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媒體,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而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新聞編輯手法的方式,愈發呈現出強吸引力的“故事特性”,正為各種媒體使用。文章運用案例研究法,著重研究現有非虛構寫作作品,梳理其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與自身的價值特點,剖析存在的問題,從而對其未來發展路徑進行展望。研究發現,目前非虛構寫作為讀者提供了強可讀性的新聞報道文本,拓寬了寫作者的職業邊界,拓展了傳統新聞業的利益創收方式。但非虛構寫作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制作成本龐大及新聞專業主義缺失的問題,文章就這些問題給出樹立行業優秀標桿作品、學科互鑒創新寫作語言、開辟多樣盈利方式等完善建議,以期對非虛構寫作內容傳播的未來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新聞報道;范式變革;困境;未來可能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096-0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帶動傳統媒體的讀者網絡化,實現在線閱讀與消費。流量經濟的催生,使得各種媒體趨之若鶩,都試圖在不斷演化的媒體洪流中幸存下來。而新媒體數量的激增,也帶來了信息爆炸的隱患,受眾從以往信息獲取不足到如今被巨量信息裹挾,在“內容為王”的時代,非虛構寫作作為新興的內容創作手法,開辟了一條既能生產異質化優秀內容,又能留住讀者帶來收益的新道路。文章運用案例研究法,著重研究目前非虛構寫作作品,梳理其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與自身的價值特點,剖析現有問題,從而對其未來發展路徑進行展望。
(一)國內外發展歷程
非虛構寫作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新聞業的“新新聞主義”或稱“非虛構小說”。新新聞主義作為一種新聞報道方式,最顯著的特點是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于新聞報道。它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美國的社會動蕩及價值觀轉變有關,種族沖突、越南戰爭、美蘇冷戰等不穩定因素刺激著美國民眾,反權威的“批判文化”催生新新聞主義的出現。新新聞主義報道打破傳統新聞“倒金字塔模式”的桎梏,在生產內容中直接展現主觀成分,向讀者呈現記者眼中的真實世界,當時的新新聞記者創作了如詳細描述1967年五角大樓游行的《夜幕下的大軍》(Armies of the Night)等優秀作品。1979年,運用文學技巧撰寫的醫學報道《凱利太太的妖怪》獲得了首屆普利策新聞“特稿寫作”獎。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她的作品大多是文學與新聞的結合,人們認為這是“非虛構寫作的回歸”。非虛構寫作的文學性與新聞價值正慢慢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在國內,文學類雜志首先察覺并重視了這種全新文學體式,2010年2月《人民文學》為“非虛構”專門開欄,將“非虛構”這一概念引入讀者視野。其后,新聞界欣然接受了這一命名,用其代替以往的特稿、特寫、深度報道等新聞報道形式。紙媒《南方人物周刊》與《人物》雜志于2014年均增設“非虛構”欄目。時尚類雜志《時尚先生Esquire》2015年帶頭試水非虛構寫作,平臺發表的《大興安嶺殺人事件》獲得2015年騰訊傳媒“年度特稿”獎、《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微信閱讀量超過3000多萬次。非虛構寫作勢頭漸起也催生了眾多網絡非虛構寫作平臺的誕生,如網易傳媒的“人間the Livings”、界面新聞的“正午故事”、騰訊的“谷雨故事”等。在2019年的“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中,非虛構寫作欄目“人間”榜上有名,大會頒獎詞中寫道:“非虛構寫作在傳統深度報道衰落的語境下,發揮著啟蒙新知、報道社會、揭示人性和輿論監督的多元功能。”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創作逐漸得到國內主流新聞界的接受與賞識。
(二)非虛構寫作的價值所在
目前國內對非虛構寫作的學理界定和概念辨析還未統一,從新聞學的角度看,非虛構寫作作品具有語言的文學性和強烈的主觀判斷,與追求完全真實的傳統新聞報道相悖;從文學的角度看,非虛構寫作是用文學語言包裝事實內容,屬于紀實小說或報告文學范疇。新聞是不斷追求事實的過程,而非虛構寫作即是對傳統新聞報道的延伸和拓展。作為一種追求語言美感并要求內容真實的創作方式,非虛構寫作具有傳統新聞寫作不可得的價值點。
1.非虛構寫作給讀者提供了更具可讀性的新聞報道文本
