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朝暉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鄭州 450046)
為促進河南省跨境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助推河南省外貿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結合行業發展及高職院校發展實際,人才培養要以國家、省、市政策為指導,以校企深度融合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為核心,根據跨境電子商務職業崗位需求,校企共同協商制定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校企優勢課程和教材、設計合作課程的教學及制定考核評價制度等。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建立校企共商機制是合作基礎,制定校企雙元培養方案是實施準則。通過分析跨境電商基層崗位特性,確認崗位核心知識目標和能力標準,建設“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元融合的課程體系;探索學校教育系統和企業培訓系統相互支撐、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方法;實現教師和師傅共育人才,探索現代學徒制的校企一體崗位育人模式,全面提升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質量,將學生培養成倍受企業歡迎,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
1.與特色產業相結合培養跨境電商人才
特色產業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優勢與潛力所在,河南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要注重依托特色產業,如現代服務業、航空物流業、高端制造業、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通過河南自貿區、新鄭綜保區、河南保稅物流中心、鄭州出口加工區、跨境電商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培養服務于特色產業跨境電商的大量合格及優秀員工,發展和壯大特色產業集群。
2.打造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特色
打造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特色,即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以分層分段化、學科交叉復合化、校企共育協同化、實踐環境真實化為原則,設計滿足跨境電商多層次多崗位需求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基于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面臨的師資問題、實訓問題、校企合作問題,依靠多年的積累探索,形成以模塊課程、分段上課為基礎的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即校方、企方雙導師同授一個模塊的課程,校方導師以理論建構為主,企業導師以實際操作為主。針對校企合作問題構建學校與企業融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融合、學生與員工融合、實習實訓與生產實踐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標準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六大融合體系支撐的合作模式,校企聯合培養共贏共生,并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學生的能力成長與德育成才的雙目標發展。
由于專業教師缺乏實戰經驗,企業教師缺乏教學理論,特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在學生對理論知識充分掌握后的第四學期,把原有的4 門專業核心課進行合并重構,建設成為以企業導師實踐為主的“跨境電商多平臺運營模塊”和“跨境電商綜合推廣模塊”,每個模塊又分為三個方向,在“跨境電商多平臺運營模塊”運行中,企業承擔“跨境電商選品技巧”和“跨境電商多平臺運營”兩個方向,學校導師承擔“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一個方向,每個方向承擔6 周的教學任務。通過模塊化課程的構建,使得企業導師的實踐技巧和專業教師的教學理論有機地融合。
圖1 “六融合”、“雙目標”人才培養模式
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跨境成果產出為導向”的理念,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立足區域人才培養需求,在六大融合體系的支撐下構建校企聯合的CCFG(College+Company+Factory+Government)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模式下,企業導師進駐校園,學校為企業提供實習實訓場地,企業開展理論和實踐的全學期、全天候的連續性授課和指導。該模式下學生跨境電商實戰技能得以顯著提升,學生多次在各類跨境電商技能競賽中獲得佳績,畢業生也從學校再到企業實現無縫對接,從而極大地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1.學校與企業融合
圖2 CCFG 協同培養框架
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資源、實施培養過程、評價培養質量,對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生學業考核評價方法等進行重構。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對接,達到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實現學校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推進產教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帶領學生參加各種職業技能競賽,如“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跨境電子商務技能競賽、OCALE 全國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能力大賽等,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
2.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融合
企業為專兼職教師的企業實踐與技術服務提供便利條件,實現專業與職業相互融合。企業技術人員兼職實訓教師,指導學生實習實訓,或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專業教師兼職公司技術人員,到公司實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習到了專業知識,并且還獲得了實踐經驗。
