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潔 郟紅雯
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 210000
在對問題進行研究時,抓住特點就是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想要排查目前城市隧道交通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要首先了解清楚城市隧道交通環境的特點,從而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一直以來人們為了通達交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隧道就是便利交通的產物。而城市隧道的形成遠沒有“逢山開路”這樣粗暴簡單。城市是有生命的、有層次的,也是復雜多變的,每一條道路都是應人們生活的需要,根據精密的計算和合理的規劃構建而成的,城市隧道也不例外。當陸上交通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時,城市隧道應運而生,它需要在城市地下開鑿道路供機動車同行,是人類利用地下空間的一種普遍形式。“地下”則是其地理位置的第一點特殊所在。
既然需要在城市腳下做文章,那么就需要和城市里的各種矛盾和解,才能保證路暢人安。這些矛盾就彰顯了城市隧道地理位置的第二點特殊。相比于山、水,城市里更多的是鱗次櫛比的建筑物和人群,城市隧道的建造會不可避免地穿越大量建筑物,在穿過建筑物密集的城區時,既要做到不影響建筑物,也不能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從而和城市路網完美交織融合,為城市交通服務。
城市隧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導致了其物理構造的復雜性。城市隧道構建在地下,那么其在建造過程中就需要克服大量技術難關。城市隧道的物理結構分為主體構造和附屬構造,主體構造主要涉及隧道的幾何設計,附屬構造則是指為了適應地下環境而設置的排水、照明、通風、發電等構造物。復雜的物理構造會對駕駛行為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例如為了防水,城市隧道往往采用封閉結構,黑暗狹小的環境會對駕駛員產生心理上的壓迫感,進而導致駕駛行為質量下降。再比如,城市隧道內的照明設施需要兼顧出入口視覺適應和隧道內視覺疲勞等問題,對照明燈具的要求也是相當高的,有賴于先進控制方式和技術手段的支撐。
城市隧道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改善了城市交通技術狀態,而且可以提高運輸效率和運輸能力,縮短運行距離,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城市隧道巧妙利用地下環境,可以減少土石方量,保證車輛平穩行駛和減少里程,相較于橋梁而言,隧道減少占用凈空,同時減少了平面交叉口數量,緩解車流量之間的沖突。
國內、外研究者在道路交通運輸方面的研究領域中,對于城市隧道交通所做的研究并不多,對于駕駛人心理因素產生的影響重視程度不夠。
2010年以前,盡管已有部分關于城市隧道交通環境對駕駛人生理影響的研究成果問世,但關于城市隧道交通環境安全隱患基于駕駛員心理因素的分析很少,可供查閱的論文幾乎沒有,國內、外對于城市隧道交通中出現的各種交通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011-2015 年期間,國內、外研究者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城市隧道環境對駕駛人行為在心理因素方面的影響,研究重心開始向此方向偏移。具有代表性的如《城市隧道駕駛員心理特征分析》一文,深入分析心電儀采集駕駛員在不同速度下的心率數據,得出城市隧道的最佳限速和駕駛員出入隧道心率規律等寶貴結論,揭示了駕駛員心理因素的研究價值,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思路;
2016-2020 年期間,國內、外研究者對城市隧道環境對駕駛人心理產生影響的研究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豐富了起來,例如《山地城市隧道出口路段駕駛適宜性技術研究》一文從駕駛員的視覺特性出發,設計了隧道出口路段眼動試驗,為提高隧道出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再例如《城市隧道不同照明段的燈具色溫選取分析》一文綜合了色溫對駕駛員生理、心理的影響,提出了城市隧道不同照明段燈具色溫的建議值,促進城市隧道照明安全與節能。
解決問題要貼近基層,立足實際,掌握一線信息才能和時代接軌,才能讓研究內容直擊要害。為進一步了解駕駛員對目前城市隧道的總體印象以及在城市隧道行駛時心理特征的變化情況,2021年9月28日至2021年10月4日期間,本團隊借助“問卷星”軟件于微信平臺上發起問卷調查,了解到城市隧道交通運營的總體狀況和現存問題。
