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韓建平
篤定目標,方能行穩致遠!
“發展生物經濟是黑龍江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現實選擇,也是構筑競爭新優勢、加快推動振興發展的重要突破口。”1 月6 日,黑龍江省委書記許勤在主持召開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擴大)學習時強調,“要加快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搶抓發展機遇,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把生物經濟打造成為龍江振興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生物經濟為何備受重視?我國及黑龍江省生物經濟發展現狀如何,面臨哪些機遇?當前,黑龍江省發展生物經濟擁有哪些產業基礎、優勢,還存在哪些不足,如何順勢而為、突破進取?帶著諸多疑問,記者進行了相關調研與思考。

1 月6 日下午,省委書記許勤主持召開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擴大)學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物技術、生物安全等內容的重要講話精神 邵國良/攝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
近二十年來,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擴大其在醫學、農業、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生物經濟發展的前景也日益清晰。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測算,未來10 年至少將有20%的石化產品可由生物基產品替代,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美元。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高度關注生物經濟。近年來,50多個國家先后出臺或更新生物經濟發展政策、戰略,力圖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
2019 年,美 國 發布《生物經濟行動實施框架》,提出振興生物經濟。2020 年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2020年生物經濟研發法案》,明確建立國家生物經濟研發計劃。202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與醫學院發布的《保護生物經濟》顯示:2016 年,生物經濟約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1%,即9592億美元。
早在2012年,歐盟便提出了生物經濟發展戰略。2017 年,歐盟28 個成員國的生物經濟營收達2.4 萬億歐元,占當年GDP 的4.7%,生物經濟提供就業崗位達1850 萬人。2018 年11月,歐盟發布新版生物經濟戰略,提出加大和加強生物基產業規模,迅速部署推動歐洲各地的生物經濟發展,并提出7 年總額100 億歐元的資助方案。2021 年5 月,歐盟發布進一步推動生物經濟新形態的發展規劃。
2019年,日本廣義生物經濟的市場規模達到57 萬億日元,相當于其GDP 總量的10.4%。同年,日本發布《生物戰略2019》提出,到2030年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2020年,日本發布《生物戰略2020》基本措施版、市場領域措施版,細化實施步驟與方式。
此外,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在生物技術及產業長期規劃中,加強面向未來生物經濟的布局;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等技術優勢國家,優先布局醫藥、材料、制造等領域前沿生物技術;德國、芬蘭、阿根廷等國家則專注于特定領域多樣化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物科技、生物安全與生物經濟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的培育期。2020 年底,國家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基因與生物技術作為科技前沿攻關領域之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明確提出“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
在此之前,《“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發展壯大生物經濟等五大領域,將生物經濟加速打造成為繼信息經濟后的重要新經濟形態。國家《“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設生物經濟強國、構建生物醫藥新體系、提升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水平等,并確定了發展生物產業的行動路線。
綜合分析我國和世界各國最新的生物經濟發展戰略、方案可以發現:隨著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的加速融合,正引發著醫藥醫療、農業生產、工業制造等領域的深刻變革,進而催生了合成生物學、類腦人工智能技術、生物3D 打印技術等諸多具有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發展生物經濟更加側重于應用生物技術解決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工業競爭力。比如,推動生物技術的工業化應用,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創新藥物研發、低碳技術推廣等。
“生物經濟決定國家命運,是民族振興的關鍵。”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科學技術部中國生物中心原主任王宏廣在第六屆中國制造強國論壇上指出,生物經濟將會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并長期保持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當下中國,生物經濟增長迅速,經濟形態蝶變,已經進入勃發上升期。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川等地強化生物產業戰略布局早已展開,技術、人才、資本、資源等產業要素的競爭日趨激烈。
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生物產業規模超3.5 萬億元人民幣,2020 年達8 萬億至10 萬億元人民幣。據推測,2030 年,我國生物產業規模將達40萬億元人民幣,成為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
在眾多生物產業中,生物醫藥領域發展尤為迅猛。全國168 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擁有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有67個,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第一產業的園區則超過50個。
從金融市場層面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全球投融資熱點,而我國則又一次成為投資熱土。研究2019 年至2021 年上半年全球314 家生物制藥企業發生的494 次融資情況,累計融資金額約708.18 億美元,主要發生在美國和中國。中國累計融資266.51 億美元,位居第二。另有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醫藥健康領域融資規模同比增速超過87%,規模超過億元人民幣的案例占年度總量一半以上。
上海市作為我國建設“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團”的示范引領區,2021年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制造業產值1712億元人民幣,可比增長12%。全球排名前20的藥企中,有17 家將中國總部設在上海,14 家將研發總部或創新中心設在上海。《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構建“3+6”新型產業體系,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列為“三大先導產業”,發揮引領作用。
與生物醫藥領域的突飛猛進不同,我國生物育種領域大幕正啟,正迎來產業化應用的重大機遇。
今年1 月,農業農村部公布《關于修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等規章的決定》,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四部規章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旨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現代種業,保障糧食安全。
2 月11 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今后五年的“三農”工作指出明確目標。在推進種業振興中要求“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業大國,種業市場規模近千億元人民幣,種源自主可控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新時期,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大生物育種與產業化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同時,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也為生物固碳、生物能源、生物基制造等領域帶來了新發展風口。
生物經濟是高度技術依賴型經濟形態,沒有生物技術的大創新,就不會有生物經濟的大發展。