傳統新聞報道講究“短、平、快”,信息的準確傳達為第一宗旨,但追求速度的同時往往不能兼顧內容的趣味性。非虛構寫作文本以文學化的語言包裝新聞信息,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心理溯源與行為動因,滿足讀者對簡單信息的深層探析。
2.非虛構寫作拓寬了寫作者的職業邊界,滿足了普通人的傾訴需求
人間等非虛構寫作平臺通過舉辦“非虛構寫作大賽”“非虛構寫作訓練營”等方式,鼓勵平民化寫作,將筆桿子交給有寫作素養的普通人,既滿足了大眾的文字表達欲,也能在此過程中收獲普通人視角下的人性微光。
3.非虛構寫作新聞文本可以進行“IP售賣”,給傳統新聞業帶來利益創收
曾入圍普利策獎的美國記者泰德·科諾瓦認為“人物、沖突、世易時移組成一篇優秀的非虛構作品”。非虛構寫作作品對具有人物矛盾和挖掘價值的爭議事件進行文字創作,揭示背后的人性暗角與閃光點,吸引巨量讀者的同時也讓部分影視制片者看到熒屏化改編的價值,2016年,微信平臺閱讀量破3000萬次的《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一文,被樂視影業以百萬經費買下。非虛構寫作IP化的出現,給陷入寒冬的傳統新聞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一)呈現方式立體化
受眾日益提升的審美標準為視聽作品注入了新的期待[1]。傳統的平面文字和圖片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受眾的體驗需求,我國的非虛構作品經過文字呈現階段,開始出現“立體化”表達趨勢,更多維的新聞作品開始有了非虛構傾向。
1. H5非虛構寫作
H5作品《重返這五年》首發于2018年3月5日,恰逢全國兩會期間,它將過去五年來人民共同見證的“中央八項規定”“打虎拍蠅”“精準扶貧”等15個重要事件進行了生動的呈現。整支H5以時間順序為創作脈絡,通過“長圖滑動+一鏡到底”的交互邏輯,以過去五年多時間內發生的關乎國計民生的真實事件為核心內容,配合文學性的總結式文字,如“那年深秋,一次會議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改變,從此發生”。《重返這五年》運用非虛構寫作手法結合H5技術,既有事實基點又有情緒推動文字,無間斷地勾起國人的記憶,引發國人情緒共鳴。
2.音頻非虛構寫作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字的傳播效力日漸下降,相對于需要花時間慢慢閱讀,細細品味的方式,聽故事成了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由網易新聞《人間》欄目組推出的“人間FM”,將部分非虛構作品轉化為音頻形式,在喜馬拉雅等各種音頻APP上傳播。音頻傳播一方面更適應目前快速的生活節奏,使人們能在短時間內接收更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專業的朗讀者能夠調動情感,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讓聽者產生共鳴,從而提升傳播效果。在眾多有聲作品中,《媽媽不會留你孤單地活》成為人間FM的代表力作,母親對智障孩子的愛通過聲音在節目中得到了淋漓地展現,舒緩的音樂搭配動情的訴說讓用戶感受到溫暖和真實。
3.影視非虛構寫作
《僅三天可見》是由騰訊新聞出品,姜思達工作室制作的明星社交實驗節目。節目以主持人姜思達為“第一視角”,記錄與嘉賓為期三天的相處過程。與擁有“臺本”的傳統綜藝節目不同,《僅三天可見》變室內的短時間訪談為室外的生活記錄式訪談,用鏡頭全程記錄嘉賓的真實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非虛構的外延,用講故事的方式,向觀眾講述被采訪者最真實的生活。
(二)運營實踐方式變革
1.開辟售賣“IP”的盈利方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新媒體出現,并帶走了大量傳統媒體的原始受眾,奉行“受眾商品論”的媒體行業也失去了可以轉化利益的基礎,“紙媒寒冬”“電視危機”等說法一時甚囂塵上。非虛構寫作打破原始的新聞報道方式,在保持短平快、真實準確之外,還要求挖掘內容的深度價值,影視行業看中了優秀非虛構作品的內涵價值,購買“IP”已經不是單獨案例,除了賣出百萬的《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外,《中國版飛越瘋人院》等優秀作品都已被成功收購,全新的媒體盈利方式為相關媒體開辟了一條創收途徑。
2.語言創新改變傳統新聞報道方式
運用非虛構寫作手法的新聞報道屬于“軟新聞”范疇,其注重文本的可讀性與趣味性,內容取材一般不追求即時高效的“新聞”,而是偏向于有爭議性的話題和社會邊緣化群體,如真實故事計劃的《靈車司機看見了什么》等。除了選材不同外,非虛構寫作還將新聞報道手法與文學性技巧交織,創新了新聞報道的語言框架。傳統新聞講求時效與傳達的準確,非虛構寫作則運用大量的文字去描繪場景和記錄對話,增強事件敘述的真實性與代入感,給傳統的話語組織方式增添了一種新的敘述風格。
(一)制作成本大,創作周期長
