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苗 孫伯玉 胡洋洋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河北 張家口 075100)
據調查資料顯示,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同時還具有患病時間較早,“帶病生存”時間較長等問題〔1〕。老年患者的年齡較高,本身缺乏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及正確用藥等相關知識,同時慢性病的周期較長,多需要出院后居家用藥,缺少醫療人員的管理及指導,患者用藥依從性及用藥質量也開始大幅度降低,最終導致治療效果受到較大影響〔2〕。鑒于既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常規用藥干預方法較為單一且非常容易受到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現將遠程藥學干預模式納入臨床工作中。遠程藥學干預模式是通過利用遠程通信及信息技術向居家患者提供可靠的藥學服務,不僅可保證患者用藥合理性及安全性,還可進一步解決藥師資源短缺的相關問題〔3〕。本文擬分析特殊背景下遠程藥學干預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用藥中的應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均居家用藥,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61~72歲,平均(67.23±4.11)歲,病程1~12年,平均(6.25±1.24)年,其中高血壓15例、糖尿病11例、血脂異常10例、肥胖7例、其他2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62~71歲,平均(67.45±4.23)歲,病程2~10年,平均(6.33±1.08)年,其中高血壓16例、糖尿病12例、血脂異常8例、肥胖6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在該院確診;具有清晰的意識及精神狀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的急危重癥者、嚴重精神類疾病或殘疾者;喪失了生活自我管理能力者;無法正常溝通者。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用藥干預,即對患者建立居家老年慢性病檔案,在檔案中記錄患者用藥名稱及用法用量等,并結合患者情況在就診期間給予院內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每隔1個月來院復查1次,共進行3次,在每次復查期間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對無法來院復查的患者,采取電話隨訪溝通的方式了解患者當前用藥狀態及病情。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給予遠程藥學干預,即結合院內的情況聯合技術部門構建臨床藥學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是一種基于電話的服務載體,是預約中心、服務臺、信息幫助熱線的通稱,涵蓋電話、傳真、視頻、音頻及E-mail等多種方式負責提供醫療信息、監督按方用藥、再次領藥提示、轉診介紹、提高醫療依從性和疾病管理等服務。在患者就診后居家用藥期間,通過利用該臨床藥學呼叫中心與患者取得聯系及溝通,監督其用藥情況的同時,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用藥指導〔4〕。實施期間了解患者用藥依從性、治療效果、藥物不良反應。進行用藥指導及用藥監督,還需做好危險因素干預,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每2周進行1次遠程藥學干預,每次采取的干預形式結合患者當前環境條件所決定,每次干預時間30 min,連續進行3個月。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安全用藥評分、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①用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問卷(MMAS-8)評價,量表滿分8分,得分<6分為依從性差,6~7分為依從性中等,8分為依從性好〔5〕。②安全用藥采用醫院自制的安全用藥量表評分,評價項目包括購買藥物、認真了解說明書、藥效監測、存備藥物,每個方面滿分10分,得分越高,用藥安全性越高。③采用醫院自制的自我管理量表評價,該量表經醫院效度及信度檢驗,評價項目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管理技能,滿分為172分,得分越高說明自護能力越強。④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生命質量測定量表評價,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環境領域,滿分12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命質量越高〔6〕。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
2.1兩組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兩組用藥依從性較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用藥安全性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購買藥物、認真了解說明書、藥效監測、存備藥物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均顯著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n(%),n=4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用藥安全性評分比較分,n=45)
2.3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及總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量表評分比較(分,
2.4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環境領域及總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增加及高齡化趨勢的加快,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及老齡化問題等,使得居民的疾病譜及死亡譜也隨之發生改變,各類慢性病發病率不斷提高,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及各類心血管疾病等,均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一類重要問題及人們生活的主要負擔〔7〕。另外,在慢性病的不斷影響下,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不斷降低,機體免疫功能也明顯減退,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8〕。結合慢性病的臨床特點,當前針對慢性病的治療仍然以藥物為主,通過使用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及發展,并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9,10〕。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缺乏專業的疾病健康知識及用藥方面的醫療常識,多存在用藥方面的問題,包括用藥依從性較差,用藥質量較低等。部分患者的居住環境較遠,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使得部分患者無法獲得可靠的醫學服務,也導致患者用藥安全存在較大隱患〔11,12〕。為老年慢性病患者實施可靠的藥學干預至關重要。此外,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部分醫療機構限流限診,或因疫情中斷、延緩診療工作等,均導致了老年慢性病患者出現了用藥受限的問題〔13〕。
現結合當前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用藥中存在的問題,開始對遠程藥學干預模式進行了相關研究,結合老年慢性病的疾病特點及院內條件,構建了一種基于電話的服務載體(呼叫中心),由此為患者提供包括醫療信息、監督按方用藥、再次領藥提示、轉診介紹、提高醫療依從性和疾病管理等全面的藥學服務〔14〕。本研究結果顯示,特殊背景下遠程藥學干預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用藥中的應用,使得患者獲得了更高的用藥依從性及用藥安全性,與此同時,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總結特殊背景下遠程藥學干預模式的應用具有以下幾點優勢:①遠程藥學干預模式的應用充分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再分配,保證了各地區之間的醫療資源平衡,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15〕;②明顯減少了臨床藥師的工作壓力,可在特殊背景及情況下,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保證與患者及技師之間的充分溝通〔16〕;③通過利用遠程連接技術實現了溝通及交流,為地處偏遠的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省時省力,也減少了患者不必要的就診時間,有效節省了醫療開支〔17〕;④明顯延長了藥學服務的使用時間,時刻保證了患者用藥依從性,同時通過對患者用藥狀態及情況進行遠程監督,不僅極大程度降低了風險性操作,也減少了藥師在職業上的暴露〔18〕;⑤遠程藥學干預模式的應用更好地為一些基層藥學工作人員提供了更加新穎的藥學知識及使用信息,同時也有利于藥學不良事件的記錄及藥學不良反應報告。不過遠程藥學干預模式的應用也同樣存在缺點,如部分患者接受能力較差,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可能無法適應并接受新技術,需要在其家屬輔助下操作進行,或無法對患者體格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否則通過主觀判斷或視訊交流等無法可靠分析病情,另外,遠程服務時刻面臨網絡服務及設備等相關問題,一旦出現設備故障或網絡癱瘓,則無法維持并延續遠程藥學干預,降低其服務質量及工作效率。而這些問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均需要深入研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