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立山
生態文明建設是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實施“生態興安”戰略的有效舉措和解決當前生態環保問題的根本途徑。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兩山論”的實踐中,大興安嶺地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最寶貴的發展資源、最具影響力的金字招牌,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的“第五批10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中,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呼瑪縣榮登榜單。
塔河縣、呼瑪縣分別是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兩縣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擁有森林、草甸、沼澤和草塘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野生漿果、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藥等上千種野生植物,以及近千種鳥類、獸類、兩棲爬行類、森林昆蟲,是中國北方寒溫帶天然物種基因庫。
塔河縣和呼瑪縣的林草覆蓋率分別達到91.69%、71.31%,空氣質量均常年處在優質狀態,全年優良天氣在360 天以上,達標率100%。兩縣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濕地公園2 處;有嫩江和黑龍江兩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279 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能夠達到地表水二類水質標準,地表水水質均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
大興安嶺地區享有“寒溫帶動植物基因庫”“落葉松王國”“美人松故鄉”之美譽。為保護好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和空間,大興安嶺地區打響了生態、藍天、碧水、凈土、美麗鄉村保衛戰,探索出一條“保護與發展并重、防治與發展并聯、治理與發展并舉”的生態保護之路。組織開展了“綠衛”“綠劍”“綠盾”等專項行動,不斷完善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加強科學育林造林,林分結構和林分質量得以進一步優化,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活立木蓄積量實現恢復性增長。大力推進超排放煙塵、粉塵污染源治理;建成區燃煤小鍋爐全部清零;對重點排污企業納入“雙隨機”日常環境執法監管;建立禁止秸稈露天焚燒縣、鄉、村三級網格管理體系,實現轄區秸稈露天焚燒“零火點”。將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情況納入縣政府實績考核體系,并制定下發《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大興安嶺地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于保護與發展、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充分釋放生態資源紅利,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縣創建形成良性循環,擺脫了過去“獨木支撐”的發展格局,步入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良性軌道。

呼瑪河畔
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與推動旅游業發展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塔河縣積極響應“周末游興安”號召,打造周末游精品路線,推出以“原生態擁抱自然”為主題的瓦拉干白樺林山莊一日游、開庫康鄉界江風情體驗游,以“追憶知青年代”為主題的二十二站知青文化園一日游;針對攝影愛好者打造出塔河旅拍主題線路,針對戶外活動愛好者打造出穿越百福山徒步游、札林庫爾山探險游等線路。培育形成了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連續多年開展了中俄國際越野爭霸賽、中俄“一帶一路”冰雕雪雕大賽、中俄國際馬拉松邀請賽等賽事活動。呼瑪縣深入挖掘中俄界江、黃金古道、十八站人類遺址、鄂倫春民族文化等核心旅游項目,使旅游業成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并先后榮獲“中國最佳運動休閑旅游目的地”“中國綠色生態景區”“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特色產業百佳縣”“全國特色旅游名縣”“首批國民休閑旅游勝地”等榮譽稱號。白銀納鄂族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三合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呼瑪縣博物館榮獲“全省第七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呼瑪鎮被評為“第一批省級中醫藥特色小城鎮”。
以資源優勢引導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基地+”綠色產業,壯大現代生態產業。塔河縣建成有機種植基地兩個、有機產品野生采集基地兩個,“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量達到1700余噸,認證數量80余個;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 個,全國特色產業百佳品牌2 個;獲得“中國北疆野生五味子之鄉”“全國特色產業百佳縣”等諸多榮譽。呼瑪縣建成綠色產業基地83 萬畝,有機展示田2 萬畝;建設中藥材種植規模較大合作社及企業11 家,中藥材初加工企業6 家,呼瑪縣被列為省中藥材基地示范縣和“金蓮花之鄉”;北藐中藥材種業公司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國家級稀缺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

大興安嶺地區白樺林
要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大興安嶺地區大力開展“三提升工程”,倡導和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從思想源頭引導百姓積極參與文明創建,讓生態文明理念滲透、融入百姓的生產、生活中。
建基礎,抓功能提升工程。新建生活垃圾處理廠、大型蓄水井各1 座。以公共綠地建設為重點,以道路綠化為骨架,以小區綠化為點綴,全面開展城鎮綠化、美化、香化,形成“一河一路”綠化帶貫穿城鎮中心、“一街一景”各具特色的森林宜居小城。
強治理,抓環境提標工程。連續4 年開展“美麗鄉鎮”主題活動,動員全民力量合力攻堅,形成環境治理由部門抓變為全員抓、人人參與的長效機制,打造亮化、美化、凈化工程,扎實推進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公眾對生態文明知識參與度達到92%,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達到90%。
創載體,抓全民提質工程。深入開展“美麗興安,我是行動者”等一系列大型活動,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等環保紀念日,組織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和生態建設主題宣傳活動。以生態旅游為載體,將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人文景區建設成為生態教育基地。讓廣大干部、職工和群眾在濃厚的生態環保氛圍中自覺樹立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大興安嶺地區將著力打造全域生態文明地區,鑄就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之底色,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