非虛構寫作是對傳統新聞的延伸和拓展,完成一部非虛構作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采訪和素材的收集,深度挖掘意味著需要更多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在信息迅速流動變化的現代社會,非虛構寫作創作所需的時間較長,往往不能和當下相關的熱點話題相匹配,其產出的時候早已錯過話題熱烈討論的時期。并且,就算成功賣出了非虛構作品IP,但因為商業化資本運作、影視呈現尺度等問題,改編影片也未能上線,由《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改編的電影名為《海祭》,關于它最后的消息,是導演翁子光在自媒體“第一導演”上的回應:“(劇本)改了10稿,還在等電影局的消息。”至于其他的作品,連幕后陣容都沒有宣布,《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是高光,也是絕響。
(二)新聞專業主義缺失
與傳統新聞制作需要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士參與不同,非虛構寫作所推崇的平民化寫作使得創作者邊界液化,這便形成了非虛構寫作平民化與新聞專業主義的悖論。平民化作者具有更多的生活故事和寫作素材,以此為基可以創作出吸引人的新聞作品,但是缺乏專業培訓往往會導致媒介倫理缺失的問題出現,如為了獲得流量不惜內容造假等。2019年1月29日,咪蒙公眾號發布的《一個寒門狀元之死》在各平臺傳播廣泛,真摯感人的內容引發大量的社會思考,但是事后該文卻被扒出多處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咪蒙則以非虛構作品推脫。若非虛構寫作將自身范圍限定在文學領域,那么它可以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即藝術真實。但是當其處于新聞領域并進行信息傳播時,那就要追求客觀真實,不僅要求新聞報道能夠反映客觀現實,還要求具體事實的真實和事實細節的真實[2]。違背新聞的真實性,以虛假信息獲得的流量經濟終究是水月鏡花,非虛構寫作中的媒介倫理問題需要各方警醒。
(一)亟須優秀的作品樹立行業標桿
目前,隨著眾多獎項的加持和部分優秀作品的傳播,非虛構寫作慢慢被人們知曉與熟悉。作為一種新型的寫作方式,目前還存在“產量多、優量少”的問題,非虛構寫作領域暫缺可以作為行業標桿的作品,因此也無法推動寫作規范和領域邊界的確定,使得非虛構寫作往往出現作品價值偏差的問題,《一個寒門狀元之死》即典型案例。未來,非虛構寫作的行業標準亟須核定,對于作品的正確價值樹立和內容真實性都要有規則確定,報道內容的事實核對是新聞生產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非虛構寫作也要兼顧作品的社會價值,在現有的選材外觀照社會弱勢群體,體現文字的社會意義,防止讀者陷入“傻樂主義”。
(二)學科互鑒,創新寫作語言
眾所周知,新聞行業的發展已經開始邊界泛化,從產品生產方式到生產者主體都與傳統樣態不同,這意味著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有識之士沖入新聞傳播的場域中。目前各非虛構寫作平臺通過開辦“寫作集訓營”等形式,積極推崇寫作者的平民化,如《一個性教育者的自白》即是由社會性教育工作者創作。但是,除了推動各行業的新寫作者參與,現在的非虛構寫作者也要積極學習各方面知識,豐富自身的多學科知識儲備量,從而運用更多元的敘述語言進行內容創作,也讓審閱者真正了解跨學科創作的具體內容,防止因學科鴻溝而出現“內容造假”的問題。
(三)開辟多樣盈利方式
隨著時尚先生的《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等優秀作品被影視公司收購,非虛構寫作已開辟了一條售賣IP的媒體盈利渠道。但非虛構寫作的作品創作時間長、耗費精力大,優秀作品的產出量一般不高,賣IP不是長久之計。ONE實驗室上線的半年時間只生產了十余篇原創非虛構作品。那么低的產出量,即使每個故事都能賣出去,也沒多少收入[3]。未來,非虛構作品機構可以通過廣告植入進行營銷,在不影響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把產品或服務的視聽品牌符號融入作品中。作為一種文字形式的產品,非虛構寫作機構還可以在免費內容外設立增值模式,將免費內容吸引來的用戶培養為付費讀者,目前,知乎專欄已經開始這種方式,將文本切分為免費區與收費區。
非虛構寫作將文學性手法與新聞事實結合的形式正慢慢得到媒體人的接受與重視,從各媒體開設專欄或創立平臺來看,其未來發展面逐漸開闊。目前,國內的非虛構寫作形式已呈現出多元分化,這種語言形式的創新也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未來,亟須優秀的作品樹立行業標桿、學科互鑒以創新寫作語言、開辟多樣盈利方式,體現非虛構寫作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萬立良,劉丁香.無聲·發聲·回聲:主旋律影視劇傳播力的五重“聲浪”探析[J].電視研究,2022(4):53-56.
[2] 常江,楊奇光.在新聞與文學之間:聚焦白俄羅斯女記者獲諾貝爾文學獎[J].新聞界,2015(22):12-21.
[3] 葉鐵橋.越深度,越奢侈,所以“ONE實驗室”解散了[J].青年記者,2017(30):112.
作者簡介?尚荃,學士,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