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燕 金雨萱 | 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案例提供 | 邢津京

在主題活動“小蝌蚪的故事”開展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照顧養殖角的蝌蚪,感知動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此后又通過比較、記錄的方式,了解了蝌蚪的變態發育(變態發育指動物在胚后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所出現的一系列顯著變化,幼體與成體差別很大,而且形態改變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我們希望幼兒通過主題活動逐漸懂得尊重、保護動物和大自然。
活動伊始,我們在養殖角投放了兩種蝌蚪。幼兒發現蝌蚪有不同的顏色、形態,于是搜集相關知識,很快得出結論:一種是青蛙蝌蚪,一種是蟾蜍蝌蚪。不久,青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進入變態發育過程,從小蝌蚪長出后腿開始,幼兒就緊密關注。一段時間后,他們發現:當蟾蜍蝌蚪已經變成了皮膚黑灰的小蟾蜍時,青蛙蝌蚪的變態發育還沒有完全結束。
軒軒發現小蟾蜍經常趴在石頭上,不愿意到水里去,也不愿意動彈,看起來很虛弱。他提議:“我們應該把蟾蜍放生,放在咱們幼兒園的戲水池里,這樣它就會開心地爬行或者蹦出水池。”瀟瀟說:“不行,青蛙蝌蚪和蟾蜍蝌蚪是要對比觀察的,我們每天還要記錄呢,把蟾蜍放生的話,怎么記錄它們的變化?”柔兒說:“可是蟾蜍蝌蚪已經沒有蝌蚪的樣子了,這就證明蟾蜍變得快,蝌蚪變得慢,小蟾蜍再變化就長成大蟾蜍了,直接放生吧!”平時持續觀察、記錄青蛙蝌蚪的幼兒堅持不同意將蟾蜍放生。
我對瀟瀟說:“小蝌蚪長大了,它們應該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戶外,我們常說保護自然、愛護動物,大自然才是它的家呀,放生才能讓小蟾蜍長得越來越好。”瀟瀟和他的朋友們堅定地說“不行”,原因是雖然大家知道了蟾蜍蝌蚪的變態發育很快,但是蟾蜍和青蛙長得根本不一樣,大家觀察的青蛙蝌蚪還沒有完全從蝌蚪變化成幼蛙,所以還有觀察空間。瀟瀟一直懇求道:“老師,咱們再等一等吧,等青蛙蝌蚪也沒了蝌蚪的樣子,我們比一比它和蟾蜍有哪些不同,它們是不是都喜歡水,是不是能捕蚊子。”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實是理想的學習狀態。我們應該重視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感知、觀察、操作和思考,支持鼓勵幼兒的探究活動,但是對于小蟾蜍來說,回歸自然才是最好的選擇。我要如何做才能既支持幼兒的持續探究,又能使幼兒了解動物生命的珍貴呢?(北京市順義區石園北區幼兒園 邢津京)
要做到既支持幼兒的持續探究,又能使幼兒了解動物生命的珍貴,這涉及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即“科學活動中要有生命意識”。幼兒應意識到,保護生命要放在首位,探究活動不能危及生命。在討論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生命意識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什么是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即能夠意識到個體生命的存在,同時意識到他人生命以及自然萬物生命的存在和平衡各種生命間的關系。學者許世平提出,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三個層次。生命意識教育是第一個層次,也是基礎和前提,只有個體具有生命意識,才會理解生命的價值,從而珍惜并保護生命。我們認為生命意識教育包括:生命認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義、生命責任等,學前階段的重點在于生命認知和生命情感,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實施生命意識教育的最好載體。
首先,幼兒對生命的基礎認知是生命意識教育的前提。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對生命和死亡等生物現象缺乏基本認知,往往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死亡是暫時或可逆的,就像動畫片里的世界一樣。近年來,根據樸素生物學理論,研究者普遍認為,皮亞杰理論框架下的研究低估了幼兒的認知能力,特別是4-5歲的幼兒已經開始具備對于生命和死亡等相關概念的基本認知,能夠依據一些生物特性區分生物和非生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教育建議提道:“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由此可見,在多元化的科學活動中引導幼兒了解生命的發展過程是科學教育活動的主旨之一,有助于幼兒從中習得生命科學知識,學會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其次,幼兒對生命的接納、熱愛和敬畏是生命意識教育的關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和要求處處體現了生命情感:“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幼兒園科學教育不只是科學啟蒙,也需要滲透探索真理、善待大自然中生命的價值觀,是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生命意識教育從生命的高度來審視教育,期望能夠接近教育本真,從認識生命角度出發,引導幼兒的生命實踐,提高幼兒對生命的認知,培養幼兒的生命情感。