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晨 白聰穎 張桂香
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北京 100093
游泳運動技能是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也是眾多運動項目中適宜在小學階段就可讓學生達到掌握程度的一項運動。因而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成為一線游泳教師提高游泳課堂教學效果的關注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到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的課程理念為本課題所進行的游泳課堂“互助式”教學策略研究指明了主體思想以及研究方向。所謂“互助式”教學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課堂教與學的過程。這一教學理念源自19世紀的導生制,通過將參加學習的學生分成幾人為一組,其中又分為指導者和學習者,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承擔各自的角色責任,在練習過程中指導者給予學習者幫助,進行指點與練習反饋,使學習者能更好、更快的掌握技術動作,并給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升教學效率。在課堂中以問題為導向,以互助學練為主體,輔以雙人互助練習方法,形成有序、高效的教學策略,不僅在課堂中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行為互動,更形成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多元評價的獨特游泳技能學習方法。
本研究以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游泳課堂“互助式”教學為研究對象。實驗對象是小學二年級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為二年級198人,三年級202人,四年級142人,共有542人參與到本課題中。其中實驗組有二年級99人,三年級101人,四年級71人,共271人。對照組有二年級99人,三年級101人,四年級71人,共271人。游泳課程屬于校本課程,依據校本課程的教學進度計劃以及教學要求,在各年級開展實驗研究的泳姿也不相同。各年級開展實驗的泳姿為二年級進行25m蛙泳實驗,三年級進行25m仰泳實驗,四年級50m自由泳實驗。
2.2.1 文獻法
通過圖書館和期刊網查閱相關資料,其中專著4本,文獻30余篇,并將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作為此次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來源。
2.2.2 實驗法
10位課題組核心成員分別從所教授的二年級、三年級以及四年級當中選取學生人數、游泳水平等基本相等的兩個班級,分別設立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采用“互助式”教學策略展開教學,對照組則沿用常規游泳教學策略。實驗前與實驗后分別測量兩組學生的成績,并進行比較分析。
實驗班所采用的“互助式”教學策略的步驟包含有(圖1),教師示范講解→學生“師友”分組開展學練實踐→發現問題,進行指導糾正→反饋練習情況,教師引導改進→提高練習,相互評價,五個環節。在教師示范講解環節以指導觀察、啟發思維為主線進行教學,示范之前教師將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作為問題提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示范,從教師的示范中尋找答案,從教師的講解中豐富和完善知識,為接下來的“師友”分組實踐練習以及針對問題指導糾正的環節奠定知識基礎。“師友”學習分組展開的練習與指導糾錯是實驗的核心部分,在這一部分當中“師友”分組,既可以是同班級學生依據學習能力結成“師友”學習小組,也可以是同年級不同班級之間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結成“師友”學習小組,還可以跨年級讓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結成“師友”學習小組。在學習小組中承擔師者角色的學生負責帶領小組成員進行練習,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在練習實踐中關注小組成員的練習情況及時進行糾錯、評價,幫助小組成員達成教學目標。完成學習后向教師反饋本小組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掌握各小組的學習進度以及遇到的問題,進而有針對的性的進行師生互助指導,創設互助練習,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實施互助之前教師明確提出通過互助練習要解決什么問題,“師友”學習小組成員應如何互助以及有哪些互助練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技術動作,為了讓互助實施順暢有效,還要給出具體的、可行的操作要求,再讓各學習小組分組進行學習。

圖1 “互助式”教學策略流程
對照班則采用常規教學形式,教師示范講解→學生練習,教師糾錯→鞏固練習→點評小結。在實驗前先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所有學生進行一次成績測試,并收集測試數據。經過14次課的教學實施后,再次測試兩組學生的成績且收集測試數據。隨后將相同年級學生實驗前與實驗后的成績進行對比分析,也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成績展開對比分析,以便得出本次實驗的相應結果與分析。
2.2.3 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所得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年級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進行了一次25m蛙泳測試,兩組學生的平均成績均為76”6左右,可以認為兩組學生水平無顯著差異。進入實驗實施階段后,實驗組運用“互助式”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對照組沿用普通教學策略學進行教學,14次課實驗結束后,實驗組學生的25m蛙泳的平均成績提高到65”12,對照組成績僅提高了1秒左右,兩組之間的平均成績相差10秒左右,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標準差也小于對照組,表現出“互助式”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還體現出實驗組學生成績較為穩定,水平差異較小的特點。根據調查和實驗,按照α=0.05檢驗水準,實驗前T值=-1.59,p=0.115>α,可認為在實驗前兩組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25m蛙泳成績無顯著差異,學習能力處于同一水平。同樣按照α=0.05檢驗水準,實驗后T值=-3.296,p=0.001<α,可以認為在實驗后兩組學生25m蛙泳成績具有顯著差異。從平均成績看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從兩組學生實驗前后測試成績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驗組通過運用“互助式”教學策略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蛙泳成績。
