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傅夢清
(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1. 醫務處2. 呼吸科,北京 101300)
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率較高,由其帶來的直接或間接醫療負擔較重。目前臨床上治療非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時主要是進行經驗性抗感染治療。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病原體的變遷、耐藥菌株的出現及混合性病原體感染病例的不斷增加,CAP的治療愈發困難。研究顯示,采用中醫辨證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CAP 能夠縮短患者疾病臨床穩定的時間,改善其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縮短其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具有明顯的療效優勢[1]。清肺消炎丸由麻黃、石膏、葶藶子、人工牛黃、牛蒡子、地龍、苦杏仁、羚羊角8 味中藥精制而成,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炎、抗病毒等作用。此藥是臨床上治療呼吸道感染常用的中藥制劑[2]。本文對在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門診就診的70 例CAP 痰熱壅肺證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用清肺消炎丸治療CAP 痰熱壅肺證的臨床療效。
選取2020 年9 月至2021 年9 月在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門診就診的CAP 痰熱壅肺證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CAP 的診斷標準[3];2)病情符合中醫痰熱壅肺證的診斷標準[4];3)年齡為18 ~65 歲;4)CURB-65 評分不超過2 分;5)知曉本研究的實施方法,且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其他呼吸道疾病(如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等);2)存在惡性腫瘤;3)存在心、肝、腎、腦等器官的重大疾病;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6)有濫用藥物史。這70 例患者中有男32 例,女38 例;其年齡為20 ~65 歲,平均年齡(45.34±15.72)歲。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參考組(35 例)和清肺消炎丸組(35 例)。清肺消炎丸組患者中有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其中年齡最小的20 歲,最大的65 歲,平均年齡為(44.21±15.42)歲。參考組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18 例;其中年齡最小的22 歲,最大的64 歲,平均年齡為(46.65±16.5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組成、年齡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支持治療,為發生高熱的患者使用物理方法進行降溫,并為其增加輸液量,補充水分、維生素及電解質。在此基礎上,為參考組患者采用鹽酸莫西沙星(口服,0.4 g/ 次,每日1 次)與羧甲司坦口服液(口服,10mL/ 次,每日3 次)進行治療。為清肺消炎丸組患者進行與參考組患者相同的治療,并讓其加用清肺消炎丸(口服,60 粒/ 次,每日3 次)。兩組患者均持續進行10 d 的治療。清肺消炎丸的生產廠家為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仁堂制藥廠,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Z20103031,每袋60 粒。鹽酸莫西沙星由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0.4g/片,進口藥品注冊證號為H20020391,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J20030001。羧甲司坦口服液的生產廠家為白云山湯陰東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41020535,每支10mL。
痊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其癥狀與體征積分降低的幅度高達95% 或95% 以上;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得到了較為顯著的好轉,其癥狀與體征積分降低的幅度達到70% 或70% 以上,但不足95% ;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與體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癥狀與體征積分降低的幅度達到30%或30% 以上,但不足70% ;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與體征未見明顯好轉,其癥狀與體征積分降低的幅度未達到30%。愈顯率=(痊愈例數+ 顯效例數)/總例數×100%[5]。
1)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第10 天記錄兩組患者中醫證候(咳嗽咳痰、發熱、口干、胸悶胸痛、便秘)的積分。根據咳嗽咳痰、發熱、口干、胸悶胸痛、便秘五項證候的輕重將其分別計為0 分(無)、1 分(輕)、2 分(中)、3 分(重)。2)在治療前、治療第3 天及第10 天對兩組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檢查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和C 反應蛋白(CRP)水平。3)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第10 天記錄兩組患者的SGRQ 評分。讓患者獨立填寫SGRQ 問卷。該問卷包含癥狀、活動能力與疾病影響三部分,共計50 個小項。評分越低,說明患者越健康。4)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無惡心、腹瀉、眩暈、頭痛、腹痛、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
