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麗清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吹響了打造農業品牌精品的號角。
農業品牌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2017年開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各地農業品牌意識明顯增強,品牌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但是,相對于工業品品牌,農產品的品牌還是非常薄弱,耳熟能詳的國民性品牌更是屈指可數。
如何破解農產品品牌打造難題,加快農業品牌打造,充分發揮農業品牌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值得我們深思。
大家都知道,做品牌需要花錢!但做農業品牌,有錢也未必能做得出來!
相比工業產品和服裝產品的品牌化,農產品品牌的落后,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農產品品牌受困于客觀條件。
農產品生產缺乏標準化,產品不夠規模化,是農產品品牌化的第一只攔路虎。
大部分農產品都是自然生長出來的生命體,每一個都是獨特的個體。有些雖然外形看起來相似度高,但內在的滋味不一定相同。比如,桃園里的桃子,這棵樹結的桃子和另一棵樹上的桃子會不一樣,就是同一棵樹上,不同位置結的桃子,外形和味道都不一樣。
這會造成什么結果呢?就是哪怕你買同一個商家的農產品,有可能這批貨口感好,下一批貨就不一定了。
事實上,農產品的消費特性類似于快消品,消費周期短,反復購買性強,單品價值不高。而構建快消品品牌的最基本條件,一是生產標準化,確保消費者這次購買的產品與下次購買的一個樣;二是產品規模化,因為單品價格低,只有上了規模才有利潤,才能持續做品牌。
而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的主體是小農經濟,許多優質農產品徘徊在自然經濟的狀態中,體量太小,銷售少,影響力太小,要做成大品牌,難度很大。
另一方面,農產品品牌受困于經營者的主觀意識。
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品牌的主觀意愿不強,是農產品品牌化的第二只攔路虎。
在數千年的農業生產中,農產品的產量不高,整體物資稀缺,供不應求,只要能生產出來,就不愁賣,這讓絕大多數農業生產者形成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慣性思維。
近幾十年,隨著整體社會技術的進步,農產品的產量迅速上升,比如,一畝地原來只能產一百公斤桃子,現在能產五六百公斤了。
產量增加的同時,借助交通、倉儲保鮮、冷鏈運輸等諸多便利條件,農產品可以突破原有的地理區域限制。比如,原來一個縣市只能賣當地品種的桃子,現在全國各地的桃子,甚至世界各地的桃子都能賣到你手里,持續了千百年的農產品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大環境變了,但很多農業生產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慣性思維依然還在,覺得抓好生產才是正事,做品牌搞營銷都是“虛”的,花冤枉錢。企業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生產上,誤以為“工匠精神下的農產品,理所應當會賣得好”,不愿意在品牌營銷上花精力和費用,導致農產品 “一流技術、一流投入;二流售價、三流回款”,在種植養殖上的投入越來越大,越沒錢就越不愿意花錢去做營銷,最終市場的路越走越窄。
還有一部分農業經營主體也有品牌意識,但小農經濟的模式導致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高度分散。絕大多數農產品的培育生長與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密切相關,有著強烈的地域印記,像一種公共產品,那么農產品品牌一旦形成,受益者不僅僅是一個品牌創建者,在這個區域經營此類產品的整個農產品生產者群體都享有福利。
如果一個人做品牌,而一批人則坐等分享他人做品牌的收益而不付出做品牌的成本,那么,就會在經營成本上具有巨大優勢,從而會在價格競爭中取勝。做品牌者由于付出的成本高于不做品牌者而被市場淘汰。顯然,沒有人愿意干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事。
綜合起來,農產品品牌建設天生難度大,再加上后天經營者打造品牌的主觀意愿又不強,內外交困之下,農產品品牌發展薄弱自然在所難免。
破解農產品生產缺規模難題,策略:觀念入手,逆向思維。
傳統的農產品打造品牌的思維是,有生產才有銷售,認為要做品牌,首先必須得有大規模數量的產品,有了產品再來找顧客。
很多企業租了大片的土地,并在種植、養殖、技術上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結果大批產品出來了,卻并不清楚究竟要把產品賣給誰?賣什么?產品定位是什么?
