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燕 俞靜芝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宜興 214200)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師生的思想狀況、精神風貌直接影響學校的改革發展成效。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靈魂,工會工作是服務學校發展、服務教師發展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國內外政治環境的深刻變化,多元文化價值的滲透影響,使高校師生的思想變得更為活躍,精神文化需求呈現新的特點。結合新形勢新變化,探索構建點面結合、立體多樣的工會工作模式,打造具有時代特點、適應師生需求的校園文化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力量基礎和行動保障。
工運事業是中國共產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工會是教職員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具有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屬性特點。它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圍繞中心大局,圍繞工會會員需求,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履行參與、維護、建設、教育四項基本職能。工會組織具有自身政治優勢和貼近基層的平臺優勢,它主要借助多樣化的宣傳教育實踐,引導教職工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提升自我,在知行合一中勇于創新進取,推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
校園文化是高校辦學活力與效果、師生綜合素質、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是建設一流大學必需的軟環境,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從內涵來講,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三個要素;從參與對象來講,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三個主體;從呈現方式來講,包括隱性文化和顯性文化兩個方面。校園文化建設是抽象和具象的結合體,學校和師生共同塑造了各具特點的校園文化,而校園文化對于師生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以及學校的人文精神、辦學活力又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工會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都是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為基礎,依托學校組織、師生參與的雙向互動實施各項內容。兩者的總體目標一致,內容方式契合,彼此相互影響。職工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工會依托校內外平臺,通過活動聯辦、服務聯手、陣地聯建、力量聯合等工作手段,引導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打造職工文化品牌,形成校園文化亮點。同時,通過活動的舉辦,讓教職工充分感受校園文化的畫景、聲音和氣息,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使其從原有的參與者身份漸漸向組織者身份、影響者身份延伸,以點連線、以線連面、線面同頻,使校園文化生機活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工會是高校獨立設置的職能部門,具有自成一體的組織架構,它的職能屬性和工作方式能不斷滿足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教育需求,使大學精神、價值觀念、職業道德等深入人心。在開展文明校園、和諧校園、平安校園等創建工作中,工會組織各基層單位,結合學校特點和部門特點,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廣泛深入開展宣傳宣講活動、主題慶祝活動、崗位競賽活動等,傳播黨的先進理論成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學習先進典型先進事跡,促進了教職工思想道德建設,增強了校園文化感染力度,同時引導教職工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為具體行動實踐,以教風帶動學風,以教風帶動校風,推動校園文化向更廣的空間、更深的層次衍射傳播。
工會通過教代會、工代會等民主管理平臺,了解反饋教職工心聲訴求,維護教職工合法民主權益,有效建立了基層一線和學校層面的良性互動。通過對教職工的普惠服務、重點幫扶等人文關懷,有效拉近了學校與教職工的距離,增強了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通過職工小家、文體協會、教工俱樂部等陣地,開展有特色、接地氣、入人心的文化體育活動,促進了不同部門之間教職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交流切磋,增進了感情,推動了合作,凝聚了人心,打造了和諧溫馨的育人環境,促進了職工文化和校園文化共向良性發展,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
團結動員億萬職工積極建功新時代,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新形勢下,工會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錨定新時代職能定位,密切黨同職工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更好地組織職工、服務職工、凝聚職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一是要挖掘精神文明建設新載體新舉措,發揮工會網站、職工小家、職工文藝舞臺等宣傳教育陣地作用,不斷提升教職工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二是要把表達和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作為工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源頭參與,關注了解教職工心聲訴求,積極協調勞動關系,組織和代表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切實維護職工隊伍穩定和社會政治穩定。三是要聯系職工搞好“自轉”,圍繞中心搞好“公轉”,以“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為目標,打造群眾看得見、找得到、信得過、靠得住的工會干部隊伍,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和行之有效的工作藝術,提高工會服務的覆蓋面、針對性和貼心度,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事業在不斷發展變化,高校要立足人才培養方向和自身辦學定位,做好校園文化和工會工作的頂層設計,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學的體系,在政策上、組織上、資金上、平臺上給各項工作開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從工會層面來講,要適應新常態,應對新挑戰,充分發揮在推進校園治理中的作用,在建機制、強功能、求實效三個方面下足功夫,著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創新突破。要加強黨建帶工建、區域化共建、群團共建的制度創新,積極構建大群團工作格局,聚焦發力,融合共建。要建立健全學校及二級教代會制度,深化校務信息公開,切實為教師教育教學、個體發展提供平等民主的校園環境。要建立完善聯系職工、服務職工的工作體系,推動職工小家“六有”化建設。從校園文化建設層面來講,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從不同角度、多個方面對建設目標、內容內涵、手段方式進行調整創新,切實體現出高校特點和所具有的教育職能。同時,還應發揮校園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作用,強化師生主人翁意識和創新發展意識,構建形成人人知曉、人人重視、人人參與、融合共進、內外協作的環境和氛圍,不斷提高校園文化質量和校園文明程度。
以無錫工藝學院為例,學校依托宜興陶都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群團組織和群眾優勢轉化為學校人才培養、事業發展的基礎動力,將“陶文化”與工會工作、校園文化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在內容內涵、路徑模式等方面的工作實踐,引導師生圍繞效率創新、圍繞大局發力,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彰顯符合時代要求、體現職教特點、富含人文底蘊的校園文化精神。一是學校以“中國夢?勞動美?幸福路 ”主題教育活動為抓手,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陶文化”納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師生群眾思想教育引領提供深厚的理論和精神滋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愛黨愛國愛校情懷,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營造尊重勞動、爭當勞模的校園文化氛圍。二是堅持維穩與維權相統一,擦亮服務職工窗口,拓寬聯系職工渠道,立足教職工所急、黨政所需、工會所能的領域,按照全覆蓋、普惠制、項目化要求,構建完善民主管理和民生服務體系,團結引導教職工做學校事業改革發展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三是把握時代主旋律,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陶文化”融入教工小家陣地建設、崗位素質能力拓展、文化體育交流切磋等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以陶文化熏陶人,以陶精神激勵人,深化師德師風建設,推動提素建功工程。通過“硬環境”和“軟環境”的不斷滋養,進一步提升了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和校園文化的感召力,逐漸形成了融人文素養、道德素質、職業精神為一體的具有無錫工藝特色的“陶文化+”模式,為學校各項工作高質高效開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