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怡辰
通過電視節目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能夠更好地對人民的精神層面進行加強和建設,讓新時代的青年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新的方式。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強思想精神建設,可以使用新媒體的方式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并且在這一過程當中也利于形成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從而能夠更好地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更新和建設,推動人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時代在發展變化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新的媒介方式,能夠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拉近大眾與傳統古籍之間的距離,能夠更好地讓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生活,讓大眾能夠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典籍里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在2021年2月首播。該節目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立足于我國優秀的古籍,從新的角度來對古籍的內容進行解讀,能夠讓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籍的內容,以及古籍在當時的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古籍之所以能夠在現代仍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也證明了古籍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時代發展的過程當中依然能夠歷久彌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典籍里的中國》節目中的《楚辭》部分就很好地對我國古代的詩歌進行講解,讓人們認識到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學方面所產生的變化。對于如今的人們而言,在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能夠沉心靜氣地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人已經逐漸減少了,通過對這部作品的分析能夠更好地讓觀眾意識到優秀的文學作品即使經過時間的打磨也依舊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對觀眾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我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和發展的今天,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已經成為了現實存在。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觀眾的影響和震撼油然而生,使得觀眾真正感受到只有攻堅克難、銳意進取,才能夠將故事變成事實。
傳統的古籍分析和講解的電視節目,例如《百家講壇》邀請了著名的專業人士來對優秀的文學著作進行解讀,但是關于著作作者本人的故事存在著一定的欠缺,這樣的方式比較單一枯燥,很難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和關注度,對于并不了解該文學作品的人則會存在著一定的門檻。《典籍里的中國》能夠很好地解決了觀眾在觀看傳統文化節時因存在門檻和知識儲備不足所造成的問題,讓人們能夠輕松認識到古籍所產生的影響,將文化作品中的內容轉化成為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觀眾身臨其境能夠帶著對典籍的大致印象更容易地進行閱讀和理解。但每個人在閱讀當中所產生的想法和思想觀點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這和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人生閱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在對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出現片面性認知,專家的解讀固然是有理有據的,但是每個人的感受和想法卻沒有辦法用同一種表達方式進行概括和凝煉。因此,節目里只有專家對典籍進行解讀的節目形式并不能使觀眾對內容產生內在的理解,而表演與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即演員按照典籍內容編寫的劇本加以演繹,再結合主持人的解說,這樣能夠讓觀眾對古籍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從而轉化為自身所存在的部分,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的認知和理解。也正是這樣的方式,吸引了人們對于我國古籍的關注,培養人們閱讀古籍的興趣,讓人們能夠自覺地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電視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方式,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電視媒體發展中所存在的瓶頸問題,但是同質化情況也較為嚴重。因此必須推陳出新,從新的角度出發將傳統文化這一個大IP中的內容能夠更好地發揚,找到新的閃光點,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電視節目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傳承,這樣才能有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
舞臺設計特點。《典籍里的中國》在舞臺設計方面主要是通過古今對比的方式來進行展現,不同的舞臺分區所承擔的功能也有著一定的區別,在設計時就有意識地讓舞臺和觀眾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這樣的方式也能夠讓人們更好地對內容進行觀看和思考,視覺方面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和滿足。例如,在《天工開物》這一期中,一號舞臺雖然所呈現的內容都是關于麥田的,但是左右兩側卻有著古今之別,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讓觀眾認識到我國的發展,以及不同時代的人們都有著同樣的夢想,形成了古今之間的呼應,觀眾受到的震撼和沖擊更大。二號舞臺主要是宋應星和主持人撒貝寧之間的相遇,這樣的設計能夠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人們仿佛能夠將自己代入為撒貝寧的角色,親自在與宋應星對話。三號舞臺在這一過程中分為不同的四個空間,所對應的景色也有著一定的差別,能夠更好地為表演者提供相關的區域和方式,并且更好地滿足了“穿越”的需求,能夠更好地放大戲劇效果,引人入勝,從而使得節目的藝術性得到了極大提升。
舞臺在設計的時候不但要考慮現場觀眾的觀看體驗,還要兼顧到電視機前觀眾的觀看體驗。對于演員而言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也應當能夠更加深入,讓觀眾的觀感能夠得到滿足的同時節目的藝術性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不同的服裝和時空變化都能夠讓觀眾意識到古今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剪輯和鏡頭的變化在播出的過程中對于舞臺內容的呈現能夠起到一定的優化作用。
