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米娜 張丹丹 執行 | 趙旭瑩名師工作室
研究幼兒是幼兒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需要什么,還要研究他們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等。當教師“成為”幼兒,與他們同頻共振,才能讀懂他們的每一個眼神、表情、動作及心理活動,讓高效的學習在游戲中自然生發。由北京市大興區第七幼兒園園長趙旭瑩主持的趙旭瑩名師工作室,以理論指導教師實踐,注重在實踐中捕捉教育契機,從兒童視角探游戲真諦,伴生命成長。

北京市大興區第七幼兒園 張晨暉
開展戶外游戲前,我們用梯子、木板等組合形成大型的攀爬區域,供孩子們進行爬行游戲。可即使搭建出高低起伏明顯的攀爬區域,他們還是興味索然,認為缺乏挑戰性。
洋洋沒有像往常般從木梯倒退到地,而是從第三層蹦了下來,雙腳同時落地后興奮地叫著:“老師,我有一個好主意。”說罷,他便拉來一個體操墊,放在梯子前面。當他再次爬到梯子最高處直接跳下來,我的心緊張地揪了一下,心想:“從這樣的高度往下跳,萬一摔倒怎么辦?”正在這時,小朋友們也叫著要學洋洋往下跳,我該不該上前阻止?思考再三,我決定先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并沒有“莽撞”地從最高處往下跳:有的孩子站在最高處觀望一會兒,選擇直接跳下來;有的孩子向下走一個或兩個臺階再跳到墊子上;還有的孩子像之前一樣倒退著走下來。有的孩子站在最高處不敢跳,身后的同伴會提醒:“你扶著把手,往下走一點再跳。”……就這樣,攀爬區域成為孩子們戶外游戲的熱門區域。
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他們并沒有盲目模仿,而是在觀察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能力調整挑戰的難度。由此可見,很多事情并不是幼兒“不會”,而是被成人“不敢”“不讓”的“安全意識”所禁錮。此后,我們打破教師組合材料的方式,讓幼兒自主搭建、自由探索。于是,戶外活動中出現了蹺蹺板、木板滑梯、體操墊滑梯、過獨木橋等多樣的游戲,孩子們的積極性隨之高漲,合作建構、合作游戲的能力也逐漸增強。我想,只有真正地相信兒童,讓他們探索與嘗試,教師才會看見更多的精彩。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附屬幼兒園 楊佳
今天,小美和圓圓終于在美工區完成了花兩天時間制作的風箏。她們興奮地跑到戶外放風箏,可風箏并沒有如愿飛上天。“老師,風箏飛不起來。”小美噘著嘴說道。“我和爸爸放過風箏,需要一個人舉著,一個人放。”說著,瑞瑞跑過來將風箏舉過頭頂要求再次嘗試,可風箏還是一頭栽了下來。“為什么我的風箏飛不起來呢?”小美滿臉疑惑地問道。大家紛紛猜測:“是風箏太重了吧?”“是線太短了?”“可能是風箏沒有尾巴?”面對種種疑惑,我開始思考如何支持他們繼續這場探索,便問道:“我們該怎么尋找答案呢?”“我可以回家問媽媽。”星星說。“除了可以請家人幫忙,還有什么方法呢?”我繼續問孩子們。“我有一本關于風箏的書,書中也許能找到答案。”牛牛說道。“我家里有能飛起來的風箏,可以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玩。”圖圖說。“對呀,我們可以看看圖圖的風箏是什么樣子的,也許能幫我們找到風箏飛不起來的原因。”我回應道。就這樣,孩子們找到了查看電腦、翻閱圖書、找風箏做對比等多種探尋答案的好方法。
幼兒在探索學習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問題,他們能否想到通過不同的方法或途徑解決,要求幼兒教師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更要授人以漁。教師既要注重為幼兒提供學習與探索的空間,又要支持他們發現更多解決問題和學習新事物的方法與途徑,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與能力,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基。