三年級學生25m仰泳實驗前后的平均成績,實驗組25m仰泳實驗前成績為61"4,對照對則為62"5,其平均成績差距不大,可以認為兩組學生的運動基本相同。實驗后25m仰泳成績,實驗組為52"7,對照組為58”7,兩組之間拉開了距離,凸顯出實驗組成績較好。同時實驗組標準差小于對照組,表明實驗組學生之間的差距較小。通過“互助式”教學策略的運用,促進實驗組學生在運動成績有較大進步的同時,還減小了學生之間的差距,使得原本處于弱勢的學生學習自信被完美激發。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成績按照α=0.05檢驗水準,實驗前T值=-0.378,p=0.706>α,可認為在實驗前兩組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25m仰泳成績無顯著差異。實驗后兩組學生成績按照α=0.05檢驗水準,實驗后T值=-2.715,p=0.0.008<α,可認為在實驗后兩組學生的25m仰泳成績差異顯著。依據對樣本數據的分析,“互助式”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的仰泳成績具有顯著效果。實驗組學生25m仰泳成績平均高于對照組學生5秒左右,在實驗前僅高于對照組1秒左右。在游泳運動中短距離項目由于距離短、速度快,而競爭者之間的成績都較為接近,不容易拉開明顯距離。運用不同的兩種教學方法,使兩組學生在25m這么短的距離中能拉開5秒,更顯現出了實驗組的進步突出,從而印證“互助式”教學策略的有效性。
50m自由泳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平均成績都在89秒左右,兩組之間沒有明顯的水平差異,可以認為學生的學習起點基本相同。實驗后兩組學生的平均成績開始拉開差距,實驗組成績提高至69”1,對照組成績僅提高到了86”8。兩組學生的標準差數值雖然都有減少,表現出各組學生之間的水平差距減少,但實驗組學生的水平差距縮短的更顯著,充分說明“互助式”教學策略不止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還能使學生共同進步,減小強弱差距,更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學習游泳的自信。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平均成績相差0.55秒,實驗組學生略快于對照組學生,而試驗后兩組學生之間有了明顯差距,實驗組學生比對照組學生平均快17秒左右。再按照α=0.05檢驗水準來分析兩組學生實驗前的差異性,可看到實驗前兩組學生成績的T值=-1.233,p=0.222>α,于是我們可認為在實驗前兩組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50m自由泳的成績無顯著差異。
實驗后兩組學生成績依然按照α=0.05檢驗水準分析兩組學生實驗后的差異性,可看到實驗后兩組學生成績T值=-4.350,p=0.0.000<α,于是可以認為在實驗后兩組學生的50m自由泳成績差異顯著。
50m自由泳在游泳運動中也屬于短距離項目,在學習初期僅經過14次課的學習與練習之后成績提高17秒是十分不易的,從而也更進一步的說明“互助式”教學策略可有效促進自由泳技術的提升。
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總是渴望能夠將學習的感受與他人分享交流,對自己學習的進步能夠快速得到反饋,以此增強學習者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習動機。“互助式”教學策略獨特的互助合作學習過程,恰好可以滿足學習者的這些需求,進而幫助學習者高效的掌握運動技能。運用“互助式”教學策略進行游泳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會依據學習能力讓學生結成“師友”互助小組,在學習時教師針對本課所學技術動作的重點或難點提出問題,“師友”互助小組成員帶著問題一起在小組“導師”觀察練習、反饋信息,“學友”獲得反饋不斷改進動作,不僅有利于在練習實踐中探尋答案,更有利于學生技術動作的快速形成。再通過課堂的1VS1比賽、接力賽等競賽環節檢驗練習成果,既強化了技術動作,也驗證了問題答案是否正確,從而形成同伴之間的依賴關系,當競賽獲勝、答案正確時全員獲得成功體驗,感受運動樂趣。在享受運動的過程中,學生的運動成績不斷提升,運動能力提高顯著。
“師友”學習小組的學習形式,更加明確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解、示范,盲目的模仿、練習。而是,結成“師友”學習小組的同伴分工互助,“導師”可以打開腦洞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教法,幫助學習小組其他成員學會技術,同時鞭策自己要更加努力、更優異的完成所有練習,以給同伴做出榜樣。“學友”則是積極練習,力爭趕超“導師”,讓自己成為新一任“導師”,進而課堂學習形成你追我趕的熱烈學習氣氛。此時,教師則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管理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需要時給予技術支持。此時,游泳課堂有自主的空間,有教師作為技術后盾,技術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享受樂趣的過程,是激發學習興趣的起點,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
“互助式”教學策略設計的“師友”學習小組開展學練指導的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學習小組中“導師”充當著技術“顧問”的角色,在不斷的交流和協助中幫助“學友”掌握運動技術。“導師”在協助中發揮創造性,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訣竅分享給“學友”。在這一過程中“導師”角色的學生更加理解和關注需要幫助的同伴需求,逐漸形成合作意識。而“學友”角色的學生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有效與“導師”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在“互助”中學生之間的情意加深,能更好的團結協作,增強學習小組成員的合作能力。在“師友”學習小組團隊合力的推動下學生的運動成績提高顯著。
“互助式”教學策略運用到游泳課堂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互助、互動的學練過程,形成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讓“導師”教的更有自信,也讓“學友”更積極主動參與練習。教師則把握方向,及時提供幫助,讓“師友”學習小組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練過程中使技術動作形成螺旋上升的態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練習密度,促進運動成績的提升。“互助式”教學策略運用到課堂練習中,由于每個學習小組中都有“導師”存在,增加了練習過程中的即時反饋,“學友”每一次的練習都能獲得學習效果的評價信息,錯誤動作得到及時糾正,又好又快的掌握所學技術動作,有效的提高了技術質量,提升運動成績。“互助式”教學策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有機結合,縮短了學生學習運動技術的時間,增加了練習時間,增大了運動量,可以加快運動技術的掌握速度,運動技術水平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運動潛能,提高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