情節設計特點。在情節設計方面主要通過古今之間的對比來進行表現,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突出古今之間的區別以及我國如今的發展,每一期的古籍故事在演繹之前會通過一些有趣的內容來對此進行引入。例如在《天工開物》這一期正式開始之前,由宋應星給兒童講述自身所著作品當中的內容,并且讓現代讀書人來給宋應星講解現代的事物,讓宋應星能夠了解什么叫掃描,什么是電子書。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突出和放大古今之間的區別,對于古時的人們而言這類事物顯然都是不敢想象的存在,在古人的思維和認知當中認為是較為新奇和不可能的事物已經成為現實。這樣的安排并不是為了突出古人的無知,反而像是一種回應,告訴當時的古人,我們已經實現了他們一直在孜孜追求的夢想,現在的中國很強大,交出了一份讓古人滿意的答卷。回顧我國的發展歷史,有輝煌,有屈辱,有進步,有落后,但是中國人骨子里的不服輸精神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在一代代中國人的不斷努力下才能夠有如今的中國。這樣的表演方式能夠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
敘述方式特點。《典籍里的中國》節目通常是以多線夾雜的方式來對內容進行敘述,這樣的方式能更好地對相關線索和內容進行整合,從而使得故事變得更加立體。觀眾在觀看的過程當中能更好地將相關內容進行表達,觀感也會更加真實和全面,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人物和角度來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講述,這樣才能增加觀眾的代入感,讓觀眾更有一種沉浸式的觀看體驗。《典籍里的中國》節目從故事的主人公角度出發對內容進行相應的講述,這樣的方式能更加全面地對內容進行描繪,仿佛是由作者來親自講自身的故事,讓人們更加信服,將觀眾第三人稱的視角成功地轉化成為第一人稱的視角,觀眾的代入感也因此得到增強。在對內容進行闡述的過程中,撒貝寧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補充,從見證人的角度更好地對故事的內容進行客觀的理解,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更好地對內容進行發問,問出了觀眾心中所想的問題,對于故事背后所蘊含的部分也能及時地進行補充,幫助觀眾進行答疑解惑。這樣的方式可以較好引導觀眾進行啟發式的思考,讓觀眾在客觀的歷史事實中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情感表達特點。《典籍里的中國》節目中每一期的故事和內容并不僅僅只是單純地對古籍背后的故事進行講解,主人公在進行典籍編著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而這都是需要對此進行表現的,情感的發展變化會讓故事內容更為具體,這樣觀眾受到的沖擊和影響才會較大,也才會積極去思考當下。每個主人公在完成典籍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和不支持,遭受各種各樣的困難,對這一方面進行補充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作者的艱難困苦。觀眾在觀看的過程當中能夠及時地對現在的生活進行反思,意識到任何成就的獲得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
《孫子兵法》中孫武和伍子胥的訣別場面讓觀眾感到兄弟之間的真摯感情。《史記》中司馬談臨終將自己的著書理想托付給司馬遷,而司馬遷在面對腐刑的時候仍舊堅守志向,最終完成這部偉大的作品并流傳于世。《傳習錄》中王陽明失去徐英之后的難過和悲痛之情,讓觀眾為這一份師徒之情而感到動容。每一個偉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令人感動不已的情感蘊含,作品的偉大并不僅僅是因為作者付出的努力,而是情感的凝結是對困難和艱險的抗爭,最終才能夠匯聚成為偉大的文學作品,激勵著后世之人。
呈現模式特點。節目在呈現的過程當中也通過不同的方式讓扮演者的身份能夠得到轉化,演員在演繹結束以后會轉化成為一名普通的觀眾來分享自身的感受,也有著較強的儀式感。不僅是扮演者角色身份的轉化,更像是一場古今對話的延續,古人的影子投射到了演員的身上,這樣的演繹就如同一場跨越時空跨越心靈的溝通交流。實力演員在表演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好地對人物的內心想法進行表達,從而能夠更好地對內容進行演繹。飾演伏生的倪大紅在表演過程中,不論是日常的行為舉止還是模式都仿佛讓伏生活了起來,充分尊重歷史尊重人物才能夠讓觀眾信服,讓觀眾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沉淀,讓觀眾對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認識能夠得到加深。在表演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典籍年代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對比,從而使得自身的認知得到加深和革新,拓展自身的知識面和眼界。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即使是當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正是《典籍里的中國》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正確打開方式。節目內容中傳達了偉大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把中國傳統文化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地傳播給觀眾。
精細化傳播。節目內容是以不同朝代的歷史典籍來進行分類的,讓觀眾從節目中了解不同朝代、不同領域、不同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及當時文化發展的程度。在文化創新和文化強國的背景下,需要對大眾進行文化自信方面的宣傳,讓大眾能夠主動進行思想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在我國受到外來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入侵相對較為嚴重的背景下,需要通過電視節目更好地對人們的思想進行相應的教育,只有樹立大眾的文化自信才能夠推動中國穩定、健康、長久地發展。
專業化傳播。《典籍里的中國》充分協調和發揮了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的作用,歷史學家、文學家、導演、演員、主持人等,把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古籍內容完美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檔全方位知識體現、多領域合作、專業化的傳統文化傳承節目。正是這樣的專業化投入,才更好地凸顯出我國對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視程度,才能使得青少年更好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和典籍,更好地構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的傳播體系,提升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多元化傳播。《典籍里的中國》中的多元化體現在主持人撒貝寧的角色轉換,他通過多種身份在節目中穿插出現,既能夠給觀眾一種穿越時空的新奇感,又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節目的親切感。撒貝寧是節目內容順序和節奏的掌控者,也是節目情節走勢的推動者。他不僅起到了將節目多種元素串聯在一起的作用,更是節目價值的升華者。在節目中,他用自身文化底蘊及幽默的演繹方式恰到好處地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一邊為觀眾講述典籍的歷史背景故事,一邊扮演著古人的學生聽取教誨,這樣的角色轉換方式體現了節目多元化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