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晴 賀延斌 劉祥娣 張思媛 張爍
(濰坊學院政法學院 山東 濰坊 261061)
“紅色引擎”,顧名思義即紅色引領,以高質量的紅色引擎,把鄉村振興工作轉化為實際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實力,但其在作用發揮中仍存在短板。
目前我國的鄉土價值觀不斷變化,鄉土文化中的“差序格局”逐漸消解,村民的共同體意識趨于淡薄。在這樣的環境下,鄉村振興必須重視紅色文化的引擎功能,以文化帶動鄉村振興,但其發展利用仍有不足。
首先,紅色文化傳播度不高。文化要想真正發揮精神引領作用,就必須增強自身傳播度,貼近群眾,回歸生活。從文化傳播角度看,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目的以教育為主,其受眾更多預定在師生群體及黨政部門人員。雖然思想教育功能是重中之重,但更不能忽視其經濟開發、政治認同等作用。當過分強調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價值時,無疑會弱化其多重價值,“也無意中限制了受眾來源構成”,進而造成傳播度不高的困境。
其次,紅色文化開發度不深。紅色文化資源有著豐富的內涵,在開發過程中,其“物質、精神、行為和制度層面并非處于同一水平面”。一方面,目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偏重教育價值明顯的精神層面與便于開發的物質層面,對于行為和制度層面不夠重視,這種方式難以發揮紅色文化的多重功效。另一方面,農村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缺乏兼顧多要素的系統開發,在頂層設計、資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難以深度挖掘并精細加工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
最后,紅色文化創新性不強。激活“精神引擎”的基礎正是在于創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在紅色文化的利用過程中,一方面傳播內容以紀念館等物質文化為主,傳播內容單一,傳播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傳播媒介以傳統媒體為主,未能與新媒體進行有機結合。同時,受眾的選擇充滿個性化,一般大眾很難主動搜索此類內容并使用此類媒介,影響力不足,在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管理方面不理想。
鄉村振興是從內到外的振興,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提升,但其在發展動力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缺少優質人才。一方面,從農村內部構成看,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新型職業農民雖然呈現增長趨勢,但其占鄉村總人口的比重仍然很低。在城市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村流出人口不斷增多,農村人才、勞動力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從農村外部稟賦來看,由于缺乏平臺、發展機會和晉升通道等資源稟賦與吸引,農村人才發展普遍存在“引不進”的現象。且由于相應工資、福利待遇較低,缺乏吸引力,造成人才發展后勁不足。
其次,基礎設施瓶頸。一方面,因自然條件較差、人口居住分散、工程建設難度大等原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覆蓋面有待提高,與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和維護嚴重缺位,管護體制仍不健全。近年來,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步伐,但存在建設后續保障不足的問題,忽視長期效益;加上基礎設施隊伍構成年齡偏大,無法有效滿足管護需要,嚴重損害村民幸福感的獲得,不利于形成發展合力,掣肘紅色引擎的作用發揮。
最后,科技賦能瓶頸。一方面,從人的角度來看,大多數農民更為認可傳統的種植方法,對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加上由于農村生存條件較艱苦,對科技人才的吸引有限,導致大量農村科技人才的流失和缺乏。另一方面,農村科創基礎設施條件薄弱。很多農技推廣機構缺乏試驗場,農業科研機構也因缺少設備,難以具備完成農業科技創新的條件,嚴重阻礙科技賦能的作用展現與鄉村振興的工作進展。
前闕莊村面對鄉村振興中的“攔路虎”,直面現實問題,關注村民需要,圍繞發展戰略總體要求,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全面發展的綜合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總目標,而鄉村振興也是一個不斷因時因勢而變化調整的發展問題,需要一個具有全局視野的組織進行統籌協調,明確方向。前闕莊村充分把握鄉村發展大局,立足地域特色建設東籬田園綜合體,規劃打造“六區兩帶一中心”,對村莊進行全方位的規劃與布局,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都取得顯著的成果。唯有把握正確發展方向,方能走出一條持之有效的鄉村發展的振興之路。
在“十四五”時期,中國鄉村發展的“領頭雁”要想加強對農村的領導,已經不能單純局限于依靠權威命令的方式,而是需要真正維護農民利益,具備鄉村振興的各種能力。前闕莊村在明確發展方向的同時,堅持人民立場,厚植人民情懷,充分發揮人民的能動性。村莊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農村土地經營股份公司。村民成為股民,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分紅收益,還可以通過田園綜合體吸納就業再有一份收入,真正實現以農民利益為主體,全民參與、全民受益。
鄉村振興,需要激活內部動力。前闕莊村按照“四到位”制度組織要求,推行“四諾制”管理,將責任細化到個人,積極接受村民、村務監督委員會、街道的多重監督。同時興辦產業化園區,形成穩定產業鏈,廣泛吸收社會投資參與建設,帶領廣大村民致富創收。積極吸納專業人才,促進返鄉創業就業,破解人才困境,激發創新活力。鄉村振興只有形成干部領頭、社會參與、群眾響應的良好局面,才能切實提升鄉村“造血”功能,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興旺,離不開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把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激活現代農業發展動力,帶動農村經濟產業化。
深入挖掘鄉村紅色資源,依托紅色引擎,筑牢特色農業品牌的根基,是打造農產品品牌優勢的重要舉措。前闕莊村以紅色引擎為精神引領,建設“魅力鄉村,紅色前闕”,在紅色旅游中融入鄉村特色農產品,擴大知名度。村莊打造“東籬田園綜合體——番茄大世界”為代表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自己的鄉村品牌,并把品牌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鄉村產業發展需要融合現代科技和地方農耕文化,深入實施品質化、標準化生產,將無形的紅色資源鏈接田園品牌,推動產業興旺在更高層級上得到實現。
