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使得新聞傳播的形式愈加多樣化,受眾對獲取新聞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傳統主流媒體要想精準對接受眾,需要不斷進行升級轉型。文章以主流媒體的Vlog新聞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這三種方法,分析“Vlog+”在新聞傳播上的使用。文章從內容、特點、形式和營銷這四個角度探究新聞報道的革新,分析其傳播現狀與發展,得出主流媒體利用新舊媒體的結合優勢,為新聞傳播提供新的思路與渠道,與粉絲用戶達成更緊密的關聯,從而進一步實現流量的擴散與裂變的結論。文章在避免內容同質化的基礎上,提出彰顯本土特色、體現人文關懷的建議,為探索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的革新方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移動短視頻;“Vlog+”;新聞傳播;主流媒體;革新
中圖分類號:G2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078-03
Vlog是視頻博客的簡稱,它是以Vlogger為主體,從第一視角出發分享身邊人、景、事的短視頻,具有較強的便捷化和個性化特征。2019—2021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及預測數據顯示:2019年用戶規模為2.49億人,2020年用戶規模上升至3.68億人,2021年用戶規模達4.88億人[1]。2019—2021年Vlog用戶規模與日俱增逐步擴大,它的出現給新聞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
2019年3月,央視首次采用新媒體短視頻的制作方式,發布了第一條名為《全景Vlog|央視記者帶你打卡全國政協開幕日》的視頻,雖然時長僅有1分10秒,且沒有Vlogger出鏡,但這種新型編排方式卻受到了網友的廣泛好評。2019年11月,由康輝出鏡的第一支Vlog“要出趟遠門了”火遍全網。不僅揭秘了百姓想知道的央視幕后準備工作,而且還給用戶展現了別樣的央視形象。粉絲反響也尤為熱烈,微博點贊量高達100多萬,自此主流媒體關注到了這一發展趨勢,新聞也有了新的形式樣態——Vlog新聞。Vlog新聞的出現,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拓展新聞的敘事方式、鏡頭語言,為新聞的傳播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因此文章將從內容之新、人格化之新、形式之新、營銷之新這四個方面分析新聞Vlog傳播方式的變化、究其發展。
戈夫曼在擬劇論中對前臺和后臺下了明確的定義:前臺是表演者經過精心的裝扮、刻意藏匿后,在舞臺上呈現出能被他人和社會所能接受的風格形象。后臺則是為前臺做準備、掩飾前臺不能表演或大眾所不能接受的形象。在傳統新聞傳播中,觀眾看到的都是經過數次修改打磨后的精良作品——光鮮亮麗的主持人、字正腔圓的解說詞以及細致嚴謹的鏡頭選擇。但Vlog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后臺主動披露給大家,因此新聞Vlog便以此為核心,打破了傳統謹小慎微的前臺方式,完成了從前臺的刻板文本到后臺前置的敘事延伸的轉化過程。
(一)新聞產生的后臺披露
Vlog的形式將人與周邊的事物緊密聯系起來,生活瑣事、工作環境乃至家庭氛圍,只要是Vlogger想呈現給受眾的都可以有所表露。傳統新聞只圍繞新聞議題本身展開,在康輝的Vlog新聞中,他不僅向受眾揭秘了中央廣播電視臺的樣貌與工作環境,而且還給受眾展示了央視設備間、自己出差的行李準備過程、工作趕路拍攝等日常生活化的場景。他將原本不屬于新聞正式播報的準備過程呈現給觀眾,這種展示后臺的做法不僅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引發情感共鳴,增加親近感和關聯性,還讓記者的宣傳更貼近生活、接地氣,滿足粉絲的好奇心與窺私欲。
(二)新聞事件的后臺披露
在康輝的《大國外交最前線》Vlog中,他通過記者的個人視角,將2019年11月習近平主席到希臘進行國事訪問的事件呈現給受眾。其中既有希臘方面接機的過程,有希臘總統衛隊的儀仗儀式,還有充當解說道具的希臘當地報刊。這些新聞的幕后樣態延展了新聞報道的內容鏈條,將傳統報道中平民百姓難得一見的場面展現給觀眾,提高了受眾參與度。
(三)新聞語態的后臺披露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記者作為一名公眾形象,他的陳述必須簡潔凝練、用詞精確。但在Vlog新聞中,記者更像是一名博主,他可以講口頭語,可以玩梗,可以自嘲,甚至可以向觀眾發問。在2021年4月王冰冰的《沿著高速看中國》中,她在海南學習體驗了沖浪項目。在視頻中她說自己是“運動白癡”,還讓大家“不要笑話我”。在2021年9月中《張揚Vlog|探訪首鋼園 感受服貿魅力》中,她用“Hi”“小哥哥”“拜拜”等日常用語。這些接地氣的后臺用語,在語態改變后被運用到新聞報道上,親民化的方式也讓觀眾耳目一新,倍感親切。
