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珍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兒科,河南 商丘 476000)
喘息性支氣管炎由多種病毒、細菌引起,多發于春、冬兩季,且多發于年齡3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發肺炎、鼻竇炎、中耳炎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兒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常采用止咳平喘、抗感染、解痙等常規藥物治療[2-3]。中醫認為風邪侵體、肺氣上逆為主要病機,風邪入侵肺經,肺氣不宣、引動伏痰、阻于氣道而發于此病,故治宜溫肺化飲、止咳化痰[4]。本研究用小青龍湯輔治兒童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郁肺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24例,均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郁肺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對照組男38例,女24例;年齡3個月~3歲,平均(1.34±0.32)歲;病程1~6年,平均(2.46±1.24)年。觀察組男32例,女30例;年齡2個月~3歲,平均(1.42±0.46)歲;病程1~5年,平均(2.27±1.08)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5]。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咳嗽;常在清晨或夜間發作,癥狀可自行緩解;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支氣管激發實驗或運動實驗陽性;支氣管舒張實驗陽性,1s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大于等于12%,且FEVI增加絕對值大于等于120mL;呼氣流量峰值(PEF)日內或晝夜變異率大于等于20%。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主癥為咳嗽氣喘,痰多而白。次癥為胸中窒悶,口膩,脘痞腹脹。舌淡、苔薄白或白滑或白膩,脈象浮緊或浮弦。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存在咳嗽、氣喘等癥狀;③無其他呼吸道病史;④心電圖檢查無異常;⑤患兒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藥物過敏;②入組前使用過抗感染藥物;③嚴重支氣管擴張;④合并嚴重臟器病變。
兩組均用常規西醫治療。予以抗感染、平喘等治療,給予氯苯那敏(河南大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264)0.4mg,日3次,口服;頭孢曲松鈉(深圳華潤九新藥業有限公司/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3036)50mg,日1次,靜脈滴注;氨茶堿(安徽城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742)5mg,日1次,靜脈滴注;靜脈注射氨溴索(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16)1.2~1.5mg,日2次。
觀察組加用小青龍湯治療。藥用白芍6g,法半夏5g,桂枝5g,干姜5g,五味子4g,細辛3g,炙麻黃3g,炙甘草3g。伴有嚴重咳嗽加款冬花、苦杏仁,伴有表證炙麻黃改為生麻黃,伴有流涕加辛夷,伴有痰多加枇杷葉。日1劑,水煎服300~400mL,日3次,于早、中、晚飯后服用。
兩組均1周為一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
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1s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
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干擾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T淋巴細胞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X線胸片顯示兩肺野清晰,臨床癥狀消失,聽診肺哮鳴音消失為治愈。X線胸片顯示兩肺紋理增多,臨床癥狀減輕,聽診肺哮鳴音基本消失為改善。X線胸片顯示、臨床癥狀無改變,聽診肺仍可聞及哮鳴音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咳嗽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62 4.76±1.32 1.16±0.80 18.365 <0.001 3.56±0.82 0.72±0.95 17.819 <0.001對照組 62 4.68±1.13 2.39±1.61 9.167 <0.001 3.61±0.73 1.68±1.28 10.313 <0.001 t 0.363 5.387 0.359 4.742 P 0.718 <0.001 0.721 <0.001組別 例 咳痰積分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FEV1(L) MVV(%) FEV1/FVC(%)治療前 觀察組 62 1.32±0.39 35.58±4.56 54.12±7.24對照組 62 1.26±0.31 35.46±4.40 53.86±6.92 t 0.948 0.149 0.204 P 0.345 0.882 0.838治療后 觀察組 62 1.91±0.43* 52.49±4.87* 66.52±7.03*對照組 62 1.67±0.46* 46.13±4.61* 51.02±6.13*t 3.001 7.468 13.085 P 0.003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及免疫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及免疫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及免疫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IFN-γ(ng/L) IL-10(pg/L) CD3+(%) CD4+(%) CD4+/CD8+治療前 觀察組 62 134.38±7.49 8.32±1.52 44.58±2.14 21.14±2.09 1.21±0.63對照組 62 135.24±7.53 8.37±1.56 44.63±2.31 21.26±2.18 1.16±0.71 t 0.638 0.181 0.125 0.313 0.415 P 0.525 0.857 0.901 0.755 0.679治療后 觀察組 62 94.21±6.37* 14.75±1.67* 59.84±2.59* 37.21±3.46* 1.86±0.31*對照組 62 113.74±6.65* 12.36±1.78* 45.73±2.31* 26.83±2.53* 1.34±0.52*t 16.699 7.710 32.014 19.068 6.763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喘息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喘證”“咳嗽”范疇。外邪入侵,病邪閉塞不出,而致肺塞氣逆,上犯迫肺,肺脾兩虛,內伏痰飲而發病,故治宜清熱化痰、平喘、溫肺散寒[7]。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由芍藥、干姜、桂枝、法半夏、麻黃、細辛、甘草、五味子組成[8]。方中白芍養血養陰和營,五味子斂肺陰止咳,兩者合用具有開肺氣、調和營衛之效;法半夏、干姜、細辛行氣輸津、運中除水,桂枝、炙麻黃平喘、宣發肺氣,兩者合用具有解表、溫陽化氣、化飲、發汗散寒之效;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肺散寒,宣肺止咳之效[9-10]。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白芍可增強細胞、體液免疫,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延長減壓缺氧存活時間,具有較強的抗菌、抗炎作用;法半夏毒性低、性緩、化痰作用強,可調和脾胃,還具有止咳、鎮吐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桂枝具有鎮靜、鎮痛、解熱、抗菌、抗驚厥的作用;干姜具有止吐、抗炎、鎮痛、強心、擴張血管、抗缺氧、促進免疫的作用[11-12]。
小青龍湯輔治寒飲郁肺型喘息性支氣管炎療效較好,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