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佳

秦錢江/攝
時代變了,對象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跟著變。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推動教育模式變革,打開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創新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力量、工作運行和制度機制,關鍵要走好群眾路線,充分挖掘官兵中蘊含的力量資源,依靠群眾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加速教育體系重塑、提升教育質量效益。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也是群眾性工作。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思想碰撞、教學相長的過程,官兵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我軍歷史上開展的“訴苦三查”運動、“立功創模”活動、“學雷鋒”活動等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效、影響深遠,正是因為充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激發了官兵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進入新時代,青年官兵經歷閱歷各有不同、能力素質顯著提升、主體意識更加強烈,每個獨立個體都是一本生動的教材,每名官兵身上都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推動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質增效,要用信任、欣賞、發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官兵,突出官兵的主體地位,遵循官兵的認知規律,尊重官兵的選擇自由,切實走出“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項灌輸誤區,充分激發官兵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和創造激情。要注重官兵的自我認知、自我啟發、自我提高,多開展自主式、互動式、開放式群眾性自我教育,多組織交心會、故事會、辯論會等求知性、展示性、競爭性強的配合活動,讓官兵在深度參與中衍射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把外在的教育灌輸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需要,切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要用好身邊的鮮活事例,關注每一名普通官兵的點滴進步,讓身邊典型、訓練尖子、技術能手、進步分子、思想骨干等上講臺當主角、站“C”位做主人,讓臺下的感到光榮、臺下的受到激勵,大家都在參與教育中看到進步、感受榮耀、學有榜樣,催生向上向好的內在動力,達到“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效果。
官兵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進到哪里。全媒體、大數據時代,信息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同樣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青年官兵作為網絡“原住民”,具有天然的網絡基因,只有過好網絡關才能過好時代關,使網絡這一最大變量成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最大增量。長期以來,部隊網絡教育管理還不同程度存在“鴕鳥思維”“拒禁堵防”現象,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與時代發展要求和官兵精神需求不相適應。推動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質增效,亟須充分借鑒地方建網用網的有益做法,推動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在主動融入信息網絡時代潮流中走進官兵、引領官兵、贏得官兵,大膽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要統籌推進網絡平臺建設應用,走開全軍辦網路子,依托廣大官兵自主辦好一批有態度、有溫度、有厚度的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開發移動網絡教育軟件和系列網課、慕課,用好“學習強軍”等教育平臺,盤活優質教育資源,形成網上網下聯動協調、有機融合的教育格局。要積極占領“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用好手機網絡這個最大變量,打造軍營“朋友圈”,組織官兵創作和推送微課堂、微視頻、微廣播、微閱讀,推動實現教育的大數據分析、個性化定制、全媒體共享、交互式學習,不斷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和感召力。要嚴格執行互聯網、手機、新媒體使用管理等規定,搞好對網絡信息、手機短信、微信微博的輿論引導,強化制度約束,筑牢技術防線,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毛澤東深刻指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優秀的強軍文化總能發揮潤物無聲的文化育人作用,積淀起我軍特有的精氣神。抗美援朝戰爭中,一首僅43字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激發出我軍“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的強大戰斗力和頑強意志力。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鑄魂育人、強基固本的工作,價值理念只有融入文化才能潛移默化,以文化人才能致深致遠。當前,基層文化建設與新時代備戰打仗形勢任務要求還不相適應,文化活動看似熱熱鬧鬧、時尚創新但內涵缺失、為文化而文化的現象還客觀存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質增效,必須著力發揮強軍文化在培育新時代革命軍人中的獨特作用,運用文化獨具魅力、潤物無聲、影響深遠等鮮明特性走開文化育人新路子。要突出強軍文化的傳承性,深化黨史軍史宣傳教育,建好用好軍史場館,開發紅色革命文化,特別是要加強營連榮譽墻、班排榮譽柜建設,讓廣大官兵從單位先輩留下的傳統、老舊物件承載的歷史、軍營變化折射的新風中,時時處處受到熏陶感染。要突出強軍文化的先進性,實施軍事文化精品工程,著眼滿足新時代官兵精神文化需求,催生更多引領時代潮流、關照強軍實踐、官兵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要突出強軍文化的群眾性,堅持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創新軍營文化形式,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讓廣大官兵在文化浸潤中鑄牢軍魂、強固本領、淬煉血性、修養大德,匯聚起強軍興軍的磅礴力量。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教育關注官兵,官兵才能響應教育,必須奔著官兵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活思想聚力發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官兵心坎上。當前,官兵成長環境、成分結構以及思想行為方式等與過去相比大不相同,他們既有成長成才的價值追求和融入社會、求新求美的現實需求,又彰顯出“朝氣”與“嬌氣”、“初心”與“私心”交織并存的鮮明心理特征。一些官兵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年年搞,但入腦入心、打下烙印的不是很多,問題癥結就在于有的教育接地氣不夠、聯系實際不緊,激不起思想共鳴,打鼓沒有打到點上。推動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質增效,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實走進官兵內心世界,精準對接官兵需求搞好解惑、解壓、解難、解困工作,積極與官兵開展心靈溝通,設身處地進行換位思考,不斷激發官兵情感共鳴,使教育更加有溫度、有實感。要把準新時代官兵思想行為上的新動向,正視官兵心理需求與現實要求落差帶來的思想波動、現實困惑,重視、回應和關切官兵思想現實需求,通過教育引導官兵把關注的問題和心底的疑惑找出來,跳出“信息繭房”,廓清思想迷霧。要把思想教育與政策激勵、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等結合起來,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后院后代后路等實際問題相結合,促進思想進步與保持心理健康相結合,既充分認清官兵普遍具有強烈成長成才訴求的共性特點,又高度關注官兵基于特殊原因導致思想行為上出現的個性差異,尊重保護官兵合理正當訴求,因人而異做好強信心、暖人心、聚兵心工作,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