“黑龍江省具有發展生物經濟的一定產業基礎和資源、科教優勢。”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喬榛認為,“全面完整、高端密集、優勢突出的科教人才基礎是推動生物經濟發展的基石。”他介紹,黑龍江省擁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近200 家,其中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在內50余家高校涉及生物領域的相關研究。在生物領域,全省共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 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國家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碩士點11個。此外,黑龍江省擁有國家生物創新平臺6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擁有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全國唯一的大動物生物安全P 4 級實驗室,在國內率先成功研制非洲豬瘟疫苗并實現中試生產,擁有H7N9禽流感疫苗等一批優秀科技創新成果。
在醫藥產業,黑龍江省現擁有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110 余家,哈藥集團、珍寶島藥業、譽衡藥業等入圍中國醫藥工業企業百強榜。以哈爾濱市為例,2018 年,全市醫藥工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6.8%,呈現高速增長趨勢。2019年,哈爾濱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被列為全國第一批66 個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同年,哈爾濱市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意見”,其中將現代生物醫藥列為四大主導產業之一。2020年,哈爾濱市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營業收入超807億元人民幣。
新時期,助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黑龍江省具備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必要的產業化能力。
生物育種領域,黑龍江省始終把推進現代種業發展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品種創新和良種供應。
“常規粳稻、大豆、玉米本省自育品種種植率分別達98%、97%、54%,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2021 年9 月,《黑龍江糧食》刊發的《關于黑龍江省糧食作物種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中指出,黑龍江省通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等舉措,全面啟動了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工作。
同時,黑龍江省積極構建種業創新體系,全省現有農業科研育種單位83 家,建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5 個,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等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 個,初步形成覆蓋種業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黑龍江省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建有國家級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16 個,其中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4 個,國家區域性大豆、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分別為8個和3個。
近年來,黑龍江省種業企業發展迅猛,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市富爾農藝有限公司、黑龍江省龍科種業集團有限公司等3 家企業均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種子銷售額占全省近40%,均闖入全國種業企業50 強。其中,墾豐種業、富爾農藝位列前10 強,年銷售收入分別達14.55 億元人民幣和5.3 億元人民幣。截至2021 年9 月,全省種子企業489家,總資產111億元人民幣,2020年銷售收入51.6億元人民幣,近五年銷售收入年均增速6.3%。
更需關注的是,食藥用菌是生物制藥、功能性食品、洗滌化妝用品的重要原料。黑龍江省以黑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黑龍江省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藏管理中心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專業菌種保藏機構。毋庸諱言,我國是食藥用菌資源大國、生產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但卻不是食藥用菌強國,菌物種業還需打好“翻身仗”。當前,我國包括植物、動物、菌物在內的種業中,菌物種業最為薄弱。國家現已建立的種質資源庫,都是植物、動物(包括水生物)方面的,唯獨缺少菌物種質資源庫;已經批準建立的國家級種業產業園,尚無一家“菌”字號產業園。由此可以預見:依托豐富的野生菌物種質資源和科研、產業基礎的黑龍江省,在菌物種業領域必然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同時,黑龍江省還是全國最大的生物發酵氨基酸產業基地,生物肥料、生物燃氣、生物環保等相關產業也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機遇。
當然,需要直面的現實是,黑龍江省生物經濟還處于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生物產業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產業協同能力不強,產業集群集聚度不高,產業新興業態涌現不多,龍頭企業培育不足,人才、資本等要素制約明顯。
基于發展現狀、優勢、短板,2021 年底,黑龍江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把發展生物經濟擺上重要位置。2022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制定完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引進生物領域科研機構、創新人才、領軍企業,加強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等領域前瞻布局,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等產業,建設生物產業鏈聚集區。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獨資企業——哈爾濱維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正在進行產品生產 陳志宇/攝
未來,黑龍江省發展生物經濟征途漫漫,亟須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有益經驗,探索發展生物經濟新形態的“龍江路徑”。
借鑒之一: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成立工作專班,系統推進生物經濟發展。近年來,各地紛紛建立領導小組等專門機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目前,領先地區已經形成“指導意見+發展規劃+若干舉措/實施方案/行動計劃”的政策體系,清晰地明確了生物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重點任務。黑龍江省需要迅速行動,頂層設計、前瞻謀劃、優化布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依托發展基礎,實現資源互濟、利益共享,防止重復建設、同質競爭。
借鑒之二:培育全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聚。鑒于生物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各地共識。圍繞產業鏈薄弱環節,積極“延鏈、補鏈、強鏈”,對黑龍江省而言尤為重要。同時,黑龍江省需要進一步依托專業園區構筑產業集群,發揮集群效應。比如,持續引導創新資源向園區和基地集聚,聚力打造哈爾濱市生物醫藥產業群,深化“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質拓鏈增效等。
借鑒之三:加大自主研發,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搭建創新平臺。黑龍江省可通過爭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布局和加快本地科研院所學科建設等方式,加強重大理論、前沿交叉學科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通過支持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加快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進而采取措施促進科研成果在本地開展商業化應用和產業化生產。此外,需加快推動生物經濟與數字經濟等業態融合,催生孵化生物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
同時,面對新一輪生物經濟新業態的勃興,更需要深刻認識的是,“生物經濟領域有著高風險、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特點,必須接受嚴格的監管,對生物資源也有較高的需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曦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統籌謀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吸引和匯聚生命科學前沿技術、企業、人才和資金,把重點支持項目的發展方式轉變到“投基金”“投平臺”上來,更加善于用好需求側政策,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更好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2022 年的春天里,黑龍江省正播撒著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種子”。我們相信,只要矢志不移、勤懇耕耘,終會果實累累、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