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羅小飛
隨著我國境內產業集中區不斷建設發展,現如今在促進產業發展、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發揮出了關鍵作用。本文列舉安徽省蕪湖市產業集中區實例,從介紹其發展情況開始,分析隨著蕪湖市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發展而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出完善蕪湖市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發展路徑策略。
位于蕪湖市鳩江區境內的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其占地面積達到了約200km,并且產業區內固定人口約為35 萬人。早在2008 年,國家就明確提出安徽省要積極借鑒沿海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經驗,承擔沿海地區產業轉接,促進自身經濟高速發展。兩年后,國務院正式出臺相關文件,其目的為打造國家首個以轉接沿海地區產業為主的區域產業集中區,并且將這個區域產業集中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從此蕪湖市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同年,蕪湖市鳩江區啟動建設國家級區域產業集中區,項目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目的是打造國家級高水平建設區域產業集中區。在2012 年,為加快蕪湖市鳩江區江北區域新興產業集中區的建設速度,省領導機關迅速作出消除區域產業集中區體制障礙,完善集中區管理體制的指導,并且由蕪湖市直屬管理,加快了區域產業集中區的建設速度。在省領導機關迅速作出建設指示的背景下,蕪湖市鳩江區江北區域新興產業集中區的管理體制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各機關單位認真執行省領導機關出臺的相關文件精神,促進區域產業集中區高速發展。蕪湖市直屬管理江北集中區建設發展后,各級領導班子迅速重視起來,強調以建設江北集中區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發展規劃、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自從蕪湖市鳩江區啟動建設國家級區域產業集中區以來,大力借鑒沿海地區區域產業區發展建設經驗,并且緊跟國家關于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創新發展,力圖打造以現代化服務業和制造業為主的區域產業集中區,承接國家關于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任務,涉及轉移產業為人工智能、電子信息、新型制造等方面,借助產業集中區優勢,不斷提高產業發展速度,不斷推進各個產業創新性發展,完善產業集中區發展體制,樹立起集中區鮮明特色旗幟,力圖打造好國家首個以轉接沿海地區產業為主的區域產業集中區。
截至目前為止,江北區域產業集中區產業布局合理,借鑒沿海地區產業集中區發展經驗,并結合蕪湖市產業總體規劃布局,在江北區域產業集中區中以不同的片區規劃出不同產業功能區。例如在大龍灣片區,存在三大功能區。其一為西灣科技城,重點為全力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借助平臺優勢發展電子信息、計算機科技、大數據等產業;其二為前灣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為大力發展以現代化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產業;其三為北灣智能裝備制造園,重點打造以人工智能、智能裝備制造為主的產業園區。截至2020 年底,江北區域產業集中區投入建設資金高達385 億元,總體規劃建設項目達到20 個。
隨著蕪湖市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快速發展,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
蕪湖市作為安徽省GDP 排名第2 的城市,有著自身的發展優勢,但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招商引資方面,正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從安徽省的經濟形勢來看,目前,我國工業發展較好的地區是珠三角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為例, 絕大多數知名企業都分布在以上地區;從產業集中區自身的發展來看,存在著工業基礎薄弱、引資不到位、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
蕪湖市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的問題,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許多有意進入集中區發展的企業推遲了其集中區發展計劃,已經開工的項目由于后續建設資金沒有到位,導致建設速度緩慢。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如今比較緩慢,一部分原因也是投入資金嚴重不足,特別是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公立醫院、學校、汽車站、商城等,雖然項目早已進行建設,但由于投入資金嚴重不足,短時間內難以投入運營。
自從蕪湖市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項目建設啟動以來,慢慢造成了較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特別是征地拆遷款和基礎設施建設款這兩個項目上欠下了很多債務。雖然現在部分產業集中區投入運營,有了一定程度的收入,但仍然難以還清所剩的46 億元債務。早些年,由于產業區自身的稅收優惠和受疫情影響等原因,產業區的收入不足,償還債務主要依靠國務院財政部門等機構資金補貼。財政補貼依然難以償還完所欠債務,導致企業引進難、企業貸款難等問題,嚴重制約產業集中區發展。
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圍繞產業鏈招大引強。在推進數字經濟產業鏈精準招商方面下功夫。全面調研梳理數字經濟及“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現狀,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臺、關鍵共性技術、制約瓶頸等情況,鎖定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瞄準國內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著力提高招商引資實效。聚焦主導產業,主動承接滬蘇浙產業溢出,精準對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尋求突破。充分利用江北新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金字招牌,加強與沿海地區產業集中區合作,探索創新有效的管理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機制。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推進與長三角城市先進園區開展合作共建,力爭灣谷科技園、江北軟件園等項目建成與產業落戶同步。在招商引資中注重對高質量水平、創新新興產業、重點企業的吸引。
江北產業集中區的發展離不開相關配套的支持,特別是人力資源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江北產業集中區的發展水平。因此,在江北產業集中區建設發展進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及培養,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公共服務基礎建設。認真謀劃招引教育、醫療、酒店等配套項目,積極配合市政部門積極推進泰山路大橋項目前期工作。建設總部經濟產業園,研發科技基地,著力培育新區商圈,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不斷提升商業配套水平。統籌抓好城市社區教育醫療、影院商超、健康養老、社區服務、文體休閑等配套設施建設,塑造集公園綠地、濱水景觀、商業服務、公共文化等為一體的特色城市風貌,提升人居品質。
實行領導包案制,按照分類處置、一案一策方式,通過項目嫁接盤活、依法破產、閑置土地收回等辦法,依法合規處置項目。加大與法院對接力度,通過資產查封、拍賣等方式,依法處置涉訴國有資產。截至2020 年底,依法追回資金4840 萬元,追回資產3.88 億元(評估價),查封資產1.74 億元(評估價),破產債權申報并確認8389萬元。清理閑置土地1521 畝,閑置土地下降63%。對胡商東區項目依法實施破產,通過重大事項決策程序,以國有公司注資方式實現項目復工,在項目盤活后收回資金,化解了全省掛牌的重大風險隱患。
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充分利用蕪湖政務中心江北分中心服務平臺,調整充實力量,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堅持“一窗受理、全程代辦”,實現“一門、一窗、一網”辦理,提高服務效率,努力做到集中區事集中區辦。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切實降低企業負擔。優化企業水、電、氣等報裝流程,進一步壓縮安裝時間。積極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服務實體企業。用足用好省市支持政策,調整完善項目扶持政策,打造發展高地。堅持以項目為中心,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深入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加強對入園企業廢水排放監管,落實企業廢水統一納管、統一達標排放。在規劃布局、項目招引、工程建設等各方面超前謀劃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充分保護好大龍灣片區長江水生態。加強源頭治理,強化項目準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環境保護日常監管,整治起步區雨污混接,排查道路污水管網85 公里。完成燃氣鍋爐低氮改造驗收工作。進行臨時飲用水源地“劃、立、治”整改工作,起步區污水處理廠建立標準化建設,堅持可持續綠色發展,在提高產業集中區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
綜上所述,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圍繞產業精準招商、努力提高配套水平、穩步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五方面內容,則直觀展示了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優化路徑。江北集中區管委應繼續按照省、市關于加快集中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托管片區,完善產業集中區“十四五”規劃,促進園區內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