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治皓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公共管理決策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根本價值體現在公共治理與管理質量的整體提升。公共治理與管理服務的是社會公民,需充分尊重他們的意志與意愿,繼而真正體現公共管理決策的民主性與先進性。而公共管理決策的定位與實施,必須立足以人為本,要為多元化行動主體參與政策制定提供制度保證和環境支撐。而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監管質量,當多樣化行動主體介入公關管理中后,應在政策制定或決策實施上體現多元化管理的作用,實現多角色互動與合作。為此,應對大數據環境下的公共管理決策模式演進過程建立清晰的認識,并能理性和科學的預測其發展趨勢,并在實踐中逐漸探索新的公共管理決策模式實施路徑。
傳統公共治理與管理機制下,政策的制定與決策實施,由政策決策機構主導與推進。在決策的過程中僅限于內部討論,社會大眾并不了解內情和各種內在機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社會個體都可成為自媒體人,可在網絡社區發表觀點與意見。而大數據被介入公共管理決策的過程中,決策機構或團體會將具體的內容公布到網絡中,決策者由幕后轉向臺前,與社會大眾產生更多的交流與互動。而決策者可在虛擬網絡社區與大眾深度交流,組織決策和實施采集更多有效信息。決策者應從“幕后”轉入“臺前”,能與社會大眾建立更加和諧和密切的關系。真正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公共管理決策模式進行科學創新,改善以往單中心的政策框架。決策者與民眾密切交互的過程中,應逐漸構建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模式。
基于大數據的公共管理決策過程中,產生大量不同類型的結構化信息。相對以往的政策參與與決策,大數據環境下的公共管理決策產生極大的數據源體量。傳統的小規模結構化數據,逐漸演變為龐雜的大型非結構化數據。絕大多數信息數據源于互聯網平臺,并在不同的新媒體平臺獲得傳播與話題發酵,致使信息內容不再容易分類與歸類。
信息數據是公共管理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與內在依據。決策機構需從海量復雜的信息數據庫中提煉有用信息,為公共管理決策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提供扎實的理論依據。大數據環境下,決策工具日趨先進和現代化,即通過數據建模多維度分析各種信息中的內在邏輯,為公共管理決策提供更加可靠和完整的參考數據。相關決策主體可利用可靠的大數據建模,基于立體的信息模型,多維度和多層次的分析民眾需求或國計民生問題,由此更加精準的定位組織決策。利用現代化的決策工具,實現多樣化行動主體的深度互動,并在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各自發揮優勢與功能。
大數據環境下,對公共管理決策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需利用技術手段增強民主決策的互動性,政府與社會公民應在公共治理與管理方面形成更深入的溝通與探討。未來,公共管理決策模式逐漸趨向互動式民主決策,普通大眾可更加深入的參與到政策決策中,逐漸實現公共善治。而政府合理采納公民提出的具體意見與建議,有助于解決國計民生的大小事務。政府應適度擴大公民政策參與,賦予公民合法的投票權與決策權。
相較于以往的政府統治,現代公共管理決策模式的實施與改革更能體現民意,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即以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為宗旨,制定公共管理決策。大數據技術為公共管理決策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發展提供扎實的技術支持,依托虛擬互聯網平臺,社會公民可自由發表觀點,針對不同的政策與決策提出個人意見與建議。國家與地方政府在出臺新的政策與規定后,可在官方賬號發布并虛心聽取大眾意見與聲音,由此公民成為新的決策主體?;诖髷祿墓补芾頉Q策模式的改革與發展,決策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完全以政府為中心,普通社會公民可積極參與政策決策中。
若想真正體現公共管理決策的先進性與全民性,需科學構建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的合作模式,以公共行政和決策的形式進行政策參與與管理。大數據技術驅動下的公共管理決策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發展,使得社會大眾深層次參與政策決策,繼而在決策的過程中互動性會更強。在公民善意的道德基礎上,政府應盡量給予社會大眾更多發聲與表達意見的渠道和權利?,F代民主社會體制下,大眾既要參與到各種公共管理決策中,還要能與政府進行不同的合作與互動。
公民文化的普及教育,是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實現的前提條件。現代教育與管理語境下,我國應構建智慧化的公民文化普及教育平臺,實現跨越時空的知識與文化供給。文化學習是先進思想滲透的重要影響因素,若想在體制層面獲得深層次創新與突破,必須創造高度契合于市場環境的文化條件。文化是體制之母,需利用新的教育手段與工具,全面推進公民文化普及教育,令社會大眾對我國政治文化建立高度認同,能自覺和深度參與民主決策。通過跨越時空的推進公民文化普及教育,為普通大眾參與公共管理決策活動提供優質的心理背景。我國相關單位必須明確社會大眾對政治文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他們的政治行為。基于大數據的公共管理決策的創新與改革,需全程以人為本,根據大眾的文化素養與政治素養,構建多元的公民文化普及教育模式,繼而生成優質的參與型政治文化,為實現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創造有利條件。
大數據環境下,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的實現,必須形成新的工具與技術路線。地方政府需與公民在公共管理與治理方面深層互動,如依賴于虛擬的網絡社區,以評論或直播的方式互動與交流?;诳茖W與完善的反饋機制,政府和社會公民可進行深度交流與溝通。同時,可利用大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對所有意見與建議進行理性分析,以可靠結果為導向,優化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實施的保障機制。既要尊重民生民意,還要充分體現政府的權威性與主導性。必須基于大數據技術,全面采集公共治理與管理過程中的各種有效信息,更加理性和客觀的診斷與處理問題,秉承適度原則,擴大政策體系的權力基礎,根據地方民生發展問題,合理的配置政策資源。公共管理決策的定位與實施,可依托虛擬互聯網平臺采集不同的信息數據,匯總線上和線下來自民間的各種聲音。通過前期精準和可靠的民生民意調查與分析,為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的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在公共管理決策的過程中,政府與社會大眾有了更加多面和深度的互動后,需生成具有一定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工作程序,決策主體間能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在公共管理決策上形成統一的價值共識。這一目標與愿景的實現,需依托良好的制度條件,由此才能保證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的實現。大數據技術要有效介入制度建設與執行,設計利于公民政策參與的制度體系。普通人參與到公共管理決策活動時,需保證其行為的合理化、參與程序的法治化與合法化。需通過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與工作程序,按照既定的目標與流程參與到公共管理決策中,繼而將社會大眾可接受的法律規范確定下來,并以合法的程序與流程進行設計與實施,保證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法制化和規范化的實現。利用制度手段,有效維護互動式公共管理決策實現的秩序。而政策參與制度化,需依托科學和完善的制度體系。政府需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公眾聲音與建議,繼而科學制定可認同、可接受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在公共治理與管理方面,形成更能反映民生與民意的決策。
總之,公共治理與管理中,可利用技術手段支持與支撐公共行政精神的弘揚,引領社會公民以善意交互與溝通,理性的傳達與傳播各種精神與意見。地方政府要與社會大眾理性和深度溝通,繼而在大數據技術的驅動下,實現公共管理決策模式的科學演進與改革,并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