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真相時代,新聞失真現象屢見不鮮。新聞的終極價值追求就是探尋真相,而失真新聞與此背道而馳,理應改善和杜絕。但失真新聞的發生機制較為復雜,兼具主客觀兩方面,既有應予堅決否定之處,又有需要寬宥和理解之處。文章以新聞傳播相關理論為依據,采用案例分析法、歸納分析法、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嘗試分析新聞報道失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對新聞的保真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受眾提供一個理性看待失真新聞的角度,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場氛圍。研究發現,造成新聞失真的因素有信源、媒體、受眾三個方面,既有難以避免的客觀因素,如信源的流動性和受眾的媒介素養,又有必須杜絕的主觀因素,如媒體的專業素養不足和道德意志脆弱等。正因如此,在分析新聞失真現象時,應當保持理性、客觀、公正,在力保新聞真實性的同時提升公眾的媒體素養。
關鍵詞:新聞失真;新聞反轉;后真相時代;媒介素養;采編技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114-03
在對新聞報道失真現象展開論述之前,需要明確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除了真實存在的部分子虛烏有的虛假新聞之外,更多的新聞報道失真并非發生在單一節點上的獨立事件,而是在前置事件與后發事件的共同烘托下凸顯出來的異常現象。這里所指的前置事件即新聞的先發報道,是某一事件通過新聞媒體曝光之初帶給受眾的單向認知。隨著越來越多的事件細節被深挖出來,即后發事件相繼發生,原先的認知被顛覆,與此同時真相浮出水面。這一逆轉過程引發的直接后果就是該事件的首發報道被視作失真新聞[1]。
例如,2021年發生的“阿里女員工被性侵”事件,該名女性員工在網絡上發長文陳述自己被性侵一事后,阿里公司被卷入輿論漩渦,網絡上充斥著對職場酒文化的質疑和痛斥之聲。隨著與事件相關的信息曝光出來,事態發生顛覆性改變,受眾不得不驚嘆新媒體時代新聞反轉的速度之快,以及對失真新聞的辨別難度之大。文章認為對新聞報道失真現象的分析應當密切圍繞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機制,理性看待反轉引發的新聞失真現象,同時堅決杜絕真正意義上的虛假新聞。
文章嘗試以新媒體時代頻頻產生的新聞反轉現象為切入點討論失真新聞報道的發生機制。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反轉,至少涉及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事件的首發階段,即事件經過媒體的報道成為新聞并進入公眾視野;后一階段為觸發真相后的逆轉階段[2]。反轉新聞遭受眾詬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反證了首發新聞的虛假性,嚴重時甚至會使媒體陷入眾矢之的的困境。但事實上,造成新聞失真的不僅包括媒體,也包括受眾自身。現對失真新聞的發生機制進行如下闡述。
(一)信源角度
1.事件純屬虛構和捏造
新媒體時代,個別受眾或媒體為博取眼球、收割流量,蓄意無中生有,捏造聳人聽聞的新聞。此類新聞報道一旦受到關注,極易被拆穿并形成反轉。這是性質最為惡劣、手段最為下作的失真新聞,完全違背了新聞傳播的原則,突破了新聞報道的底線。以2020年2月27日寧波晚報發布的“10萬只浙江鴨子將出征滅蝗”的新聞為例,這則卓有趣味的新聞一經報道便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但事后被證實為記者未經核實就搶發的不實新聞。值得關注的是,新聞中多次強調“出征”的鴨子是“國紹1號”鴨苗,同時輔以對這一品種的鴨苗諸多褒揚。雖然新聞最終被打上假新聞的印章,但受眾對相關鴨苗已然留下深刻印象,讓人不禁質疑這則失真新聞的背后是否有利益關聯者為推手。
2.有關部門的信源壟斷或掩藏
部分涉及敏感信息的熱門事件受控于權力機關,在事件沒有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時,權力機關出于避免事態擴大的目的,有意向媒體隱瞞關鍵信息或者作出曖昧不清的表態[3]。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只能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發布新聞報道,反而造成輿論嘩然。直到有關部門出面解答公眾疑慮,關鍵信息才被一點點擠出來,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此類失真新聞并非媒體有意而為之,畢竟新聞事件的信源具有流動性和生成性,在沒有充分掌握信源之前,如果媒體恰好沒有對已有信源的完整性進行核實,極易做出失實報道。
3.當事人的有意隱瞞
部分事件當事人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向媒體進行選擇性的事實陳述,直接降低了新聞的可靠性。隨著被隱瞞的信息被深挖出來,事件將發生反轉,先前的報道也不可避免地被冠上“假新聞”的名號[4]。對于此種失真新聞,媒體的主要責任在于沒有充分采集和查證信源的完整性便生產新聞,但能否在第一時間就獲取完整信源,則不是媒體可控的。