北京市大興區第二幼兒園 劉健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利添選擇在益智區游戲。過了一會兒,他跑向建筑區,翻出一個軌道盒子,拿著盒子回到益智區繼續游戲。我問他:“怎么把建筑區的軌道盒子拿到益智區里了呀?”他瞪大眼睛,右手食指立在嘴巴前發出“噓”的聲音后,湊近告訴我:“我一會兒想給大家一個驚喜。”我也配合他神秘起來,悄悄地蹲下身子,放低聲音問道:“你想給大家什么驚喜呀?”他瞇著眼睛笑了笑,只說出“秘密”二字。
他的神秘舉動引發了我強烈的好奇,我追隨他的腳步來到益智區,發現他趁人少時占用了一張桌子,并在桌面不停地擺弄軌道,還把小汽車放到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圓形軌道上,讓小汽車帶動圓形軌道轉動。他觀察大小圈轉動的速度,發現大圈轉動比較慢、小圈轉動比較快后,選中了小圈。接著,他又去衛生間取來一些衛生紙,將其放在軌道圈上。此時,離我跟著他來益智區已經過去了12分鐘,其間他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一直在專心研究著自己手里的東西。直到做好前期準備,他才笑著趴到我耳邊說:“你看我的掃地機器人怎么樣?”一頭霧水的我瞬間驚覺:“原來這是掃地機器人呀!”我異常興奮,驚訝于孩子的“小發明”,認真觀察著眼前的掃地機器人。“它怎么能把地掃干凈呢?”“小汽車碰到墻壁是可以掉頭的,此時紙就可以把地拖干凈了。”說著,他開始給我演示。經過商議,我們將干紙巾換成更容易擦拭的濕紙巾,還用紙板設置路線。當他向大家展示這項“新發明”,孩子們紛紛為之喝彩。
成人嘗試用各種數據分析孩子,想以此觀察并走近他們。其實,這種用成人視角看待孩子的行為,并不能幫我們完全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若想了解孩子,最簡單的方法是將自己也“變成”孩子,享受他們的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與他們共享成長中的趣事。


北京市大興區第二幼兒園 甘雨璠
戶外游戲時,班里的幾個孩子在一棵樹上發現了蘑菇,大家甚是驚喜。孩子們嘗試摸蘑菇,碰一下就立即把手收回來。玩了幾次之后,多多想把蘑菇采下來,糖糖攔住他并說道:“采下來它就壞了。”多多回應說:“這是長在樹上的神奇蘑菇,我想留下它。”點點說:“做成標本吧。”小小問:“怎么做成標本?”點點回答道:“放在書里。”石榴說:“那不就壓扁了?”我提議說:“要不我們先采別的蘑菇做標本試一試?”孩子們歡呼表示同意。可是,最終都失敗了。
查閱資料后,我們發現樹脂標本和浸制標本可以保存蘑菇。于是,我買來做樹脂標本的材料,但看到說明書要求A膠和B膠要按3∶1的比例混合時,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什么是比例。思考片刻后,我拿著四個小瓶蓋和一個小杯子對孩子們說:“大家往其中3個瓶蓋里裝滿A膠,再往剩余的1個瓶蓋裝滿B膠,然后將4個瓶蓋的膠都倒在小杯子里,用小棒不斷攪拌,給它們一次比賽的機會,看一看最終誰會贏好嗎?”孩子們興奮地攪拌著,不一會兒B膠就融到A膠里面了。我們把蘑菇放入模具內,倒入混合后的膠,做成了蘑菇樹脂標本。
可是,孩子們的好奇心不止于此,接著問我:“不是還有另一種方法嗎?”我說:“制作浸制標本需要的福爾馬林和酒精有一定的毒性,太危險了。”看到孩子們失望的表情,我買來玻璃標本瓶,做了兩個蘑菇標本,一個是裝滿酒精和福爾馬林的標本瓶,另一個是裝滿水的標本瓶。起初,孩子們并沒有發現區別,待時間久了,他們發現泡在福爾馬林和酒精瓶里的蘑菇完好無損,泡在水里的蘑菇已經發黃變形了。
教師永遠保持好奇心,盡自己所能與孩子一同探索,才能和他們產生共鳴,探尋游戲的樂趣。

