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鄭曉妮,鄧思慧,崔紅霞,張 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1]。《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3]等文件和講話精神均提出了“課程思政”是當前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課程入手,將課程與思政內容相融合,相向而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育高素質的時代新人[4]。醫護工作者面對的是生命,因此落實立德樹人,培育“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護工作者尤為重要[5]。《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職業素養的主要課程[6]。為了達到“立德樹人”的思政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護精神,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知識認知的遞進式特點[7],按照“知-信-行”的認知順序,設計并開展外科護理學模塊化課程思政,取得較好效果。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是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贊揚[8]。在醫學臨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地將職業精神傳遞給每一位醫學生,是醫學教育者不懈的責任,更是醫學教育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9],課程思政是其課程教學的內在需求[10],其內容為外科常見疾病的診療和護理,護生直接面對的是病人,是在護理工作中逐步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的理論與實踐技術的總結。在對病人實施護理的過程中,需要醫者職業精神作為工作指引[11],因此,外科護理學“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的設計方案,在外科護理學專業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指引,從知識傳授、責任信念、行為模式3個方面將知識內容設計為3個模塊,與之相對應,課程內容實現同步融合,培養學生外科護理工作的責任與擔當、愛心與奉獻的護理職業價值理念。
“知-信-行”理論模式是用來描述人的知識信念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的一種最為常見的理論模式[12]。該理論可以指導教育工作者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學習信念培養,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及職業信念的培養[13]。其理論基礎是將人的行為改變分為3個連續的過程,分別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實施行為。“知”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信”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信念及態度;“行”是指在信念和態度的指引下進行的行動[14]。通過“知-信-行”三方面相互作用,協調發展:對知識的深刻理解促進信念及價值觀的形成;信念及價值觀促進行為的認同,從而將知識、信念、行為三者相結合[15]。因此,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知識認知的遞進式特點,按照“知-信-行”的認知順序,結合外科護理學課程特點,將課程內容模塊化,按照“知-信-行”的順序,逐步遞進進行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按照《外科護理學》人才培養方案,本課程共120學時,其中理論98學時,實訓見習22學時,授課對象為2020級專科二年級護理1班學生共34人。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進行重構,將外科基本理論、基本疾病、護理措施等有序結合,并與“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相結合,在促進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內容框架重構為遞進式三部分:①外科相關基礎知識(總論部分);②外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各論部分);③見習與實踐。針對每部分內容的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根據知-信-行理論,也分為遞進式三部分:①“知”,外科相關基礎知識對應“敬佑生命”的知覺感悟;②外科常見疾病病人護理的責任信念對應“救死扶傷”的責任信念;③見習與實踐的護理工作行為實踐,對應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行為實踐與鍛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循序漸進,由相關基礎知識的初步學習,引導學生敬佑生命;由疾病專科的護理引導學生救死扶傷;由見習實踐引導學生甘于奉獻、大愛無疆,層層遞進,立德樹人。見表1。

表1 外科護理學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的素材及方法(部分)
3.1 知:感知外科相關基礎知識,感悟敬佑生命之情 “知”是行為的基礎[16],第一部分為外科相關基礎知識,包括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病人的護理、圍術期病人的護理、麻醉、外科常用護理技術等內容,將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結合精品在線課程,線上線下、形象生動地開展教學。一方面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可以拉近學生的親切感,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關注度;一方面,結合精品在線課程教學,可以使課堂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促進新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相關應用,使學習空間拓展、學習參與性提高。如在講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病人的護理時,通過線上人體水電解質酸解的調節機制,使學生能夠結合現實生活,感受機體的調節機制,對生命產生敬畏之情;同時鼓勵學生在線上結合基礎課程內容參與討論,人體其他臟器的工作機制及相關調節作用,在復習前期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敬佑生命的理念。在學習外科常用護理技術時,通過在線開放課程視頻及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及模擬操作,熟悉手術過程中護理相關操作,培養學生關愛病人、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3.2 信:掌握外科常見疾病護理,樹立救死扶傷信念 第二部分是外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主要包括神經外科、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利用情景模擬、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真實病例中探討護理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通過分析與解決常見疾病病人的主要護理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重要性,促進救死扶傷信念的樹立。例如在講解大腸癌病人的護理時,通過疾病及手術,引出疾病使病人產生造口的無奈及結腸造口對于病人的重要性;通過穿戴式模擬使學生感受結腸造口病人的自身感受,使學生換位體驗,感悟結腸造口病人的不適及造口護理對于病人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關愛病人和救死扶傷的信念;通過觀看微電影《心靈造口師》,使學生能夠樹立職業目標,堅定職業信念,進一步強化關愛病人和救死扶傷的信念。
