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朝,張 強,潘彥竹,蘇文清,王志麗,王建軍,陳榮森
(1.唐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沿海開發總公司,河北 唐山 063611;3.唐山市漁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河北 唐山 063000)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作為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水產種業始終是確保水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維持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產業。本文從水產養殖主要品種、規模、苗種供需情況和良繁體系建設情況等方面分析了唐山市水產種業的發展現狀,指出了水產種業發展中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部分種質資源受制于人、特有品種資源保護和研究利用工作滯后、市場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并相應地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促進唐山市水產養殖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唐山市海、淡水養殖面積共75 213 hm,其中海水養殖面積61 306 hm,淡水養殖面積13 907 hm。海水養殖主要品種包括:以鲆、鰈、紅鰭東方鲀為主的魚類,以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和梭子蟹為主的甲殼類,以牡蠣、螺、蚶、扇貝、蛤為主的貝類,以及海參、海蜇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包括:以鯉、鯽、草、鰱、鳙為主的魚類,以南美白對蝦和河蟹為主的甲殼類,以及泥鰍、中華鱉等名特優品種。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2020年唐山市水產養殖主要品種、養殖面積及分布區域
經過近年來的建設,唐山市水產種業取得長足發展,基本形成了以本地繁育為主、外地引進為補充的水產苗種供應體系。據調查,2020年唐山市海、淡水養殖所需苗種總量在328億單位,其中,海水養殖苗種總需求量為116億單位,淡水養殖苗種總需求量為212億單位。據統計,2020年唐山市各類主要養殖品種苗種生產量分別為海水魚苗3 936萬尾、海參16.34億頭、蝦類育苗2 448 830萬尾;淡水魚苗179 915萬尾、扣蟹2 827 kg、稚鱉144萬只。總體上,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紅鰭東方鲀、海參、鯉、泥鰍、中華鱉等大部分主要養殖品種的本地繁育苗種量在滿足唐山市海、淡水養殖生產需求的基礎上,還外銷市外其他水產養殖企業;草魚、鰱、鳙等少數品種的苗種因繁育水溫較高、親魚性成熟較晚和養殖周期較短等因素影響不適合在本地開展繁育生產,外地購買量占比較高;南美白對蝦、扇貝、海參、鯉、鯽等品種部分苗種需求因養殖習慣、品牌認知的原因從市外定向引進。
1.3.1 總體建設思路及成效 圍繞水產種業發展需求,唐山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突出優勢,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質量優先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培樹重點育種企業為主體,通過加強與專業科研院所合作,引進魚、蝦、蟹、貝、參、鱉等主要經濟物種良種,完善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規范,著力構建創新引領、協調發展的種業體系。目前全市共建成4個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1家國家級良種場和13家省級原良種場、1家國家級新品種繁育基地。先后引進推廣中國對蝦“黃海系列”、南美白對蝦“科海1號”、三疣梭子蟹“黃選二號”、半滑舌鰨“鰨優一號”、刺參“東科一號”、“福瑞鯉2號”、“津新鯽”等多種“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新品種。唐山市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水產良種場基本情況詳見表2。

表2 唐山市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水產良種場基本情況
1.3.2 典型案例
相繼引進“黃海系列”新品種,通過引種、選育保種、規模化制種、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的集成與示范推廣,集成出一整套親蝦培育、苗種規模化繁育及高效養殖技術,創建了以唐山市曹妃甸區會達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全國最大的中國對蝦良種選育基地和國家級良種場,建立了“育、繁、推”一體化產業技術體系,創新了“科研+國家和省產業技術體系+技術推廣部門+示范基地+養殖戶”“五位一體”上下聯動推廣模式,使整個中國對蝦養殖產業質量和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院士團隊以體重和抗病性為選育目標,采用家系選育和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經過4個世代選育而成國家新品種“鰨優1號”。在持續多年的選育過程中,唐山市維卓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作為合作企業承擔了多次小試和中試試驗,不僅查明了養殖群體生理雄魚比例高的原因和調控機制,建立了高雌苗種制種技術,將生理雌魚比例從20%左右提高到40%,也成為黃海水產研究所之外全國唯一一家半滑舌鰨種苗供應企業。