土地是最寶貴的發展資源,做活“土地文章”才能推動集體增效、村民增收。前闕莊村緊緊依托“紅色頭雁”謀篇布局,創新推行“黨支部+土地流轉+合作社”模式,將全村田地化零為整,成立土地經營股份公司,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村集體、村民多重創收。打造新時代新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激發鄉村活力,完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不斷開發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推動村企聯建與做活土地文章聯動發展。
前闕莊村拓寬思路,找出亮點,發展自己的紅色招牌。村莊將黨史學習與情景體驗旅游相結合,利用現代技術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游客對當地紅色文化歷史的認可度、體驗感。同時,村莊瞄準文旅深度融合,依托白浪河等生態景觀,以當地革命歷史和時代變遷為主線,打造“玉闕鄉間、東籬田園”系列旅游項目,建設新型紅色旅游交流平臺。
鄉村文旅產業發展需要與紅色資源有機結合,利用高新技術進行數字化改造,打造科技賦能、文旅融合的產業體系,讓紅色文化在充分彰顯精神價值的同時,在富口袋、增收入中發揮更大作用。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腳注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盤活好紅色文化資源是一項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的任務。
前闕莊村紀念館與學校積極合作,鏈接共青團、少先隊兩方“大集體”,重視紅色教育的主陣地,構建紅色教育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讓青少年在社會實踐中感悟紅色文化,培養紅色情懷。同時,村莊利用紅色教育基地創新教育形式,開展黨史學習、主題研學的實踐活動,強化儀式教育。作為中央黨校濰坊分校科研基地,建成“紅色前闕—濰坊市黨員干部‘使命.擔當’教育基地”,每年迎接近萬名黨員參加學習。紅色基地與學校教育的聯合發展,不斷加強紅色文化發展深度,拓寬紅色文化傳播廣度。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的鄉風是一個鄉村振興的靈魂,有助于營造和諧社會氛圍,守望精神家園,吸引與留住更多的人。前闕莊村采取生動活潑的文化傳播方式,賦予紅色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建造集鄉賢孝道、黨建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大院,以弘揚精神、傳承文化、踐行品德為主線,將當地的紅色文化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中;舉辦“龍抬頭文化節”、“歌舞煙花晚會”等文體活動,活躍鄉村文化氣氛,真正使紅色文化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風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紅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人民群眾,具有人民性;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事業中高尚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先進性;紅色文化是在不同地域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地域性。這種發端于農村,聯系于群眾的紅色文化,農民對其有著得天獨厚的親切感與認同感。
前闕莊村建造前闕展館,講述三代黨支部的故事,將共產黨人的高尚革命情懷滲透鄉村的文化生活,讓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扎根這片土地,凝聚人心、激勵奮進。村莊十幾年風雨兼程、接力奮斗,始終昂揚著一種甘于奉獻,擔當為民的“前闕精神”,為鄉村振興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滋養與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意味著紅色引擎必須不斷完善農村治理格局。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前闕莊村摸索出一條農村“三化”改革的新途徑,提升治理成效,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治理新方式。村莊植根于紅色引擎的綜合提升作用,引導村民融入治理環節,推行“一定三議兩監督”村民治理機制。同時利用文化大院作為村務活動場所,開展各類議事表決活動,貫徹鄉村重大事務由村民共同決策、監督落實的鄉村治理體制,充分提高村民治理參與意識。只有探索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治理方式,才能實現多重效能的有機疊加與鄉村治理的良好局面。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前闕莊村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鄉村公共服務質量,建成可容納1600戶居民的現代化社區。村莊瞄準鄉村生態,大力發展鄉村生態產業,保護鄉村的農業生態環境和田園景觀,實現鄉村多元價值共存。要想建設宜居鄉村,就必須把垃圾治理、道路硬化、廁所革命、鄉村綠化作為重要內容,讓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管護制度愈加健全、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升,才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穩扎穩打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前闕莊村切實注重培育新型農民、培養實用人才、重用技術專家、吸引返鄉創業大學生,激活農村人才的“動力引擎”。村莊搭建農技研發交流平臺,聚焦地方農業發展需要,集中力量、集成優勢推進重點領域的農業科技創新。打破科技和信息的孤島效應,破除區域科研能力不足的瓶頸,實現多區域之間互通有無、優勢疊加。鄉村振興需要打造規范化、市場化的農業技術交易平臺,賦予農業科技更多的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以此進一步彌補農業科技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使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投入到鄉村發展的浪潮之中。
一個小小的前闕莊村,濃縮了鄉村振興的滄桑巨變,完成了從落后鄉村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劃時代嬗變,而紅色引擎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保障,在組織引領、驅動發展、凝聚人心、共治共享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在“十四五”時期,更要筑牢發展根基,盤活紅色文化資源,鍛造引領鄉村發展的紅色引擎,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政治保障與豐富的文化滋養。將紅色引擎融入到鄉村發展的血液之中,方能真正帶動鄉村振興駛向快車道,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發展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