(二)媒體角度
1.新聞生產的迫切性壓力
新聞價值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時效性,遺憾的是這一價值追求與新聞報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往往難以兩全。記者抵達事件現場后,只能根據初步觀察到的現象和獲取到的信息發出報道。比如地震發生后,趕赴震中的記者從消防部門了解到的情況是暫未發現人員傷亡,故做如實報道。但隨著救援不斷推進,傷亡人數開始增加,新發的新聞包括人員傷亡數量。對于這種情況,是否能表明前期報道失真?答案是否定的。新聞報道的內在規律決定了不同階段的報道內容所含信息量、信息種類不盡相同,因客觀原因造成的報道失實問題難以避免。
2.記者采訪過程中獲取的信息片面
部分新聞記者專業素養不足,采訪目標不明確、采訪提綱不具體,對訪問對象偏聽偏信,獲取信息后不進一步向其他當事人或第三方核實求證。這種缺乏新聞專業精神造成的報道失真同樣普遍存在,但可以通過提高專業素養、樹立新聞專業精神來規避。
3.人為加工造成的問題失焦
在新聞生產后期,部分媒體為提高新聞的關注度,會采用放大細節、夸大新聞元素等手段將受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事實以外的部分,讓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產生偏差[5]。這是媒體作為“把關人”的一項“特權”,也是造成新聞失真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三)受眾角度
1.集體情緒的煽動
筆者在此以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成都女司機變道遭毆打”的新聞為例,說明社會固有的文化和受眾固有的觀點將對新聞失真產生怎樣重大的影響。事件曝光之初,新聞標題中的所有關鍵詞,如“女司機”“變道”“遭毆打”,它們從不同角度與當下的性別文化捆綁在一起,精準觸發受眾的敏感神經。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關鍵詞在新聞標題中進行隨意的拼接組合,帶給受眾的直觀印象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變道,也能讓女司機受到不公正對待——遭毆打。在性別對立、兩性矛盾的潛在社會文化的催化下,事件迅速升溫,一則社會新聞轉化為全社會對男性司機口誅筆伐、道德批判的良機。直到公安偵查部門公布了男性司機車載記錄儀中的視頻,將事發原因告知外界,受眾的情緒又發生了大反轉,近乎一邊倒地認為前車的女司機該打。文章無意討論這起新聞事件中的孰是孰非,僅僅以此為例,論證受眾情緒和固有的社會文化同樣會對新聞的走向和后續的反轉帶來顯著的催化作用,進而釀造失真新聞。
2.先入為主的影響
根據前文所述,新聞是否失真是通過后續新聞報道來反證的,如果后續新聞內容是對首發報道的否定乃至顛覆,首發報道自然而然成為失真新聞。然而在許多時候,一個新聞事件遲遲等不來后續新聞的顛覆,即失真新聞長期霸占受眾的意識。根據現代解釋學的理念,受眾在接觸某個文本之前,其以往的經驗、情感、愿望、價值理念、知識儲備等主觀條件的總和將形成“前理解”或“先結構”,海德格爾將這種現象稱為“先見”。相同社會文化下的網絡受眾擁有大致相同的“先見”,這意味著當某條新聞符合他們的心理期待與道德認知,就容易對其產生共鳴并反過來強化自己的期待與認知。一旦后續出現事件反轉,相同的“先見”又將使受眾產生相同的“受騙”感,這也是產生失真新聞的重要心理動因。
(一)完善追查機制,涵養專業精神
通過上文的論證,不難看出大多數失真新聞都因客觀因素而起,由媒體主觀方面造成的新聞失真主要分三種情況:其一是媒體工作者與當事人合謀造假;其二是記者獲取的片面信息;其三是媒體在后期生產過程中把關不嚴。這三種情形無論是媒體行業內部還是社會外界都不予寬宥,尤其是第一種出于利益而制造假新聞的行為,不僅違反了新聞的專業主義精神,嚴重時還有可能觸犯刑律,因此理應堅決打擊制止,依法依規進行處置,甚至終身禁止從事新聞工作。而對于第二和第三種由專業度不足造成的新聞失真則應當予以警惕,從新聞從業者提高專業素養、涵養專業態度入手,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后期生產過程中則盡量確保呈現方式的客觀準確性。總之,在分析新聞失真的原因時,需要理性分析失真機制是主觀還是客觀方面,然后區別看待。對于主觀因素引起的失真當罰則罰,對于客觀因素引起的失真則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專業提升來應對。
(二)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
根據文章的分析,新聞失真并不完全由利益驅使下的不正當新聞生產手段造成,部分失真新聞甚至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刺激事件矛盾銳化,在公眾注視下誘出真相。只要能促使事件袒露本質,終究值得肯定。畢竟在后真相時代,質疑要好過沉默。而且失真新聞幫助受眾從不同角度看到事件的不同面,由此帶來的新聞審視與判斷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媒介素養。