通過引進國家水產新品種“福瑞鯉2號”親本并進行提純培育、苗種人工繁育和健康養殖技術集成示范,形成了福瑞鯉育繁養綜合技術體系,建設了河北繁育基地,苗種銷售涉及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寧夏、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天津等多個省市。
一是大部分水產育種企業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育種基礎設施和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存在只引不育、只引不選,重規模擴大、輕質量提高等情況,導致引進的品種退化,形成“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怪圈,缺乏優勢品種競爭力;二是良種場數量相對較少、級別不高,轄區內尚無原種場,且現有良種場普遍存在良種品牌保護不力、保種意識不高,提純復壯和選育工作滯后等現象,導致苗種質量下降、生長速度減慢、抗病力差、良種優勢不明顯;三是高端技術人才稀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頂尖人才和技術團隊不足,科研與生產脫節。
一是主要養殖品種南美白對蝦苗種需求量較大,因其核心種源控制在國外大型育種公司手中,再加上親蝦培育、越冬成本和技術等諸多因素制約,目前唐山市尚無自主繁育基地,主要由福建、海南、廣東等地調運P5仔蝦接力培育至P15仔蝦階段,南美白對蝦苗種數量、質量、價格等各方面均受制于人;二是注重外來品種,忽視本地品種,諸如樂亭海參、唐山河豚、豐南毛蚶、玉田中華鱉等唐山市特有優質水產種質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品種申請鑒定、種質資源保護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相對滯后。
水產種業市場生產和經營情況亟待整治,執法監督力度不夠,部分育種企業存在無證經營、先經營后辦證等問題。唐山市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監測區域中心建設項目已經竣工并投入運行,人員設備優勢較為明顯,初步具備了苗種檢驗檢疫能力,但基層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大多縣級水生動物防疫站存在有設備無檢測人員情況,苗種檢疫工作無法開展。距離苗種檢疫全覆蓋、應檢盡檢還存在較大差距。
對照沿海發達地市,唐山市距離實現“建設水產種業強市,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目標任重道遠,結合全市水產種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建議如下:
一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進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支持、資金扶持、激勵監管等長效機制,充分借鑒中國對蝦“黃海系列”和半滑舌鰨“鰨優一號”等現代水產育種技術體系建設經驗,進一步謀求和國內專業科研院所項目合作,加強技術研發和良種選育獎勵力度,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為有創新意愿的育種企業化解資金、研發周期等壓力,扶持以水產良種場為重點的育種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科研投入和成果轉化,開展孵化設施等關鍵環節改造和繁育車間標準化擴建,盡早建成一批集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為一體的優勢苗種生產和養殖示范基地;二是提高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戰略地位,強化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創造環境,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競爭的機制,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全面聚集人才,留住人才、釋放人才創新活力;三是大力開展技術培訓,邀請專家進場指導等多種形式,全面提升水產育種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進一步加大良種品牌和特有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提高現有優質種質資源提純復壯能力,確保養殖品種性狀穩定、品質優良的同時,積極申報(加強)樂亭海參、唐山河豚、豐南毛蚶、玉田中華鱉等唐山市特有優質品種列為地方保護品種,通過合理制訂良繁體系規劃,在重點分布區縣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產原種場實行純種繁育等措施對唐山市優勢特色水產種質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增加新品種新良種儲備,努力提升唐山市水產種業保種育種供種能力,提高核心良種覆蓋率。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建立良種評價機制,制定良種評價辦法,提高種質鑒定水平。整合政府資源,建立健全水產苗種檢疫官方獸醫隊伍,以苗種產地檢疫行動為抓手,發揮既有檢疫能力優勢,實現全市水產苗種官方檢疫全覆蓋,為全市水產養殖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做好水產苗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發放與管理,開展執法人員培訓,提高執法能力;加強生產監管,規范水產苗種生產、經營活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苗種。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著力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種為紐帶,以品牌為引領,以規模化養殖為基礎的科研生產經營推廣一體化的現代漁業種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