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寬宏

“軸”,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犟”。說唐敬宗是位“軸人”,大概也不算過分。
比如自他即位以來,就一直想到東都洛陽去巡行,很多人勸阻他不要去洛陽,他自是一概不聽,并派人前往巡察,準備修建洛陽的宮闕和長安到洛陽途中的行宮。
有位叫裴度的大臣,能言善辯,且遇事能以情動人。他對敬宗說道:“去洛陽巡行沒有什么不妥啊,國家當初設置東、西兩都,就是為了讓皇上能夠巡行的嘛。”說到這里,裴度故意頓了頓才說,“不過呢,自安史之亂以來,歷任皇帝實際上已經不再去洛陽巡行了。久而久之,洛陽的宮闕、禁軍的營壘和各部門的辦公用房都已荒廢,現在陛下如果要去巡行,應當首先撥足夠的銀子,讓有關部門費一段時間,調動大批的人力慢慢加以修葺,然后再動身前往才妥。”
敬宗一聽,沉默了一會兒后說道:“所有勸阻我的人,都說不應去洛陽巡行,卻不說為什么;現在按照你這樣說的,我好像真的不去也可以。”
這時候,一些官員請求派出兵士和工匠前往洛陽幫助修補宮闕。敬宗只好說,修補洛陽的宮闕,勞民傷財,煩擾頗多,罷了罷了。
民間有句土語說得好,對固執己見的“軸人”,有時你就要“順著毛毛抹”,表面看好像是肯定了“軸人”的意見,實際是讓“軸人”自己從“肯定他的意見”中“回悟”過來,放棄己見,改變做法,回歸正途。無疑,裴度是深諳此道的。
對于唐敬宗這種一般情況下聽不進不同意見的主兒,真的需要講求說話的藝術,才能讓他心服口服,回心轉意。
有位叫崔發的縣令有一次得罪了朝中的宦官,這還了得,得罪皇帝的“自己人”不就等于不給皇帝面子嗎!唐敬宗得知情況后怒火中燒,下令把崔發逮捕下獄。
后來大赦天下,崔發等待赦罪時,皇帝的“自己人”不樂意了,沖過來將崔發劈頭蓋臉打了一頓。敬宗知道后,又下令把崔發重新押回監獄。
這時,很多官員不服氣,紛紛上奏,說不赦崔發于法于情于理均說不過去,但敬宗一概不聽。
這時宰相李逢吉對敬宗說道:“崔發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對陛下的不尊重。但他的母親年紀大了,已近八十高齡,自從崔發被押進監獄后,她日夜憂慮,得了疾病。陛下以孝治天下,對于崔發母親的情況,應當予以憐憫。”
敬宗一聽,憐憫地說道:“在崔發這件事上,大家只說崔發冤枉,卻從來不說他對朕的不尊重,也不曾說他有老母在家。按照你所說的情況,朕怎能不赦免崔發的罪責呢!”隨即就釋放了崔發。
可見對于“軸人”上司,要善于找他的“軟肋”:“以孝治天下”是唐敬宗的“遮丑布”,李逢吉看準了敬宗的這一“軟肋”,藝術地說話,一語中的,從而達到了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