北京市大興區第十二幼兒園 韓艷清
在開展區域游戲時,小西在拼插區邊思考邊拼,過了一會兒,他拿著作品來找我:“我做好啦!”看著小西充滿期待的目光,我發現了介入游戲的契機,便問道:“你做的是什么?”“沙鈴啊。”小西邊說邊搖,手里的作品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表示由衷的贊嘆后,我接著提出問題:“它是怎么發出聲音的呢?”出乎意料的是,小西突然不再理我,而是轉身向建筑區的小朋友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建筑區的小朋友看了看他的作品,就繼續自己的搭建,小西開始進入“無所事事”的狀態。我知道這也是教師介入的契機,繼續圍繞沙鈴提問:“我能再看看你的沙鈴嗎?”他一聽便高興地遞了過來。我搖了搖沙鈴,說道:“沙鈴只有一個,我另一只手該拿什么呢?”小西一歪頭,激動地回答:“哎呀,我再做一個!”說罷又趕忙開工了。不一會兒,小西的第二個沙鈴做好了。我邊搖邊問他:“第二個怎么做得這么快呢?”他思考了一會兒,說道:“因為我找零件的速度比第一次快了很多。”“嗯,我覺得你分析得很對。”看到我雙手拿著他做的沙鈴玩,小西開心地笑了。
教育契機轉瞬即逝。在游戲中,教師的介入時機非常重要,既不能打擾幼兒的游戲,又要及時促進幼兒發展。同時,教師對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判斷也要盡可能準確,難度過高會讓幼兒失去興趣,難度太低又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對幼兒細致地觀察、分析與判斷。看似簡單的行為,蘊含著教師的經驗與智慧、對教育的理解和對兒童的尊重。

北京市大興區亦莊第四幼兒園 高陽
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才能看見幼兒的需求。大班下半年,隨著孩子們陸續進入換牙期,我們的“愛牙行動”主題活動也就開始了。每日晚餐后,孩子們需在盥洗室將口中的食物殘渣漱出,并把水杯放回原位。大部分孩子并不能自覺做好這件事情,甚至需要保育老師反復提醒。有的孩子雖然記得漱口,但也是趁保育老師不注意時草草了事。孩子們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帶著疑惑分別與班內認真漱口、隨意漱口和等保育老師提醒才漱口的孩子們了解情況,發現大多數孩子認為漱口是在浪費時間,只想快些結束去游戲。為了讓孩子們意識到漱口的重要性,我們在周五放學前進行了集體漱口實驗:即將漱口水收集到大托盤,等待周一來園查看實驗結果。待周一孩子們入園時,發酵的漱口水那刺鼻的味道讓孩子們感到驚訝。自此,再也無須保育老師提醒,孩子們都會主動漱口。
走進幼兒內心,便能與他們一同成長。依依喜歡笑,是一個開朗健談的孩子,最近卻總是欲言又止,想笑的時候左顧右盼,用小手捂著嘴巴。我悄悄地問她:“依依不開心嗎?”她猶豫片刻,趴在我耳邊說:“高老師,我的牙掉了,我怕大家笑話我。”“恭喜依依,換牙可是成長的標志,老師幫你把現在特別的笑容記錄下來好不好?別擔心,新牙很快就長出來了。”話音剛落,她就咯咯地笑了起來。拍完照片,我鼓勵依依將自己的換牙經驗分享給大家,也特別關照其他處于換牙期的孩子,并與大家一同布置“最美笑容墻”,記錄他們的成長時刻,幫助幼兒順利、開心地度過換牙期。
當我們“成為”孩子,站在他們的角度傾聽并了解需求,做他們成長路上的“同伴”,將更加接近幼兒教育的真諦。