陳鶴琴先生曾言“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增加幼兒和大自然的接觸機會,使他們與自然中豐富、活潑的生命互動,感受生命的脈動、聯系與交融,幫助幼兒了解基本的生命知識,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使幼兒和大自然形成情感連接,體會生命的美好。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經常帶領幼兒去大自然旅行,讓幼兒觀察生命,并把受傷的小生命帶回學校,鼓勵幼兒成立專門的“小鳥醫院”。幼兒悉心照顧小動物,與小動物相互陪伴、共同成長,從而對動物有了深入的認識,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感受到自己與自然萬物之間的依存關系,都潛移默化地向幼兒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精神。
第一,科學教育應該尊重生命的縱向發展歷程。
生命本身就不是一種靜態的知識,體驗才是把握它的正確方式。這種體驗既包括真理,又包含著情感、直覺、意志、信念,是認知與情感、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比如,教師可以結合時令,四五月養蠶,七八月捕蟲、做標本等,讓幼兒體驗四季的交替和生命的發展歷程,在真實的情景中直面生命,直觀感受、體驗、欣賞、領悟生命,了解動植物生命的發展歷程,培養幼兒形成尊重生命的理念,建立價值感和責任感。如此融入生命意識教育,使科學教育活動更顯張力與活力。
案例中,幼兒通過觀察兩種蝌蚪的變態發育過程,討論了解兩種蝌蚪的不同。由于蟾蜍蝌蚪的變態發育很快,已經發育成小蟾蜍了,而青蛙蝌蚪還沒有完全從蝌蚪生長成幼蛙,幼兒暫時還不能夠在真實生活中將蟾蜍和青蛙的形態進行對比。但此時的小蟾蜍生命狀態堪憂,如果不放回大自然,它們沒有好的生存環境,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幼兒一方面想觀察蟾蜍與青蛙的不同,另一方面又擔心小蟾蜍的安危。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動腦、動口、動手,師幼共同商討,是否可以利用相機、攝像機甚至自己畫畫,記錄下小蟾蜍此刻的形態,便于之后與幼蛙進行比較,然后將小蟾蜍放生。這樣既可以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又能夠讓小蟾蜍回歸自然,使其在更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教師還可以上網搜索蟾蜍、青蛙的成長視頻和圖片,再次回顧和仔細比較,梳理幼兒的零散經驗,使幼兒“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享發現”。
第二,科學教育應是有溫度的。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應該重視幼兒的共情體驗。比如,引導幼兒與被困在班級養殖角的小蟾蜍產生共情:猜一猜小蟾蜍為什么總趴在石頭上,不愿意到水里去,也不愿意動彈一下呢?小蟾蜍的爸爸媽媽在哪里,是不是也在到處找它們的寶寶呢?是否應該將小蟾蜍困在這小小的養殖角?小蟾蜍喜歡這樣嗎?你喜歡被這樣對待嗎?如此進行思考,讓幼兒感受到生命間的聯系與交流,體會自然中生命對自由的渴望,將生命情感逐步轉化為幼兒的社會情感、道德情感。

第三,科學教育對幼兒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教師充分關注到生命的意義才能開展有活力的科學教育活動。教師應具備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滲透生命意識,創造各種科學探究的機會。比如,在園內開辟專門的小花園、蔬果園、小池塘、飼養角等自然生態角落,便于幼兒參與種植和飼養活動,并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分享。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春游、秋游、假期實踐活動,每周開展戶外遠足活動,加深幼兒對生命的感知,了解基本的生命規律和生命現象,從而更加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總之,教師應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乃至各領域教育活動中滲透生命意識,重視豐富自然資源的挖掘、尊重生命的縱向發展歷程以及幼兒的情感體驗。教師正確支持與引導,讓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用生命感悟生命,用生命滋養生命,用生命提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