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紀曉
反轉新聞在近幾年來頻繁上演,成為影響網絡輿論生態健康和媒體公信力建設的一大阻礙。2016年底,“后真相(post-truth)”一詞的火爆便印證了當下“人們對事件本身所持的態度或者情感超越事實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特征。因此,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面臨缺失、媒體把關人作用弱化、信息在碎片化中傳播、受眾“情緒比事實先行”的信息處理方式等,都使得真相在到來之前變得愈發撲朔迷離,網絡輿論也越加難以控制,反轉劇情一再上演,歷經一波三折之后事實最終姍姍來遲。本文以后真相為切入口,以具有典型性的反轉事件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為例,通過分析其反轉過程與傳播機制,力求對癥下藥,找到規避反轉新聞的現實路徑。
“后真相”最初是個政治概念,自2016年入選《牛津詞典》以來引起廣泛討論。很多學者認為,“后真相”的出現是對真相的一種預警,真相也許僅作為一種話語存在著,它在當下被賦予多種范式,也形成了研究領域的“信息—情感—關系—行為”多維度研究模式。雖然目前關于“后真相是產生于社交媒體時代”的這一說法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傳播學科領域內的“后真相”的到來與社交媒體的發達密不可分。一方面,在碎片化和海量化信息面前,議題更換頻繁,大眾在應接不暇之際往往不屑于或難于付出時間、精力及金錢成本對接觸到的事物去求證真偽,這也使得一些自媒體找到了吸引眼球、賺取流量、趁機博得關注的機會,一些虛假新聞和謠言開始滋生蔓延;另一方面,后真相時代的網民更習慣用自己的偏見和主觀情緒去對待傳播中的“社會事實”,沉浸于自己創建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中,尤其是那些具有煽動性的刺激信息極易帶動網民在網絡空間逞一時之快,加速相對意見的表達,進而陷入輿論之爭。
由此可見,后真相時代更容易產生反轉新聞。社交媒體的興盛不僅給反轉新聞提供了主要的滋生土壤,也給新聞的數次反轉和輿論的生成提供了可用空間和多元渠道,經過不斷發酵,最終倒逼真相到來。如曾引發社會熱切討論的羅爾事件(2016年11月)、榆林產婦墜亡案(2017年8月)、網紅Saya毆打孕婦(2018年9月)、疫情中的“雙黃連事件”(2020年1月)等,公眾跟隨媒體議題的不斷變換而頻繁切換注意力,在將碎片化信息不斷拼湊完整以及伴隨多次反轉的過程之后真相才得以呈現。作為后真相時代的一種信息癥候,反轉新聞的產生在使新聞的真實性受到威脅之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耗著媒體的公信力。如有學者在對反轉新聞成因分析時提出,反轉新聞所折射出的具有一定的公民對媒體和社會的信任危機感。
2018年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因為事情重大且發生突然,經過網絡包括官媒、自媒體、網絡大V、網民的發酵,最終引發廣泛的社會反響。僅事發后前3天時間,微博的熱度值達就到了74.05,峰值熱度是97.41。值得注意的是,從重慶公交墜江事件開始到消亡的6天時間里,網絡輿論經歷了多次反轉,真相在一次次反轉中才逐漸得以呈現。從對這一案例的傳播路徑分析來看,其反轉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生成階段:裂變傳播。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時08分事件發生,大約一小時后《北京青年報》率先發布此消息,隨后中國之聲、頭條新聞等媒體陸續報道或轉載,引起了民眾及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由于微博的傳播結構是“個人中心+內容關聯”,因此經過裂變傳播,輿論不斷發酵,熱度逐漸攀升,一時間全網報道量多達五百條。此時的報道特點是簡短集中,多為轉載且重點突出,即公交車與一輛小轎車相撞墜江,事件開始被構建生成。不難發現,在網絡環境中社交媒體在突發事件中具有報道及時、傳播迅速、范圍廣泛、手段多樣的優勢。
表1: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的傳播路徑
發展階段:輿論反轉。在事件傳播階段,“女司機”的出現瞬間把大眾的注意力由本次事故的悲慘和傷亡情況轉移到了對事故原因的關注及嫌疑對象的發泄上。從事發當日12時起,多家媒體例如《新京報》、環球網、海外網、澎湃新聞、網易新聞、《中國日報》等相繼援引萬州區應急辦發布的消息“公交車墜江系轎車女司機逆行導致”,此消息一出被大量網絡大V、普通網民轉發,引來眾人對轎車女司機的強烈譴責和謾罵,其丈夫甚至被人肉搜索,“女司機”“逆行”“高跟鞋”“被控制”等詞匯也頻頻占據微博討論榜首。直至當天下午17時左右,警方通報還原了事件真相,大眾隨即開始對女司機道歉,事件出現了第一次反轉。可以看出,“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空間同時也為大眾“觀點和情緒比事實先行”埋下了滋長的沃土,如果媒體把關不嚴或者沒有權威發聲,經過“沉默的螺旋”后那些非理性的表達將更加肆虐,進而占據輿論場頂端,對社會造成不良后果。
再次反轉:爆發高潮。凱文·凱利曾說,“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在后真相時代,在社交媒體的助攻下,公眾情緒和視線一直跟隨不斷變換的場景而變換,媒介技術也在促進真相不斷浮現。女司機被解除控制后,10月29日《成都商報》發出的“墜江公交司機凌晨5點K歌”的報道讓公交司機成了新的眾矢之的。在大眾開始對公交司機進行揣測、盲目定罪之時,公交墜江前正面撞車視頻的曝光,最終揭露出案件發生的真相——公交車里的女乘客為罪魁禍首,輿論被再次點燃,事件隨即再次反轉。這體現了新媒體時代的變化,從傳播手段方面看,依托文字、圖片、視頻等媒介,文本表現形式逐漸變得復雜多樣,傳播渠道變得豐富多元。從傳播主體上來看,非專業者參與新聞生產熱情顯著提高,促使輿論傳播的生態不斷發生顛覆性變化。