(一)傳播主體的個性化
在Vlog新聞出現之前,新聞一直秉持著莊重嚴謹的調性,記者們更是給受眾塑造了嚴肅謹慎的刻板形象。新聞作為中國重要的輿論傳播方式,其縝密周詳的標準化模式將工作人員束縛在了固有框架之中,無法施展人的個性。但Vlog新聞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模式,脫離了官方單調乏味的形象,每個Vlogger都有自己別樣的風格與韻味。康輝的溫柔大叔形象、海霞的知心阿姨形象、王冰冰的鄰家女孩形象以及張揚的甜美姐姐形象,每個人在新聞的基礎規定上發揮著屬于自己的個性,成為具有人格化的、獨立的個體。
此外,記者的副語言也發生了別樣的變化。副語言是非語言符號中的一種,是以動作、神態、感知、服飾等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記者可以透過副語言隱形流露信息。例如,傳統記者在做報道時,身體活動的幅度不可以過大,最多只能用手勢和眼神向觀眾傳遞信息。但當角色定位轉變為了視頻博主后,記者可以充分調動所有肢體語言、表情神態來向觀眾傳達信息。
例如,2021年12月冬奧會《張揚Vlog|“冰絲帶”到底有多絲滑》的視頻中,張揚表現出了開懷大笑、緊張害怕等多種情緒。甚至她可以像孩童一般在賽道冰面上打滑玩耍,以此來向觀眾表示冰絲帶的光滑程度。其次傳統記者的服飾要求也較為嚴格,穿著不僅要得體適宜、落落大方,而且發型也要清爽干練、不得散亂。但在Vlog中,記者可以穿日常休閑運動服,可以穿飽含民族風情的藏服,甚至還可以戴墨鏡、戴帽子等飾品。在2021年6月新華社推出的《張揚Vlog·西藏篇|遇見南迦巴瓦》中,她先后共出現了5套著裝,以此來暗示西藏天氣溫差的變化,這種服飾變化上信息的隱形傳遞,是在傳統報道中前所未有的。
最后,記者的解說方式也換了別樣的風格。在Vlog新聞的解說中,會更加注重事實、體驗、情感三者并行交融,記者可以適當帶上自己的主觀情感色彩。在傳統報道中,記者代表的并非個人,而是一個團體、一個電視臺乃至一個國家,因此在解說時禁止出現“我認為”“我覺得”等主觀詞。但在Vlog新聞中,記者不再是一個公眾人物,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可以明確地表達自己的切實感受,傳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種傳播主體的個性化展現,凸顯了人格化的屬性,強調了不同個體之間的區別。
(二)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記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發展和維系好與百姓溝通交流的通道。在傳統采訪中,記者的采訪都是有固定的套路模式和技巧,采訪的目的僅停留于把事情講清楚的表層意義,缺少人文關懷。但新聞Vlogger更像是被訪者的朋友,采訪也更像是休閑聊天,沒有不計其數的專業術語,沒有固定的問答模板,取而代之的則是平等的心靈溝通。2021年5月新華社的《張揚Vlog之探秘三星堆》中,張揚問道:“如果有人想買三星堆文物中的泥塑陶豬,大約要花多少錢?”從業人員給出的回答是“十年,在牢里蹲十年”。很難想象這段采訪對話是出自新華社新聞,而這種融梗的采訪問答也頗受網友喜愛,獲贊量達18.8萬次,也變相證實了受眾對新型采訪的認可。
Vlog新聞還打破了信息單向的線性傳播,強調與受眾雙向的交流互動。微博抖音的評論、嗶哩嗶哩的彈幕都成為了粉絲反饋的渠道。在康輝的第一支Vlog發布后,網友提出了使用自拍桿、糾正“Vlog”的發音等問題相關建議,這些反饋也在康輝的第二支Vlog中得以回應。這種雙向互動滿足了用戶需求,同時增強了粉絲的收視興趣,從而提高用戶黏性。
(一)使用長鏡頭增強紀實感
長鏡頭是指時長為30秒至10分鐘之間不經任何切換剪輯來表現所攝對象全過程的鏡頭,往往具有真實感和紀實感,給人以可信和連貫的感覺。美國的Short、Williams和Christie三位學者在1976年提出了社會臨場感理論,即通過媒介溝通或傳播的過程中,雙方能感受到彼此真實存在的程度[2]。而長鏡頭的使用將社會臨場感變為了可能,生動再現了記者身處報道現場的環境氛圍,增強受眾的沉浸感體驗。2021年11月央視新聞發布的《康輝Vlog|大國外交最前線》第二集中,以時長為25秒的篇幅段落,向受眾展示了康輝從人民大會堂走出來、摘口罩、評論解說現場的過程。這種長鏡頭的使用還原了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提升了短視頻新聞的公信度。