據調查結果顯示,在被問到對于我國目前城市隧道安全環境總體狀況的看法時,選擇“非常好”和“好”的人占到了總人數的83.45%,沒有人選擇“不好”或“非常不好”。由此可見隨著城市隧道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隧道運營狀況有了較大改善,總體安全狀況良好。
盡管長期以來,城市隧道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較為突出問題主要為“擁堵”和“事故”兩方面。在上述調查中,認為我國城市隧道內車輛擁堵問題突出的占總人數的17.93%,認為一般的占61.38%,且多數認為擁堵問題在隧道內部較出入口為嚴重。對于“在我國城市隧道發生交通事故是否頻繁”的問題,選擇“不頻繁”的人只占總人數的29.66%,不難發現盡管近幾年城市隧道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所改進,城市隧道交通現狀仍存在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新思路新方法。
駕駛行為的主體是人,對人的心理因素的研究至關重要。所謂心理因素,也可以稱之為情緒因素,其中的矛盾是可以通過調整交通環境加以緩解的。隧道環境對駕駛員心理產生著無形的影響,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隧道出入口是城市隧道交通管制的重點,也是交通環境發生變化的轉折點。環境的變化必將對駕駛人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沒有適應交通環境變化,那么就很可能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1.入口的引導
駕駛員在面對交通環境變化時,會造成心理上的應激反應,產生恐懼、焦慮、不安的情緒,從而造成判斷失誤。隧道入口處的引導可以有效緩解這些情緒,主要通過交通標志、交通指示燈等實現視線誘導,起到提示駕駛員的作用,提前讓駕駛員有心理上的準備,對即將面對的環境有所預判,增強局部方向感,在進入隧道時更好地適應新的交通環境,保障駕駛行為水平的穩定。
2.隧道出入口的光線變化
由于隧道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當中,即使內部有充分的照明,但是在白天駕車時,隧道內部光線仍然沒有隧道外強烈,在通過隧道出入口時,駕駛員會因為眼球“明適應”和“暗適應”的時間差,缺乏對交通環境變化的感知,在幾秒鐘之內處于放空的狀態,心理上有所松懈,無法及時應對突發狀況從而釀成車禍。本項目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隧道入口的光線變化對駕駛員心理會產生影響,選擇“否”的只占總人數的6.9%,可見在實際生活中隧道出入口的光線變化還是對駕駛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的。
城市隧道內部環境是城市隧道交通環境的主體,是隧道駕駛行為持續發生的地點,也是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率最高的環節,其中存在的對駕駛員心理上有影響的因素也十分豐富和復雜。
1.照明設施
提及城市隧道,很多人產生的第一印象都會是城市隧道內昏暗的環境和排列整齊的照明燈。本項目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隧道內燈光對駕駛員心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選擇影響“不突出”的只占15.86%。
隧道內照明質量直接關系到駕駛員在城市隧道內駕駛時視野的清晰程度,直接影響到其對路況的判斷和辨析,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前人的研究中,對于隧道內照明設施的技術性研究結果已經相當豐富,包括照明設施最科學的顏色、高度、間隔距離、如何延長隧道內照明設施的壽命、怎樣改善隧道內視覺享受從而減輕駕駛員視覺疲勞等等,這里不再深入進行研究。在設計城市隧道照明的同時,駕駛員心理上的動態變化也應當被考慮在內。例如在保證照明效果達到要求時,偏暖黃色的燈光沒有偏白色的燈光那么強烈和刺眼,更能給駕駛員溫暖的感覺,容易讓駕駛員放松,情緒上得以慰藉,焦慮情緒得以舒緩,從而更好地關注到沿途的交通標志和車輛狀況。
2.車道寬度
有研究報告顯示,行人在普通城市道路上行走時,在道路兩側建筑物高度、密集程度相同、車流量變化相等的情況下,道路越窄,行人出于心理上的壓迫感,通過得也就越快。這種壓迫感會引起行人情緒的變化,影響其對自己交通行為的判斷。同理,在城市隧道中,如果車道設置得過窄,車道數量設置得過少,加之城市隧道處于一個相對封閉、黑暗的環境,駕駛員駕駛車輛通過城市隧道時就會產生壓迫感,導致焦慮、恐慌、急躁的情緒,不自主地提高車速以盡快逃離這樣的環境,在不知不覺中超速。城市隧道內沒有建筑物、綠化、路牌等作為參照物,駕駛員很有可能長時間超速駕駛而不自知,導致事故的發生。