2021 年第一學期有2 名企業專家進行理論授課,其中每周實訓38 課時,理論16 課時。在課余時間企業提供了超過20 個的Amazon 品牌備案賬號,學生分成小組對平臺賬號進行團隊操作,并在操作的過程中由企業專家一對一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實戰技能。通過學習,入駐項目組的學生掌握了真實店鋪的listing 上傳,隨著項目的深入還對FBA 發貨和出單進行實踐操作。通過項目開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受到了企業級的培訓,從而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3.學生與員工融合
企業將真實項目引進課堂,利用充足的Amazon、ebay、Wish 等真實業務平臺賬號滿足學生的教學、學習、實訓等任務。2021 年第一學期企業派駐9 名企業實戰專家承擔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的教學實操工作,提供產品開發、物流管理、產品分析等跨境電商使用軟件,把產品的拍攝、銷售、包裝等業務帶進日常課堂,使學生在校期間便取得工作經驗。
4.實習實訓與生產實踐融合
校企聯合授課,推行Education+Experience 產教融合、Project+Practice 項目實踐模式。在該模式下采用學生輪崗完成企業任務,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通過真實項目一起幫帶學生,學生完成項目后掌握一定技能,以協助老師指導下一批學員的方式來實現項目引領、工學交替、產教融合,讓學生在校就具備成為跨境電商從業者的能力,真正做到為跨境電商產業精準培養人才。同時,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就業,使得從學校到企業實現無縫銜接。
5.教學內容與崗位標準融合
校企雙方圍繞職業標準和企業實際崗位工作要求,以“綜合素質拓展”“實際技能訓練”“知識應用”等模塊化內容為共建教材,聯合企業推動“1+X”跨境電商B2B 數據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資格試點。通過該認證培養學生面向跨境電子商務應用和服務、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跨境電商全網營銷和跨境電商銷售等崗位時,能夠根據店鋪和官方網站的規劃,完成跨境電商店鋪基礎設計、跨境電商平臺基礎運營工作任務,根據線上跨境交易業務需要,完成跨境交易跟單工作任務。
6.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
企業把辦公室搬到了學校,實現了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推進產教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完善了人才培養協同機制,也使得跨境電子商務專業造就出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
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素質的培養外,還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并在培養過程中形成了能力成長+德育成才的雙目標培養體系。利用“實訓+實戰+創業”的遞進式路徑,從課本中獲取知識,從實踐中提升素質,引真實項目進課堂,以業務為引導,以工單制教學為突破口,以生產性實訓室和學生工作室為依托,實現課堂課外全過程職業素養培育,在有理論支撐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并依托企業將實踐落地,利用實踐出真知的過程深化學生的能力和修養。讓學生們收獲扎扎實實的理論知識,也能鍛煉出實實在在的實操水平。
在能力成長目標引領下,學生通過日常的理論授課、企業項目實踐過程、真實項目實踐、就業創業孵化等過程,逐步形成了從“匹配企業要求→強化學生技能→助力個性發展”,實現“工單制”和“集訓式”相結合的能力培養。同時,注重潛移默化的職業素養培育,從“價值形態打造→勞動教育引領→職業道德養成→工匠精神塑造”的德育內容逐層遞進,目標逐層升級。
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戰略協議,聯合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開展素質和能力本位的課程建設。根據職業崗位任務及其素質、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明確學校教學內容和企業培訓內容。校內建設跨境電商真實工作場景,設計學習情境,進行知識點、能力點、技能點內容學習;將學徒培訓中企業課程開發成校企合作在線課程,構建理實一體化、項目任務化的課程內容體系。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內容豐富,包括數據化運營、商務談判、消費心理學、跨境電商英語、商務禮儀、跨境物流倉儲、跨境通關等基礎素質課程。校企合作共建課程圍繞跨境電商運營技能開展,以跨境電商實務、跨境電商營銷為主。學校在線開設《跨境電商實務》課程,通過教學資源的共享,形成規模化培養的集聚效應,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跨境電商人才。
校企共建課程體系應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相匹配。根據“基礎共享、專業分立”的邏輯結構構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基礎共享課培養學生的基本通識能力;專業分立通過各專業的方向核心課滿足個性培養要求。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業務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針對一般貿易環節,開展外貿業務員方向培養;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環節,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方向培養,培養的學生“會跨境電商、懂國際貿易”,最大程度實現學生就業崗位的遷移度與靈活性。
通過校企共育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實踐,在實施中亦存在一些問題:
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教師較為匱乏,大部分教師為從學校到學校的理論派,這些教師雖然專業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能力不足,如果聘用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育教學工作,能夠有效彌補普通教師專業實踐經驗缺乏的短板,但是他們對課堂的把控能力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較低,并且行業高級技術人員與能工巧匠由于學歷等因素無法引進到院校內任教,優秀的技術人員以兼職教師的身份進入高職院校尚未成為常態。
企業希望高校能做出符合規格的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可供企業直接承接成果,應用于運營,同時為企業輸送訓練有素的學生;而學校則希望學生與教師接受更多實務訓練,增加技術技能應用的領域,為學生創造就業創業機會等。這些差異造成產教融合不深入,其中最難的是建立“多贏機制”,多數校企合作給企業帶來負擔和麻煩,使企業缺乏合作的直接動機。
總之,跨境電商“六融合”“雙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是一種探索,有助于進一步加強經貿類人才培養和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助于服務區域經濟,為實現技能社會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