輿論消解,事實呈現。輿論場一次次掀起此起彼伏的“波浪線”,事實伴隨著輿論被不斷建構、消解和重構,呈現出強烈的戲劇性。11月2號,萬州市官方通報了公交墜江的真正原因,而此時的輿論也逐步恢復平穩,媒體與大眾的“審判”對象轉向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人:女乘客與司機。至此,關于此事件,事實呈現,原因明晰。而在這場事故之后,也引發了人們對于類似事件的群體心理、責任追究與賠償、公民與媒體的職業操守、社會公共安全、網絡暴力等相關法律問題和道德層面的思考。另外,從整個事件的反轉路徑也可以看出,“反轉新聞”與常見的“失實新聞”“假新聞”等存在著本質區別,無論是從內涵界定、危害比較還是治理方式上都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分類應對,多措并舉。“后真相”也并不是指真相不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情境中的一種建構。
在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社交媒體的繁榮,顯示了公眾參與新聞生產的熱情;另一方面它也是信息碎片化與公眾情緒化的產物,催發了網民的非理性表達,是媒體新聞專業主義缺失的反映。反轉新聞雖然在一步步趨近真相,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公眾認知錯誤、媒體公信力喪失、謠言泛濫、網絡暴力等問題。縱然影視劇里的反轉劇情引人入勝,但媒介生態環境下的新聞反轉卻不能成為常態。近幾年,重慶公交墜江等事件一再給人們敲響警鐘,而避免反轉新聞的發生亟需各方主體共同發力。
立法機關完善立法。信息來源多元化是多數反轉新聞的特點之一,這其中既包括傳統媒體的采訪,社交媒體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爆料,也有當事人及其親屬向媒體的主動爆料以及官方機構面向公眾的公開信息,而不少反轉新聞便由此誕生。另外,媒體追求時效性、受利益的驅動以及新聞核實機制的缺失,都會促使新聞發生反轉。因此,要保證新聞在生成階段的真實,就需要立法機關制定嚴格的新聞發布和核查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源頭上規整新聞的發布傳播秩序。
自媒體平臺加強監管。“兩微一抖”及各類社交媒體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傳播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信息發布主體變得復雜多元,網民在社交平臺發帖、轉發、討論熱點問題,也可以形成公眾議題。但是,由于技術和資本的各種限制、把關人和網民媒介素養的缺失,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往往雜而不實,“標題黨”、虛假信息和謠言泛濫。尤其是當下,自媒體行業發布的文章質量良莠不齊,低俗信息充斥其中,給原本處于信息爆炸狀態下的民眾增添了更多煩擾,也給社會帶來眾多明顯或潛在的危害。因此,對自媒體平臺加強監控和管理是防止新聞失實和反轉的重要舉措。
傳統主流媒體及時發聲。近年來反轉新聞的不斷增多,使得公眾對社會新聞逐漸產生了一種“坐等反轉”的戲謔心理,因此在各大社交平臺引來不少“吃瓜群眾”的圍觀,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真相傳播,也使新聞媒體的權威性逐漸喪失。傳統主流媒體在新聞采訪報道以及聯系受眾方面有著重要優勢,面對不斷發生的新聞反轉現象,及時發聲做新媒體時代的強力“意見領袖”,積極引導輿論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在網絡信息真偽難辨、社會輿論混雜之際,傳統主流媒體更應該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盲目跟風,更不能為了與網絡新媒體“搶新聞”丟掉基本的職業素養。只有堅持高質量的報道,在輿論嘩然中樹立權威,及時發聲,捍衛真相,才能避免在輿論沖突時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傳統主流媒體要堅守職業道德,捍衛公道,守住主流輿論陣地。
網民提高媒介素養。在后真相時代,公眾情緒的發泄成為促成社會輿論的重要因素。回顧以往諸多案例,如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羅爾詐捐事件、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等,網民在這些事件的輿論傳播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估計的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聞發生反轉。網絡逐漸普及化以及社交媒體日益興盛,新聞生產主體逐漸趨于平民化,然而網民個人與群體的歸屬關系、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性格特點、認知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眾多差異,于是當媒體利用標簽強化公眾的刻版印象時,或者利用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手段營造某種氣氛時,有些網民很容易被其轟炸式的信息搞得暈頭轉向,陷入迷惑,難辨真假,甚至喪失理性。因而,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培養公民的理性思維在由情緒化主導的后真相時代刻不容緩。
媒介技術愈加發達,對促進社會進步越有益處,當然產生的負面問題也會越發凸顯。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真實性仍然是新聞的生命。反轉新聞現象的出現說明了社交媒體時代技術賦權下新聞生產主體的多樣化和平民化趨勢,也是公民擁有知情權和表達權的象征。但在后真相的語境下,當公眾的情緒先于真相得以傳播,它的產生會加重公眾對真相的質疑,使新聞的真實性難以保障。對于反轉新聞,我們在積極探究其傳播機制、把握其規律特征、多方協力避免反轉新聞發生的同時,也要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趨勢,不斷探求貼合時代特征的規避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