3.單一環境
普通城市道路上有建筑物作為參照物,同時也會有大面積的綠化緩解駕駛員的疲勞,且普通城市道路上頻繁存在交叉口、彎道、坡道等,駕駛員需要隨時判斷,保持緊張和專注。而城市隧道內部環境就非常單一,往往是“一條道走到黑”,不需要做太多的選擇。駕駛員在一些路程較長的城市隧道中駕駛時,很容易因為缺乏新鮮感、長期保持一個駕駛狀態而產生疲勞、麻木情緒,對車速的感知能力變弱,低估車速,忽視周圍車況從而對車距失去把握,導致交通事故發生。
4.開窗行駛時產生的回聲
本項目開展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在隧道內開窗行駛時產生的回聲對駕駛員心理有影響,其中選擇“沒有”影響的只占總人數的11.03%。當駕駛員在隧道內駕駛時,常會因為心情壓抑、車內空氣悶而開窗通風透氣,但是由于隧道處于封閉環境,車輛周圍比較空曠,開窗后會聽到耳邊有似尖叫聲一般的大分貝回聲。這種聲音會讓車內乘客感到不適,嚴重起來會導致耳鳴,干擾駕駛員駕駛,從而造成事故。
本項目開展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人認為隧道內駕駛時車輛之間的車距會對駕駛員心理產生影響,其中選擇“否”的人只占總人數的11.03%。大部分人認為在城市隧道內行駛時的車速對駕駛員心理有影響,其中選擇“沒有”影響的只占總人數的9.66%。
在城市隧道內駕駛時,車輛之間的距離過近或車輛行駛速度過快都會使車輛在危險發生時來不及制動,釀成事故。由于城市隧道內環境封閉,過近的車距會給駕駛員帶來心理上的壓迫感,而過快的車速會使城市隧道內部環境單一產生的不良影響程度加劇,導致目光眩暈,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則會隨之加重。
國家安監總局通信信息中心對2012年至2017年隧道交通事故規律及特征做了檢測分析,發現導致隧道交通事故發生主要有以下五類因素:地質因素、隧道建設因素、車況因素、人為因素和其他意外因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對地質、隧道建設和車況等因素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但是對人為因素的研究明顯不足,基于駕駛員心理角度做的分析則更少。基于這一現狀,本項目從駕駛員心理特性角度入手,就人為因素方面提出解決城市隧道交通問題的方案。
以南京市城市隧道為例,南京長江隧道在入口處設置了半透明式“屋頂”(見圖1),使隧道入口處的光線強弱產生“漸變”效果,緩解了兩種不同交通環境銜接處光線變化突兀的矛盾。此外,此城市隧道在隧道口設置了車道指示燈,在距離隧道入口約25米處就清晰可見,駕駛員對隧道內的環境可以提前有預知,有機會提前對自己的駕駛行為作出調整。而像南京寶船廠城市隧道、南京北河口城市隧道和南京園博園城市隧道等隧道口就沒有做這樣的處理(見圖2),隧道內部的照明也不是很充足,使隧道口遠看如同深不見底的山洞,駕駛員在接近隧道口時容易對未知的環境產生恐慌和焦慮,這樣的情緒會對駕駛員身體機能等各方面產生不良的影響。南京長江城市隧道比較長,而后三者則相對短很多,但是只要是城市隧道,無論長短都會因為這些因素提高危險系數。尤其在經過不足500米的城市隧道時,駕駛員需要在短時間內適應兩次光線的變化,維持駕駛行為的穩定則更加困難。僅僅因為城市隧道長度短、規模小就輕視其本身存在的安全隱患、省去一些有效的安全措施以節省成本,是極不明智的行為。

圖1 南京長江隧道口

圖2 南京北河口城市隧道口
城市隧道應當無論規模大小,都在出入口處設置光線緩沖設施。在距離城市隧道口150-200米處設置警示標志并在城市隧道入口上方設置車道指示標志以幫助駕駛員預判。此外,在城市隧道入口處布置適當的綠化有助于駕駛員放松心情,緩解進入黑暗城市隧道的緊張、恐慌情緒。
根據上文提及的研究,城市隧道內照明設施應當選擇暖黃色燈光,車道寬度不宜設置過窄、車輛數量不宜設置得過少。為解決城市隧道環境單一的問題,張家口市民趙世陽曾提出在公路隧道實施彩繪工程、美化隧道內部或洞口的建議并被人民資訊網摘編,此處將其提議轉用至城市隧道同樣合理。利用使人心理上可以得以放松的顏色裝扮城市隧道內部環境,從而提高在城市隧道中駕駛的舒適度,既能緩解駕駛員視覺上的疲勞,避免駕駛員產生麻木、焦躁等不良情緒,也能以此為窗口充分展現地域特色,宣傳地域文化。
相關管理部門應當排查法律法規上存在的漏洞,及時彌補并貫徹落實到日常執法工作中去。城市隧道內部應當完善監控、測速儀等設施作為“天眼”,方便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實時對路況進行監督。在城市隧道事故多發節點可適當安插交通警察站崗協調管理,對違法駕駛的不良行為進行通報公示,供其他駕駛員學習。民眾自身還應提升安全駕駛意識,熟知交通法規并牢記于心,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