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1]
作為國家建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更有其獨特的性格。當代大學生因缺乏社會責任感,對國家時政關注自覺性不高,導致大學生普遍存在愛國主義意識薄弱的現象。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國家建設接班人的重要領地,在教授和鞏固大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健全人格更具現實意義。由于民族自豪感的不足與缺失使得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淡化; 其次,中小學教育過程中教師也沒有將民族自豪感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之間,使得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后,普遍存在民族自豪感的缺失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們身處的社會、家庭、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局限了學生的思想意識,大家普遍存在顧小舍大的現象;政治覺悟不夠高,對國家事務報有事不關己的自私態度;信念不堅定、易信謠言、過于沖動與偏激,對事物認識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因此,大學生民族自豪感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項就顯得尤為重要[2]。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民族自豪感與民族的發展相輔相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精神力量的支撐,這樣才能夠堅持民族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在變化萬千的世界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并且逐漸發展壯大,民族自豪感就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
1.民族自豪感具有凝聚作用。民族的凝聚力是本民族成員之間為了共同的利益凝聚起來,這種力量可將不同職業、層次、性別的人集中起來,樹立共同的目標并為之奮斗。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產生民族自豪感的根基在于民族成員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經過不斷的積累,培育出的民族自豪感能夠產生向心力、整合力和內聚力。民族自豪感對于一個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它不但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還能促進社會的向前發展,而且能夠激發民族成員的自信心,在民族自豪感的感染下,崇高的精神需求促進民族成員的行動,從而產生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熱情,激發出民族成員奮斗的積極性,讓社會充滿正能量。
2.民族自豪感具有激勵作用。民族自豪感是民族成員精神感召力的源泉,能夠激發斗志,戰勝社會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民族自豪感作為一種精神激勵,鼓舞人們為了民族大義和自身的理想努力奮斗,激勵人們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維護社會利益和民族利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一種激發民族成員主觀能動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維系著民族的社會存在和文化存在,有利于社會文化的發展和認同,民族自豪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會得到豐富和延伸。
3.民族自豪感具有教育作用。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是將民族形成的規范向民族成員傳遞。民族自豪感是本民族群體精神特征,對民族成員觀念意識、思維模式及行為具有規范作用,能夠在個人成長中起到教育作用。民族自豪感可以教育民族成員以民族集體利益為規范約束個體行為,自覺地維護民族利益,將自身目標與民族目標調整為一致。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也可以感化民眾,成為民族成員行動的指南,通過不斷的自省和教育實現自我意識的升華。
1.受不良社會思潮干擾。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借助搜索引擎及時快捷的處理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成為人們高效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已經根植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中,成為了獲取外部知識與經驗的重要方法。但是,互聯網由于其開放性和自由化,各種觀點在網絡上肆意傳播,一些不良思想和片面觀點對人們產生著不利影響,尤其表現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的對于民族自豪感的認知以及傳統文化認識方面的影響更多。互聯網為國與國之間建立起溝通橋梁,帶來了大量的他國信息,尤其是關于國外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對于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表現在大學生群體當中,主要對于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意識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西化傾向。由于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實踐,多樣化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其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力,如果沒有及時的指引,很容易使思想價值偏離正確方向,從而使大學生對社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懷疑思想。
2.受傳統舊思維束縛。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逐步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各民族間相互促進融合同時也發展形成了符合各民族特點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傳統都很好地彰顯了中華各民族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作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更好地激發了人們對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民族文化是在發展中不斷進步的,優秀與腐朽同時存在、共同產生,在過去的發展階段,人們很難分辨哪種文化是否正確,只有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隨著科學文化的不斷提升才會審視過去的文化傳統中哪些是優秀的,哪些應該摒棄,但正因為一些封建落后的傳統仍不能根本性地去除,才影響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他們只注意到了傳統文化中偽科學內容對生產生活造成的傷害,而忽視了傳統文化中多數的優秀內容,使得一些人誤認為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一個側面誤導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使他們片面地覺得這就是傳統文化,而忽略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從而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的傳播和傳承。
3.部分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滯后。當前,許多高校對大學生民族文化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缺少該類課程的設置安排,在育人環節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影響下,使得大學生原本已經模糊的民族文化認識向嚴重匱乏方向發展,儼然會嚴重影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相關教育的缺失令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成為了一種不可能,對大學不能進行充分的民族文化教育,使得他們很難形成健全的“三觀”認識,也很難集聚他們的民族向心力,也就更難令他們肩負起本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歷練而最終形成。除了社會關系對人格的影響力之外,文化價值觀念對人格塑造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文化作為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時刻都會受到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3]。
1.在品讀優秀傳統文化中培養民族自豪感。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學作品,學習蘊含其中的思想和理念,一是會使大學生群體認識到肩負的社會使命和擔當的國家重任,進而能夠產生強大的奮進力量;二是能夠幫助大學生找到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平衡點,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注重提高文化生活的養成;三是可以去除大學生性格中的貪婪、自私、軟弱的弱點,逐漸轉變為以奉獻、分享、堅毅為人生信條,把高尚的品德作為追求目標。中華民族5000 年的歷史,不但創造了大量的科技成就,更為當代中國人積累了大量的精神財富,這是歷史和先人賦予我們的珍貴寶藏,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應該將這些精神食糧提煉和升華,與當代精神相結合,將民族自豪感內化為大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時刻牢記心中。
2.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培養民族自豪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關于宣傳民族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給予了全面的解讀,要求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主要以公民素質提升作為出發點,將中華民族中的核心價值觀傳播出去,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于當代社會發展中關于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現實要求而提出的,從而賦予了民族自豪感以新的內容和含義。大學生應當積極建立起愛國主義情懷,加強社會認知,分清社會現實,加強知識技能學習和文化素質提升,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3.在創新課堂教育模式中培養民族自豪感。在進行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的方式中,課堂教育的作用尤為顯著,這是由于課堂教育直接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深刻而直接的影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識度提升。改進課堂教育將圍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等工作進行展開。在教學目標方面,要結合高校教育發展實際,從設置相關課程入手,合理安排時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內容,要重點以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目標,分階段按步驟的進行教育內容實施,讓學生能夠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民族自豪感內容的學習和提升[3]。在完善和豐富教學內容方面,要專門設置民族自豪感類的教育課程進行教育,深刻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在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方面,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應當加入與學生的互動部分,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知識討論、分析等方面互動,從而促進民族精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