運用SPSS 22.0 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清肺消炎丸組患者治療的愈顯率(94.29%)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治療的愈顯率(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清肺消炎丸組患者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組別 咳嗽咳痰 發熱 口干 胸悶胸痛 便秘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考組(n=35) 2.56±0.31 1.30±0.34 2.35±0.61 0.91±0.29 1.85±0.47 0.83±0.15 2.32±0.46 1.05±0.51 1.89±0.60 0.93±0.23清肺消炎丸組(n=35)2.52±0.29 0.47±0.09 2.39±0.67 0.53±0.11 1.75±0.45 0.37±0.06 2.37±0.48 0.41±0.09 1.95±0.62 0.42±0.08 t 值 0.557 13.961 0.261 7.248 0.909 16.845 0.445 7.311 0.411 12.390 P 值 0.579 0.000 0.795 0.000 0.367 0.000 0.658 0.000 0.682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3 天、第10 天,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 的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3 天、第10 天,清肺消炎丸組患者CRP 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比較(±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白細胞計數(×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CRP(mg/L)治療前 治療第3 天 治療第10 天 治療前 治療第3 天 治療第10 天 治療前 治療第3 天 治療第10 天參考組(n=35) 11.06±3.52 9.12±2.38* 6.90±2.12* 84.65±18.32 75.25±17.53* 65.35±12.58* 103.62±31.78 85.13±23.47* 25.19±7.51*清肺消炎丸組(n=35)11.45±3.74 8.94±2.23* 6.35±1.62* 83.42±17.68 72.15±13.42* 62.12±9.70* 104.21±32.45 68.65±21.56* 17.95±5.38*t 值 0.449 0.526 1.220 0.286 0.831 1.203 0.077 3.059 4.636 P 值 0.655 0.601 0.227 0.776 0.409 0.233 0.939 0.003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SGRQ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SGRQ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清肺消炎丸組患者的各項SGRQ 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GRQ 評分的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GRQ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癥狀治療前 治活動能力 疾病影響 總評分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考組(n=35) 61.45±17.65 45.50±13.75* 58.36±15.21 47.39±12.61* 47.89±14.41 32.45±11.13* 52.16±14.30 35.89±11.73*清肺消炎丸組(n=35) 60.53±16.84 32.16±10.14* 58.67±15.83 36.25±8.40* 48.23±14.52 22.67±8.85* 51.81±13.25 23.76±9.48*t 值 0.223 4.619 0.084 4.350 0.098 4.069 0.106 4.758 P 值 0.824 0.000 0.934 0.000 0.922 0.000 0.916 0.000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CAP 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此病的臨床治療尤其是門診治療多以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為主。有學者指出,中國成年人發生的CAP 主要是由肺炎支原體及肺炎鏈球菌引起的。研究表明,肺炎支原體與肺炎鏈球菌均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較強的耐藥性[6-7]。喹諾酮類抗生素具有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大、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點。此類藥物具備口服給藥生物利用度接近靜脈滴注的特性,尤其適合應用于門診隨訪肺炎患者的治療中。有研究顯示,與單用鹽酸莫西沙星相比,用清肺消炎丸聯合鹽酸莫西沙星治療CAP 痰熱壅肺證的臨床療效較好,可顯著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其實驗室檢查指標及SGRQ 評分。清肺消炎丸是一種中藥制劑,其配方基礎是《傷寒論》中的麻杏石甘湯。此藥的藥物組成包括葶藶子、麻黃、人工牛黃、苦杏仁、石膏、牛蒡子、羚羊角、地龍等。其中麻黃具備辛溫之性,歸肺、膀胱經,可宣肺平喘,屬于君藥;石膏具有辛甘大寒的特點,能夠發揮清瀉肺火的作用;地龍可清熱,亦能平喘,與石膏同為臣藥;苦杏仁可起到止咳平喘的功效;葶藶子能夠瀉肺平喘;牛蒡子可起到解毒利咽之作用;牛黃和羚羊角可清熱豁痰、涼肝熄風,同為佐藥。全方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炎、抗病毒等作用。有研究指出,清肺消炎丸能顯著改善肺組織的炎癥因子浸潤,影響ERK1 等基因的表達,調控黏著斑、Toll 樣受體、ERK/MAPK 和Fc epsilon RI 等信號通路,增強抗炎反應,從而可顯著抑制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的活性[8]。李榮香等[9]的研究顯示,用清肺消炎丸聯合西藥治療CAP 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其炎性因子指標的水平,且不會增加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白曉瑞等[10]的研究表明,清肺消炎丸聯合頭孢曲松、阿奇霉素治療方案可有效增強老年CAP 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減輕其體內的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用清肺消炎丸聯合鹽酸莫西沙星治療CAP 痰熱壅肺證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