互聯網思維則逆向而行,先找用戶,有了客戶,再去找生產。
純互聯網食品品牌 “三只松鼠”沒有一塊自有松樹林地,90%的投入放在輕資產打造“三只松鼠”品牌,讓同樣的堅果放在“三只松鼠”的袋子里就能賣得更貴、賣得更好,而把重資產的種植通過全球競價第三方采購實現外包。
“好想你”紅棗創始人石聚彬提出“全中國種棗,全中國吃棗”的創意,這一創意不僅滿足了原料供應,還帶動了全國各地數千萬棗農發家致富。
“小罐茶”先在市場上將品牌打響,通過品牌溢價獲取利潤,然后反哺工廠、茶園。
這樣的品牌思維,許多國際知名品牌操作得更是爐火純青。
享譽世界的耐克鞋,公司只擁有耐克這個品牌,沒有一間工廠,但它卻整合世界許多國家資源為它生產暢銷世界的名牌運動鞋。
不種茶的英國品牌立頓紅茶,全球采購原茶進行加工,一個品牌的銷售額就相當于中國整個茶產業產值的2/3強。
農產品營銷要做好,農業企業領頭人必須從結果逆向到生產,要具備“先打造品牌,只有先賣得出去,生產供應端才沒有壓力”的市場導向思維。
破解農產品生產缺乏標準化難題,策略:企業引領,統一江湖。
回顧網絡銷售的歷史可以發現,電商從一開始先選擇了書,然后服裝鞋帽、手機、電視等,因為這些是標準化產品,它們便于分級和定價,還便于運輸。
農產品最后進入電商領域,主要沒有標準化,難以分級,消費者購買時不容易分清產品的好壞,影響購買的決策判斷。
“小罐茶”在2016年驗證市場,針對茶葉的重量、品級、價格和包裝等全部要素進行統一,快速實現消費者認知的標準化。
2017年投建工廠(首個智慧化工廠在黃山破土動工,投資15億元),2018年大規模整合上游茶園(以控股、自建方式),控股所有大師的公司,制茶大師們成為上游公司的CTO,成為股東,全力以赴研發產品,品牌塑造和營銷由“小罐茶”搞定。
“小罐茶”從市場到工廠、工廠到茶園的模式,一則可以解決標準化產能的問題,二則可以更好進行品控,三則是降低成本,破解了制約農產品品牌打造的客觀難題。
但不是所有農產品行業都能吸引資本市場的目光,對暫時沒有資本介入的地方優質農產品,地方政府也開始出面梳理產業,解決生產經營主體高度分散的問題。
2018年開始,各地方政府逐步推行區域公用品牌,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把分散的農戶生產、加工、銷售組織起來,實行價值創造和利益分配的這一機制,把老百姓和企業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進行產業化生產。比如,統一選種,統一育種,統一進行土壤改良,統一進行種植管理,具體到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打藥、用什么藥、控制在什么范圍之內、什么時候采摘,按照什么標準采摘等等,都按照統一的要求執行,產品標準化成了可能。
生產端的改變,會拓寬銷售端的渠道。天貓生鮮總經理何春雷就曾表示,有了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到最后的終極模式就是現在服裝在做的C2B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不是某一個人到一個產地來買這個產品,而是某一類有同樣需求的人來跟產地獲得定制化的商品。
解決了宏觀的發展模式,再聚焦產品打造。
傳統經營中,產品是生產者的產品,是我有什么就給你什么。
互聯網思維是,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
在互聯網的商業世界里,用戶是主角,如何真正理解用戶,實現從“我”到“我們”的思維蛻變?