3.3 行:踐行外科護理工作內容,堅定護理職業精神 第三部分為外科臨床見習及實習,主要內容是通過臨床學習,對外科護理學相關知識進行進一步實踐與鞏固,引導學生“實踐—反思—鞏固—實踐”,使學生能夠將知識進一步鞏固提高。見習過程主要以觀察為主,通過對疾病的觀察和護理過程的觀察,引導學生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進一步鞏固與提高;與此同時,在眼見為實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病人的痛苦,進一步鞏固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帶教老師對病人的無私奉獻,逐步樹立關愛病人、大愛無疆的職業信念。在實習過程中,通過參與病人護理過程,親自動手為病人解除疾苦,增加自身對護理工作的成就感,體會病人因為自己的努力與付出而解除病痛的欣慰,進一步鞏固“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醫者精神。例如在普外科進行結腸造口病人的護理時學生通過帶教老師指導對病人進行造口的護理,緩解病人的不適,通過對病人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預,提高病人生活自信,從而體會護理病人的成就感與快樂感,增強學生職業自信。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對護理職業素養的感受與體會,進一步鞏固“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醫者精神。
課程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對學生進行教學效果及滿意度調查;采用半結構化訪談對教師進行教學效果評價。
4.1 訪談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形式對聽取本課程的5名教師進行訪談,每人訪談1次,每次15 min,訪談主題包括課程思政設計是否合理、課程思政素材選取是否恰當、教學方法手段是否適合、教學實施及教學效果等方面。訪談環境安靜并取得被訪談者同意,訪談結束后對訪談結果進行匯總、分類并提煉主題,采用定性分析法統計分析訪談對象對每個問題的主要觀點。
訪談結果顯示,5名參與訪談的教師均認為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外科護理學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認識和確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醫者精神,逐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課程思政案例選取恰當,與教學內容較為契合,能夠充分體現思政映射點,達到教學目標;課程思政呈現方式多樣,能夠較好地實現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互動參與,授課效果較好。如教師1:“本課程依據課程特點與恰當的思政元素充分契合,能夠結合知信行理論逐步將思政內容滲透到專業教學中,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逐步感悟醫者精神,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4.2 調查問卷 課程結束后在沈江華等[17]編制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表基礎上自行設計與本研究相適應的調查問卷,包括教師教學方法(5條)、思政內容設置(5條)、學習效果(3條)、綜合評價(2條)4個維度,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3級評分,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分別計1分、2分、3分,總分45分,得分越高表示對該教學方法評價越高,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各維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6~0.81,調查內容包括外科護理學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的學習收獲、思政元素及教學表達的接受度、教學滿意度、見習實習體驗及收獲等方面。發出34份調查問卷,收回34份,有效問卷34份,有效率為100%。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思政內容印象深刻,94.1%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的學習,自己在課程思政方面有所收獲,其中對“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醫者精神有較深理解的占88.2%,認為提升職業認同感的占85.3%,認為增強了社會責任感的占82.4%;所有34名學生都認為,好的思政案例有助于培養思政學習興趣,其中97.1%的學生偏好于社會熱點及社會公眾人物事跡,88.2%的學生偏好于臨床典型病例;課程思政呈現方式方面,91.2%的學生更加喜歡視頻、微電影更加直觀的呈現形式;教學方式滿意度為91.2%,82.4%的學生認為實習與見習能夠促進職業認同及“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
5.1 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設計合理 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知識認知的遞進式特點構建實施,按照“知-信-行”的認知順序,結合外科護理學課程特點,將課程內容模塊化,按照“知-信-行”的順序,逐步遞進進行課程思政,符合學生學習認知發展規律[18]。在思政內容選取過程中,一方面緊貼外科護理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挖掘與專業知識相契合的思政知識點,最大限度避免課程思政形式化,在教學過程中線上、線下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的分析討論,有利于鞏固和深化思政教育[19]。本次訪談結果顯示,參與聽課的教師對本課程思政教學認可度較高,在課程內容選取、課程呈現方式、課堂參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評價,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2 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好 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有助于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從了解到實踐“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提高專業素養,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本課程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知識認知的遞進式特點,從知識傳授、責任信念、行為模式3個方面,將“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融合為3個模塊,課程內容實現同步融合,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使專業精神逐步滲透于學生的知識體系中[20]。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在思政方面有所觸動和收獲,能夠認識到作為醫者的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對教學滿意度較高。
5.3 模塊化、遞進式課程思政還有進一步完善空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對課程滿意度較高的情況下,也對課程能夠進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建議,大多數學生在課程思政的接受過程中,案例更加偏好于社會熱點及社會公眾人物事跡,呈現方式傾向于比較便于“00后”接受的短視頻形式,如直觀的視頻、微電影等,同時本研究還顯示,見習與實習的教學效果和滿意度有待提高,這可能與臨床見習與實習的醫療環境不可控有關,也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課程思政是當前我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國家已經對課程思政有了足夠重視與部署,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時期,如何進一步探索課程思政的新思路新方法,抓好課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逐步遞進進行課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了需要逐步改進的方面,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完善,也希望能夠給予其他教育工作者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