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蓮
(河南譽美腎病醫院三病區,河南 鶴壁 456750)
特發性膜性腎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臨床常見的腎病綜合征類型,主要表現為血尿、蛋白尿、血脂高、浮腫等。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IMN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若未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嚴重者會引發腎衰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IMN屬中醫“水腫”、“尿濁”等范疇,以健脾益腎、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2]。本研究用健脾補腎方輔治IMN氣虛血瘀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氣虛血瘀型IMN患者,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26~69歲,平均(47.65±8.47)歲;病程12~40個月,平均(26.35±6.13)個月。研究組男19例,女26例;年齡28~70歲,平均(48.36±9.32)歲;病程11~39個月,平均(25.78±5.38)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符合《腎臟病學》中IMN相關診斷標準[3]。水腫,高脂血癥,血尿檢測24h-UTP大于3.5 g/d,血清白蛋白小于30 g/d,腎組織活檢確診。
中醫辨證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氣虛血瘀型辨證標準[4]。主癥為浮腫,面色無光,畏寒肢冷,脘腹脹滿,食少納呆,腰部酸痛;次癥為便溏,尿頻,月經失調,性功能減退,肢體麻木;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舌暗紫有血瘀斑點。2項主癥加2項次癥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年齡26~70歲,對研究藥物無過敏,有良好依從性。
排除標準:繼發性膜性腎炎,哺乳期或妊娠期,智力缺陷或嚴重精神性疾病,高血壓、血栓癥,青光眼。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飲食干預、利尿消腫、控制血壓、降血脂等。同時給予醋酸潑尼松片(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1265)5~10 mg,口服,日3次(糖尿病患者由醫生據實際病情定量);復方環磷酰胺片(吉林海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4086)50mg,口服,日3次。
研究組加用健脾補腎方治療。藥用黃芪30g,丹參15g,地龍15g,茯苓15g,熟地黃15g,炒白術15g,山茱萸15g,桂枝10g,當歸15g,川芎12g,全蝎5g,甘草6g。水腫加用豬苓、澤瀉、冬瓜皮;易感冒加防風、黃精、知母。隨癥加減,每日1劑,冷水浸泡20~30 min,武火煮開,慢火煎制20 min,取藥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
兩組均持續治療3個月。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包括浮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證候評分標準: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統計總分值。
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包括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h-UTP)。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肝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血糖升高、骨髓抑制等。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療效標準[4]。臨床治愈:腎功能正常,臨床癥狀消失,中醫證候減分率大于等于95%。顯效:腎功能基本恢復,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減分率70%~94%。有效:腎功能較治療前好轉,臨床癥狀減少,中醫證候減分率30%~69%。無效:未達“有效”標準或癥狀有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浮腫 小便不利 畏寒肢冷 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5 4.85±1.03 2.08±1.24 4.33±1.41 1.72±1.56 4.14±1.61 1.71±1.56 12.65±2.74 4.26±2.36對照組 45 5.02±0.95 2.93±1.44 3.96±1.64 2.82±1.53 4.21±1.52 2.67±1.69 12.48±3.12 6.84±1.95 t 0.813 3.001 1.147 3.377 0.205 2.800 0.274 5.653 P 0.415 0.003 0.251 <0.001 0.837 0.006 0.783 <0.001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24h-UTP(g) BUN(mmol/L) SCr(u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5 5.63±3.12 0.25±0.18 12.3 ±2.36 5.24±0.64 113.74±13.49 78.86± 9.26對照組 45 5.59±2.48 1.76±1.09 12.79±2.41 9.47±1.03 114.28±15.42 90.74±10.38 t 0.067 9.169 0.974 23.400 0.177 5.729 P 0.947 <0.001 0.333 <0.001 0.860 <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IMN是致使終末期腎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其發病較為復雜,多與腎小球疾病、免疫系統異常及血液功能紊亂密切相關。酸潑尼松片、復方環磷酰胺片作為臨床治療IMN藥物,通過抑制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減少免疫物質沉淀,促進腎功能改善;但其副作用較大,易引發多種不良反應[5]。
中醫認為IMN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為脾腎虧虛、精微不固,標為瘀水互結、濕濁內阻;腎為水臟,主津液,腎虛不足以鎮水,水濕內停可發水腫;脾為后天之本,主統血運化,運化失衡,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脈,津液運行失司泛溢肌膚,瘀血化水發為水腫。治療應以補脾益腎扶正,兼以清熱利水活血,標本兼治[6]。健脾補腎方中黃芪為君藥,具固表益氣、消腫利水之效;熟地黃、山茱萸、白術、茯苓、丹參、地龍、全蝎同為臣藥,熟地黃、山萸肉補腎滋肝,白術燥濕利水,茯苓健脾利濕,丹參益氣活血,地龍通絡清熱,全蝎攻毒散結;桂枝、甘草為佐藥,可溫通陽氣、調和藥性;川芎、當歸活血養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補腎、通脈活血之效[7]。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能促進核酸代謝,改善腎功能、造血功能及心肌功能,有抗氧化、減少尿蛋白作用,可減少腎小球濾過損傷;白術能促進鈉排出有利尿作用,可調節免疫、抗凝血,還能降血糖、擴張血管;當歸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有抗動脈硬化、降血脂、松弛氣管平滑肌、減少腎臟細胞損傷作用;地龍能溶解血栓,有抗心律失常、減緩腎小球細胞增殖、抑制腎小球硬化作用[8-9]
綜上可知,健脾補腎方輔治IMN效果較好,能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腎功能,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