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 蔡連兵
幼兒如同花朵,都有自己的花期和獨特的色彩。我們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等到“花開”。
剛入園的銘銘有分離焦慮情緒,不喜歡參加班中的集體活動,常常獨自一人在角落里玩。我發現其實銘銘有很強的好奇心,對班級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常在集體活動時“巡視”班級各個角落,挖掘新事物,擺弄主題墻上的作品。與銘銘的媽媽溝通后,我了解到銘銘不愿與人交流可能和他一直與奶奶生活在老家有關,便在日常活動中留意他的情緒變化,鼓勵他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漸漸地,銘銘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分離焦慮癥狀也在逐漸好轉。
當班中開展“做個不挑食的乖寶寶”活動時,銘銘突然唱起歌來:“爸爸媽媽說我是小老虎,吃得飽來嗷嗷叫……”我激動地鼓勵他繼續唱,洪亮的歌聲也引得全班小朋友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并在他唱完后紛紛豎起大拇指。從那以后,我留意給銘銘提供唱歌表演的機會,銘銘每次都會興致勃勃地參加,越來越能融入集體,并逐漸建立起應有的規則意識。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幼兒教師,要善于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富有個性地發展。

北京市大興區北臧村鎮中心幼兒園 韓丹華
一場春雨后,幼兒園里的小菜園散發出泥土的清香,引來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們圍觀。或許是他們因小菜園里零星的綠芽而駐足觀察,抑或是想扒一扒小菜園里雨后的泥土……不知不覺中,生發出一場游戲。
“韓老師,您在干什么?”我蹲在地上正陶醉于泥土的清香,被身邊的樂樂發現了。我告訴她,自己特別喜歡雨后泥土散發的味道,并建議孩子們聞一聞。“我覺得有點像抹茶味的冰激凌。”“我這邊的土有黃瓜的味道。”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熱鬧的場面引起了食堂薛爺爺的注意。“孩子們,泥土的清香比得過爺爺給你們做的飯香嗎?”孩子們聽了,興奮地表示要用泥土做“飯”和爺爺“比一比”。
于是,孩子們到沙池區找來小鏟子、小水桶等工具,我把他們玩“娃娃家”時的廚房套裝拿了出來。孩子們的興趣愈發濃烈,有的孩子用泥巴制作“午飯”,有的孩子負責運送“和面”的水,有的孩子則忙著“切菜”……二十分鐘后,孩子們對“廚房做飯”游戲的興趣逐漸減弱,我便以給“廚房”送調料為由,參與到游戲中。大家討論調料的味道和用法,活動再次迎來“小高潮”。
一次生成性的角色游戲讓我明白教師在幼兒活動中的作用。作為教師,要善于觀察孩子,給孩子創造進入游戲、還原生活的機會,并默默給予支持,使孩子感受到游戲帶給自己和小伙伴的快樂。

北京市大興區舊宮鎮第一中心幼兒園 侯騰
小樂喜歡打扮,每日來園都會讓媽媽給她戴各式各樣的發卡。有一天,她戴著艾莎公主發卡來園,引起其他小朋友的關注。小樂格外重視媽媽送給她的這份生日禮物,不允許他人觸碰。午休過后,她發現發卡不見了。找遍四周都不見發卡,她急得哭了起來。我一邊安慰并答應小樂找出發卡,一邊繼續為孩子們做午檢,想在此過程中找到發卡。
要為希希午檢時,她一直用手緊緊捂著口袋。“希希你身體不舒服嗎?”“不是的,老師。”“那是怎么啦?難道希希找到發卡啦?”我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希希。“嗯……老師,我在椅子下方找到了發卡。”希希一邊回答,一邊從口袋掏出發卡遞給我。我雖然找過桌椅下方,并沒有見到發卡,但我沒有拆穿希希,而是將她請到一旁的小椅子上,蹲下來對她說:“謝謝希希,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發卡?”“嗯嗯。”“那老師更要表揚你,雖然你很喜歡這個發卡,但是你知道這個發卡是小樂的,小樂找不到它會很難過。”“老師,我現在把發卡還給小樂。”“希希你真棒,這回小樂一定很開心。”就這樣,“消失”的發卡找到了。
由于希希年齡小,物權觀不明確,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據為己有”,不知道這是不正確的行為。我出于對她自尊心的保護,通過適當的引導、“不拆穿”和單獨溝通的方式,幫助希希建立物權觀,引導她“換位思考”,以建立“物歸原主”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