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賴春柏,陳金萍,賴 斌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梨狀肌綜合征(PS)多由坐骨神經在臀部受卡壓所致,可引起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疼痛劇烈時甚至難以行走,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1-2]。目前,臨床治療PS多以保守治療為主,針刺、推拿等均為常用治療手段,具有簡便、價廉等優勢,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3]。針刺肌筋膜觸發點區別于傳統針灸,其融入現代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等知識,以針刺為施治手段,通過針刺梨狀肌觸發點,能快速解除肌肉痙攣,以精準治療疼痛[4]。此外,配合拉伸訓練能將攣縮組織拉伸延長,使得韌帶肌肉及關節間配更柔和,從而進一步緩解疼痛。本研究用針刺肌筋膜觸發點配合拉伸訓練治療PS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2~64歲,平均(47.85±4.39)歲;體質量指數19~27kg/m2,平均(23.52±1.49)kg/m2;病程7~60d,平均(35.47±4.89)d;大專5例,高中14例,初中1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2~65歲,平均(47.89±4.42)歲;體質量指數19~27kg/m2,平均(23.56±1.52)kg/m2;病程7~60d,平均(35.52±4.92)d;大專5例,高中13例,初中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第7版《黃家駟外科學》[5]中PS診斷。伴有坐骨神經痛表現,疼痛可自臀部深處向下放射至小腿、足部,存在行走困難,嚴重跛行,肌力無明顯降低,“4”字試驗陽性,外力施加可加重坐骨神經痛;臨床檢查可觸及塊狀或條索狀結節,臀部、小腿肌肉出現萎縮,小腿以下感覺無異常。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診斷。存在外傷或受涼史,多發于中老年人,臀部可伴有酸脹疼痛,甚至出現持續性燒灼、刀割樣劇痛,常伴下肢放射痛、行走困難等,梨狀肌部位明顯壓痛,直腿提高60°內疼痛明顯,超過則有所減輕,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證型包括氣滯血瘀、風寒濕阻、濕熱蘊蒸及肝腎虧虛型。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精神狀態正常,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肺疾病,接受手術治療,伴有腰椎病變、骨腫瘤等疾病,存在局部嚴重感染。
對照組予以針灸聯合推拿治療。①針灸:常規循經選取環跳、秩邊、風市、委中、陽陵泉、懸鐘、承山、昆侖等穴,取側臥位,常規消毒后,使用一次性無菌針刺入,捻轉得氣后平補平瀉,留針15min再行針1次,留針30min,1日1次。②推拿:針刺完畢后推拿,取俯臥位,立于患側,先以大力量一指禪推梨狀肌起止點、肌腹5min,之后肘尖點按梨狀肌5min,最后以抖、拿、揉等手法放松患側臀腿肌肉,持續10min,1日1次。
觀察組予以針刺肌筋膜觸發點配合拉伸訓練治療:①針刺肌筋膜觸發點:先尋找觸發點,觸壓近骶孔、遠端肌腹處結節,若伴有疼痛加重、牽涉痛等變化,則為梨狀肌觸發點,標記完成后消毒處理,使用一次性無菌針刺入觸發點,達到觸發點后可引起局部肌肉抽搐,急性提插穿刺,肌肉無跳動后留針30min,針刺完畢后同對照組推拿。②拉伸訓練:推拿完畢后指導患者坐立于椅子上,挺直背部,收緊腹部,上半身緩慢前傾,臀部肌肉伴有酸脹感即可,拉伸10s,再放松10s,重復5次為1組,1日3組。
兩組均每周治療6天,持續治療2周。
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疼痛情況,0~10分,由患者主觀判斷,得分越低越好。
以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評分表(JOA)評價下腰部功能,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等,總分29分,得分越高越好。
隨訪3個月,記錄復發情況。
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療效評價。治愈:下肢痛消失,梨狀肌無壓痛,功能復常。顯效:下肢痛、梨狀肌壓痛明顯減輕。有效:下肢痛、梨狀肌壓痛有所好轉,但久行仍存在疼痛。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及下腰部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及下腰部功能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及下腰部功能比較 (分,±s)
組別 例 VAS評分 JO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69±1.24 2.02±0.43 14.89±2.16 23.83±2.33對照組 30 6.73±1.29 3.04±0.51 14.93±2.21 20.57±2.25 t 0.122 8.375 0.071 5.513 P 0.903 0.000 0.944 0.000
對照組復發8例,復發率26.67%;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3.33%。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11)。
PS發病機制復雜,梨狀肌為髖關節外旋肌群最上的一組肌肉,坐骨神經需經梨狀肌下緣處骨盆,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并支配大腿后方及膝以下運動、感覺。PS患者多伴有外傷史,如臀部扭傷、負重行走或受涼等,可引起梨狀肌損傷,促使局部充血、痙攣,反復損傷下則引起梨狀肌肥厚,從而壓迫坐骨神經誘發疼痛[7-8]。
PS屬中醫“痹證”、“腰腿痛”等范疇。內因為體虛,正氣不足,易被邪氣內侵,誘發痹?。煌庖驗橥飧酗L、寒、濕、熱等邪毒,風寒濕邪三氣雜至可使靜脈瘀滯,氣血凝滯,經氣難以運行,故而發病。
循經選取環跳、秩邊、風市、委中、陽陵泉等穴位針刺,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散瘀活血、消腫止痛之效。配合推拿可進一步緩解局部肌肉攣縮,疏通局部氣血,以調節局部營養代謝,加快腫脹、疼痛消失。針刺肌筋膜觸發點配合拉伸訓練治療PS,能快速緩解疼痛,促進下腰部功能恢復,且復發率低。針刺肌筋膜觸發點區別于傳統針灸PS多由梨狀肌形成觸發點所致,可加劇肌肉緊張,促使肌肉縮短,從而造成相關結構組織拉緊,導致局部功能障礙,誘發疼痛,故找到觸發點,再以針刺滅活觸發點,則能解除肌肉痙攣,恢復原有生理功能,進而消除坐骨神經卡壓,并改善周圍組織敏化,以減輕疼痛程度[9-10]。針對性梨狀肌拉伸訓練則可在外力作用下降攣縮組織拉伸延長,進一步放松痙攣肌肉,可降低肌張力,阻斷惡性循環,從而更好恢復肌肉彈性,改善梨狀肌功能,減輕疼痛,也有助于減少疾病復發。
針刺肌筋膜觸發點配合拉伸訓練治療PS可加快臀腿部疼痛消失,促進下腰部功能恢復,且能減少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