整體上,當下受眾的觀念還囿于傳統媒體時代,難以理性看待和分析首發新聞的失真與后續新聞的反轉。從受眾角度看,這種觀念落后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民間輿論場,更不用說與官方輿論場發生良好的“同頻共振”,營造和諧的社會傳播氛圍;從媒體角度看,受眾的偏見或觀念滯后不利于增強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這對于新聞事業的長足發展具有巨大威脅。為此,文章認為有一個事實應當認清和強調。
新聞的呈現與生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公眾普遍只能以較低的效率接近事件真相,而即使是專業的新聞媒體也只能通過循序漸進的探索揭開事實的面紗。由個別記者進行一兩次新聞報道就披露真相的情況,在后真相時代反而應予警惕。正是在媒體的持續跟蹤和公眾的不斷追問下,事件真相才能毫無保留地展露出來。原央視《新聞調查》記者郭宇寬曾表示,“我們的報道只是把事實往前推進了一步,揭示出一些問題,但是真正的真相到現在為止我也不敢說我知道了”。由此可見追尋真相的過程充滿了迷霧,在無人為因素干預的情況下,大霧彌漫之際出現失真新聞不僅難以避免,而且無可厚非。正因如此,現代受眾讀到失真新聞時,不應一味苛責媒介不夠專業審慎,而應當秉持理性態度靜待后續報道。要做到這一點,主流媒體應當重視自身公信力建設,在新聞報道中嚴格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原則,讓公眾看到新聞事實的揭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同時通過宣傳讓受眾加強對新聞生產流程與特征的了解。
(三)提高新聞采編技術
1.選擇具有權威性的采訪對象
新聞事件發生后,最先、最容易接觸到的就是事發現場的普通民眾,但民眾受訪時發表的言論通常不易引發嚴重后果,因此主觀上看到和聽到了什么,就向記者陳述什么。由此獲得的信息較為主觀,可靠性和全面性不足。而如果采訪到與事件具有責任關聯的對象,其在媒體前發表的言論必須慎之又慎,因此可靠性和有效性較強。除此之外,在采訪之前要仔細制定采訪提綱,提出直擊事件要害的問題,提高采訪效率,凝練采訪內容,深入探尋權威者的意見和想法,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手資料并采編為首發報道。
2.媒體應加強自律,主動提供優質新聞
媒體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對新聞失真負有主要責任,因此,加強媒體的自我約束、自我規范,不斷提高網絡媒體的社會公信力,是避免新聞失真、提高新聞質量的重要措施。媒體應該制定加入自律公約,重申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客觀性、公益性原則,嚴格規范新聞信息稿源;重視對媒體人職業道德的培養,嚴肅職業紀律,培養其檢驗、辨別的習慣,培養其對公眾利益負責的精神,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完善內部監督管理制度,通過內部自查嚴格控制新聞失真現象。
新媒體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憑借豐富的內容和高效的傳播贏得了大眾的歡迎,現已變成了大眾了解時事、獲取信息的常用媒介。然而伴隨著媒體行業競爭的愈發激烈,大量的不實新聞不斷涌現,不斷挑戰新聞媒體的權威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直接決定著媒體平臺的發展前景,同時關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既有助于民眾掌握事件的真相,支持正義,又有助于引導民眾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總之,新聞事實的選擇和判定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基礎,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使新聞工作滿足客觀、公正的原則和要求。針對當下新聞失真的現象,需要各級新聞機構給予高度重視,特別是要提升新聞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在明確工作標準、提高質量效率、完善工作體系等諸多方面努力,使新聞事實的選擇與判定更具規范性、科學性和效率性。
參考文獻:
[1] 王延芳.反轉新聞頻發的原因及對策[J].新聞傳播,2016(10):80.
[2] 全燕.“后真相時代”社交網絡的信任異化現象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7):113.
[3] 周睿鳴,劉于思.客觀事實已經無效了嗎?:“后真相”語境下事實查驗的發展、效果與未來[J].新聞記者,2017(1):41.
[4] 陳涌嘉,潘少均,梁漢君.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像的重要性分析[J].傳媒論壇,2020,3(22):60-61.
[5] 趙鵬.疫情形勢下新聞真實性問題淺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8):57-58.
作者簡介?姚潔,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