(二)網絡化傳播元素增強趣味性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視頻中,受眾只能看到記者解說采訪、現場情況的鏡頭,聽到記者刻板嚴肅的解說詞,以及剪輯上硬切的技術轉場。但新媒體視頻包含音樂音效、創意轉場、精美鏡頭等元素,因此這些元素也被運用在了Vlog新聞的制作編輯當中。2021年4月,央視的五一特別檔之《冰冰Vlog|沿著高速看中國》中,小片頭順應了短視頻短平快的特點,每個鏡頭時長僅為1~3秒;在音樂上采用了節奏歡快的背景音樂為底襯,在轉場上使用了短視頻常用的甩鏡頭運鏡、遮擋物轉場、遮罩轉場等新媒體制作方式。在2021年9月《張揚Vlog|探訪北京環球影城》,又在原有Vlog新聞的基礎上融入了音樂卡點、表情包貼紙、綜藝字幕、主觀客觀鏡頭相交替、搞笑音效等新的元素。這些新型傳播元素的出現,使得受眾一改對新聞的刻板印象。主流媒體通過最接近年輕人的方式推動主流話語的轉播,打破了與短視頻受眾的話語壁壘,實現用戶下沉,推動傳統品牌在新媒體時代的升級發展[3]。
當多元化的元素交融碰撞時,制作出來的視頻形態就會更加符合當下Vlog視頻用戶的受眾定位,匹配短視頻豐富有趣的市場風格,順應短視頻傳播的要求。在解說、拍攝、剪輯和后期加工等多方面被精細打磨時,再配上新聞選題的價值趣味,就可以讓Vlog新聞多維勝出。
在傳統新聞報道中,新聞的實質任務就是傳遞重要信息、反映社會時事、形成社會輿論。所以長期以來,傳統新聞變現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付費新聞,即直接變現;另一種則是通過投放新聞觀前廣告,即間接變現。但在Vlog新聞出現后,軟廣告的植入也成了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種變現盈利的一大方式,這種趨勢在今年冬奧會的《與王冰冰一起為中國冰雪加油》的系列Vlog新聞中逐步體現出來。例如,在其同系列的“冰冰的自由化秘籍”視頻中,鏡頭分別給了TOREΛD服裝品牌、東方樹葉飲品品牌的特寫鏡頭。在“冰冰冰球冰上行”的視頻中,同樣又給了東方樹葉品牌的特寫片段。而這些軟廣告的植入在投放形式上有很強的隱蔽性,可以做到在視頻本身具備可觀性的基礎上,不讓用戶帶著一種逆反抗拒的情緒去接受廣告,與用戶的習慣與心理相契合。
(一)與用戶習慣契合
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短視頻更符合時代潮流與傳播受眾的碎片化需求。一方面,短視頻軟廣告正是精準對接用戶空閑的、簡短的觀看時間,將趣味性廣告與有趣的內容相融合,契合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用戶的觀看習慣也變成了小屏、豎屏,短視頻的信息傳播也變得更加直觀、簡潔。大屏橫屏向小屏豎屏的轉變,也契合了用戶的觀看預覽習慣。Vlog新聞滿足了用戶對習慣的需求,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為短視頻受眾打造屬于他們獨特的收視方式。
(二)與用戶心理契合
廣告商抓住了消費者的暈輪效應心理,利用央視的口碑與威信力推出自己的產品。跨界品牌的聯合營銷滿足了用戶消費的品牌化、精細化心理,提升彼此的商業價值,做到互利共贏。同時Vlog新聞契合了短視頻用戶娛樂化的心理,它巧妙地將新聞傳播、休閑娛樂、廣告營銷等多元化元素結合起來。主動輸出廣告產品理念,轉化為體驗者的被動感受。觀看者將會被記者的觀察視角和論證角度、敘事方式和故事所吸引,客觀上減少用戶對廣告的防備心理和厭煩心理,引起用戶的感情共鳴,從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最后,這種低成本、高品質的故事化廣告的產出,可以讓更多中小型品牌企業有機會在央視平臺投放廣告,做到用戶下沉、提升品牌知名度。
雖然Vlog新聞給主流媒體提供了新的傳播思路,推動了傳統媒介在移動社交時代的突破與創新。但是長此以往的制作模式,依然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內容同質化扁平化、多元來源導致的共識難聚、新聞泛娛樂化特征明顯等問題。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和萬物皆媒的背景下,主流媒體可以通過更為精湛的科技手段提升受眾的現場感與體驗感。在播報新聞事實本身的基礎上,向彰顯本土特色、體現人文關懷的趨勢發展。在與時代、與受眾對接的過程中,主流媒體也依舊需要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創新敘事模式,從而加快媒體的升級轉型。
參考文獻:
[1] 王少俠,魯玲.數字科技賦能下短視頻傳播的升級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2(6):49-51.
[2] 顧熠男.基于社會臨場感的“Vlog新聞”傳播創新[J].傳媒,2021(14):58-60.
[3] 詹緒武,李珂. Vlog+新聞:主流話語的傳播創新路徑:以“康輝vlog”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3):98-102.
作者簡介?李泓佩,本科,研究方向:藝術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