(1)定義用戶,了解你的用戶是什么樣。
互聯網思維從兩個角度定義用戶:用戶細分的特殊性和人性的普遍性。
用戶細分的特殊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用戶群,由于他們的社會屬性,消費習慣,認知能力都存在差異,只有把他們聚類群分后,才能更清楚你所要面對的用戶群體,后續圍繞他們所做的需求和體驗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人性的普遍性。雖然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特性,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人性和心理上仍然具有普遍性。
很多時候我們在研究用戶時會想到不同用戶群的區別,反而會忽略了人的共性,若想從用戶維度思考產品,不了解人性與心理,用戶分析就很難深入到產品的本質,洞察的需求容易浮于表面。
只有了解了用戶的共性和特性,產品設計才能從繁雜細碎的信息里梳理頭緒,有針對性地進行需求與體驗的研究分析。
(2)洞察需求,弄清楚你的用戶想要什么。
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產品需求分為兩種,既有用戶的生理需求,也有用戶的心理需求。比如,很多女性買衣服,生理需求是保暖或遮蔽、保護身體;而更重要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其實是顯示出自己個性化標簽,比如身材好、潮流時尚、氣質高雅等。
需求的末端往往連接了人心的欲望,研究需求不僅要具備認知的常識,更需要有想象力、創造力和洞察力,這樣才能洞察到那些接近本質的需求,創造出讓用戶動心的產品。
如何洞察用戶的需求?互聯網思維通過四個提問把需求進行過程化分解:
什么用戶,在什么場景,通過什么途徑(手段),達到什么目的。
具體到個案,可以再看 “小罐茶”掌舵人杜國楹的分析:
茶的用戶,有三大群體:
茶小白:偶爾喝,不懂茶,遇到什么喝什么
茶習慣:喝茶多年,但并不懂茶
茶領袖:發燒友,很懂茶
茶的場景,三個消費場景:
買茶:沒標準,到了茶葉店,擔心被忽悠
喝茶:年輕人嫌泡茶麻煩,程序啰嗦
送茶:沒有統一價格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茶的途徑,三種使用途徑:
一人獨飲,一群人在固定場合喝,移動場合喝。
把需求進行過程化拆解后,就能有針對性地對設計點進行挖掘與提煉。
比如重新定義茶葉的單位—罐,讓茶葉變得可計量,一罐一泡,再輔以特制的飲茶杯,既可隨身攜帶拓寬飲用場景,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茶葉消費沖泡時間長,沖泡程序復雜,一級茶渣不容易處理等弊端。
(3)營造體驗,關注你用戶的消費感受。
如今網絡購物,很多人下單之前,都會先翻翻其他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用戶消費后的感受,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褚橙品牌鼎盛時期,也曾出現消費者吐槽品質下滑的情況,當時88歲褚時健還在生日當天特意通過記者專程向消費者道歉。
互聯網思維是要提前為用戶考慮使用感受,主動考慮、主動去迎合和討好消費者,在操作層面把用戶對產品的感受,分為可用感,易用感和想用感三個層級。
可用:產品或功能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需求,但是用戶在完成的過程中心中可能吐槽了一千遍。
易用:產品或功能使用起來很順暢,用戶并不會感到不悅,情感上是比較平穩的。我們在做產品時,更多的努力是能讓產品達到易用,操作流暢,反饋及時,減少負擔。
想用:用戶被產品所吸引,想著去用它,它帶給用戶高層次的感受,驚喜,爽快,自豪等等。
要想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農產品品牌可以從這五個層面去提升用戶感受。
解決溫飽,進入小康之后,人們有精力也有能力更愛自己了,健康就成為用戶最為關注的層面。
口感是人們對農產品最突出的考慮,美味在任何時代任何群體都有需求。
“我用你的產品,我會不會變得更美?”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己更好,越是物質豐富,人類越會從需求變成欲求,更多的是情感層面的豐富的美學體驗的東西。
人們正開始進入了一個從物質、功能,向情感過渡的時代,現在越來越強調文化性了。比如,敦煌的文創,少林寺、故宮的文創……其實這些東西都在表達一個概念,叫“更文化”,這些產品都越來越強調我們中國的文化。
性價比是否合適,也永遠是大多數是做出購買決策時,會反復核量的: “我用你的產品,是不是消費更低了?是不是更便宜了?”對用戶來說,購買產品并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誰都不希望買貴了。
說到底,品牌是跟人打交道,樹立品牌的關鍵,就在于轉換成利他的用戶視角,把自己放到用戶的位置上思考問題,基于用戶的底層需求邏輯來進行產品服務的價值提煉。
在18世紀之前的農業文明社會里,中國一直是農業的引領者。在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中國農業如何迎頭趕上,恢復往昔榮光,以品牌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是關鍵之舉。
《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2022—2025年)》的發布,意味品牌農業正上升到國家意志、國家理念、國家戰略的層面,相信有了國家層面全面、深入、系統地謀劃,結合各級政府和社會主體的努力,品牌強農業盛大好局面一定能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