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曦,付 仲,孫紹永,孫桂清,陳秀玲,張麗敏,云天來,裴向軍
(1.秦皇島北戴河新區海洋和漁業局,河北 秦皇島066600 ;2.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 秦皇島066200;3.河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河北 石家莊050035)
史氏鱘()是中國鱘魚中最具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魚體細長呈紡錘形,裸露無磷,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該魚原生活在淡水中,其肉質鮮嫩、爽滑,全身無刺,魚體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河北的鱘魚養殖多為淡水水泥池流水養殖,受冷水資源影響較大,再加上生態環保行動擠壓水產養殖空間,致使河北省鱘魚產量受限。為了進一步拓展冷水魚產業鏈,有效提升冷水魚肉質品質及養殖效益,2021年我們實施了鱘魚工廠化鹽度馴化高效養殖試驗,經過海水馴化的鱘魚不僅去掉了淡水養殖的土腥味,使鱘魚味道更加鮮美,售價也較淡水鱘魚增高6~10元/kg。該模式的實施,不僅實現產量和利潤雙增長,而且對淡水資源保護亦有重要意義。
試驗在秦皇島疆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實施,試驗池面積共500 m,每個標準化養殖池50 m,共10個養殖池,試驗池(咸化池)和對照池(淡水池)面積各占一半,養殖規模、環境條件完全相同。養殖池呈正方形,四角有弧度,池中心的水流旋轉無死角,池底呈鍋底形(錐底形),坡度為1%~2%,水深70 cm,最低處有帶攔魚的排水管可較好地排污;養殖用水采用深井淡水和砂濾海水,設置淡水和海水兩個進水口;排水口設在錐底部,利于排水;溶氧7 mg/L,氨氮小于0.2 mg/L,pH值淡水7.8、海水8.2,水質條件優良。
1.2.1 養殖池消毒 養殖池分別用雙氧水、草酸刷洗消毒,用潔凈海水沖洗干凈后備用。
1.2.2 養殖用水 抽取深井淡水與砂濾海水進行鹽度調配,試驗開始時,養殖用水鹽度達到1‰后放養200 g/尾大規格魚種,以后鹽度按每周1個千分點的比例逐漸升高,一旦魚出現異常則停止加注海水,記錄鱘魚的生長狀態及養殖水的理化指標。
魚種購自涿州市高英宇隆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鱘魚良種場,購買的史氏鱘魚種體質健壯、無病害,平均規格200 g/尾,選擇大規格魚種,可以提高苗種運輸成活率。
魚種運達試驗場需在淡水中暫養20 d,之后開始進行海水馴化試驗,馴化方法參照文獻[2]并加以改進。每周調高水體鹽度1個千分點,從3‰逐步調到20‰。
1.5.1 飼料投喂 全程使用顆粒配合飼料,堅持“四定”措施,試驗魚體長20~40 cm每天投喂3~4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0%~1.2%;體長40~80 cm,每天投喂2~3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0.9%~1.1%。
1.5.2 水質調控技術 采用微生態制劑調控水質,每天換水時邊排邊注,換水量由原淡水養殖模式每天換水40 cm減少到每天換水30 cm的咸化模式,排出的尾水經過排水管道進入到生物濾池,經曝氣、沉淀及微生態制劑的降解作用,再進入到三級沉淀池,實現尾水達標排放。
1.5.3 病害防治技術 利用復合微生態制劑調控水質,降低三氮含量。養殖期間定時觀察魚群攝食、活動情況,及時發現病魚、死魚,檢查分析原因,撈出病、死魚并進行深埋處理。病害堅持以防為主、以非藥物治療為主的原則,采取調溫、優化水質、增加流水量、均衡營養等綜合措施預防病害發生。采取綠色健康養殖方式,養殖過程中除對養殖池進行消毒外,基本不用藥,一旦使用漁藥,休藥期按 NY 5071中的規定執行。
4月25日引進平均規格200 g/尾以上的大規格鱘魚5 000尾,進行不同鹽度的對比試驗(見表1)。在相同密度下(10尾/m),水溫在16~18 ℃,鹽度在16‰~18‰,溶解氧在7 mg/L生長速度最快,養殖效果最佳。

表1 5#養殖池不同鹽度下生長情況
經過8個月的養殖,2021年12月7日經專家測產,鱘魚咸化養殖后平均規格1.165 kg/尾,成活率92.3%,平均產量 10.75 kg/m,按目前市場平均價格36元/kg計算,產值387元/m;效益198元/m,投入產出比為 1∶2.05。見表2、表3。

表2 不同養殖模式效益對比
經對兩種養殖模式對比分析,試驗池比對照池養殖密度提高了25%,病害由原來的5%減少到2%以下;試驗池平均規格1.165 kg/尾,產量達到10.75 kg/m,對照池平均規格1.10 kg/尾,平均產量8.40 kg/m,試驗池產量比對照池增加2.35 kg/m,產量提高了27.98%,產值增加87元/m,效益提高了80%以上,效益顯著。

表3 咸化后鱘魚與淡養鱘魚生長對比試驗
魚苗引進后先進行淡水暫養,待魚苗適應本地養殖條件后開始進行鹽度馴化,海水馴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每次調整的幅度不大,魚基本上沒有產生應激反應,生長情況良好。通過2021年近8個月的試驗數據并參照近兩年史氏鱘的咸化養殖經驗,得出在水溫16~18 ℃,鹽度16‰~18‰,溶解氧7 mg/L鱘魚生長最快,且成活率高,在本試驗條件下為鱘魚最佳咸化養殖模式。
通過咸化馴養,鱘魚發病率大大降低,進而減少了漁藥的使用量,換水量也大大減少,降低了養殖尾水的排放,使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使尾水達標排放,有效地保護了海洋環境。
淡水鱘魚低鹽度馴化試驗,增加了產品品質,當年投入當年見效,成活率達到了92.3%。該養殖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養殖產量,而且經過海水馴化后鱘魚去掉了淡水養殖的土腥味,味道更加鮮美,品質更好,市場及消費者認可度大大提高,在增大養殖效益的同時,對于緩解地下水緊張的趨勢,拓寬海水工廠化養殖品種,輻射帶動當地漁業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