,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和解題能力。

學生對遷移理論的深入學習,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以新知識來講,學生對遷移理論的學習,能夠很好地協助學生建設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并對之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相對穩固的復習,且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去接收新的知識內容。這樣能夠協助學生建構起良好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自主思考的空間。簡言之,教師不僅能夠借助遷移理論,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而且能夠通過遷移理論,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以人教A 版高二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二節“雙曲線”為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里,就可以借助遷移理論,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學習“雙曲線的幾何性質”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單元主題,聯系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對橢圓的幾何性質進行復習,讓學生在對比兩者性質的過程中,明確其中的學習技能。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學習難度,而且能夠幫助學生鞏固之前的數學知識,從深層方面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
在喬治· 波利亞看來,問題是數學的精髓。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數學的課堂問題,并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在自主性探究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在新高考的情景下,加強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結合所學知識和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對課堂問題進行有效設計,使學生基于問題,對新知識進行預習,然后在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借此達到新高考背景下對學生數學素養的要求,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在新高考情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問題能力的養成。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能夠圍繞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具象化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問題思考水平,借此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養的進展。
以人教A 版高三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七章第一節“條件概率與全概率公式”為例,教師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就可以圍繞“條件概率與全概率公式”的教材內容,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擁有一個具象化的認知。比如投骰子,假如擲一顆均勻的骰子,已知小江擲出的點是偶數,那么小江擲出的點數小于5 的概率為多少?學生能夠透過這個問題的解析,了解條件概率。又比如隨機拿球,假如箱子里有八個紅球、六個白球,不放回地取四個球,已知第一次拿到的是白球,那么第二次拿到紅球的概率是多少?學生能夠透過這個問題的解析,了解條件概率的計算。簡言之,學生能夠在具象化的解題活動中,加強自身的思考能力,提高自身的問題探究能力。當然,教師也能夠借助真實的生活實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新高考革新方案的開展背景下,分層教學已經成了當前教師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分層教學具有漸進性優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迎合了時代的進步,而且豐富了高中生學習數學的方式。教師要依托分層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強化課堂的學習深度和寬泛度,并深化學生對數學技能的掌握。而在進行分層教學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保證自身對學生學習狀況、作業狀況、意識狀況的全方位掌握和控制。
教師能夠借助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教師也能夠借助課后的作業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教師更能夠借助自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理解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態度。只有全面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才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分層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在考核學生的過程里,成績的高低并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教師應該結合其他影響要素進行合理且精確的分層,進而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完成具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提升。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依照不同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對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差的學生,進行基礎性教育,重點關注學生對教材知識重點和難點的掌握,致力于加強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對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好的學生進行高階性教學,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尤其是學生邏輯思維的養成。
陳舊的教學形式一直依賴于應試教育的觀念,在評估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時候,教師常常會把成績當作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所以成績好的學生獲取到的成就感更高,成績差的學生則很容易失去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在新高考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轉變傳統的評估策略,從多個層面對學生進行評估,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除此之外,教師還能夠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過程、情感等層面進行評判,把評價標準細致化,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趣味性,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以人教A 版高一數學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第二節“指數函數”為例,教師在結合本節課進行評價的時候,就可以制定一個具有綜合性特征的評價體系,其中蘊藏著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學生課堂作業、課余作業的完成程度,學生情感層面的發展,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等。教師應該從多個層面關注學生的發展,并借助評價的激勵作用,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情景下,為了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教師迎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學生自身也需要做出相應的努力。而在轉變之前,教師需要清晰地認知到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只有明晰了問題,教師才能夠基于問題,進行教育層面的改善和優化。而在新高考的情景下,教師如若想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就需要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有效且合理地運用分層教學、情境教學、探究教學等多元教學方式,借助這樣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建模能力、運算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等,依靠學生能力的增長,來逐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