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通過市場化社會化辦法增加就業崗位,做好促進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工作,堅決糾正各類就業歧視。這是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必須答好這道必答題。
勇擔社會責任。我們必須看到,在眼下經濟形勢新的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2022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退稅優先考慮小微企業”“困難行業企業穩就業補貼”等熱搜的背后,是黨和國家穩就業、穩企業、穩經濟的決心;同時,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要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各企業不僅要在外部發展上扛得住考驗,還要在企業內部穩得住人心,穩住基本盤,為就業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拓寬就業渠道。促就業、保民生要制度先行。靈活就業新形態被官方認可,并納入就業統計,還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相關部門多措并舉,從各個方面齊發力,一邊“開源”挖掘新崗位,一邊“補丁”配套相關政策,為就業保駕護航,為全國各地的人才提供“豐盛”的就業“大餐”,貼心的生活補助,讓就業流程更為便捷,解決廣大群眾就業時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
加大培訓力度。受經濟因素影響,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日新月異,可能“畢業版”的配置已經不能很好滿足行業需求。當務之急是要學習新技能,學到真本領、滿足真需求、實現真就業。要把各地區各部門出臺的相關培訓技能政策用起來,如劃撥用于職業技能培訓的專項資金,“訂單式”培訓企業急需人才等;同時,求職者也要拒絕“躺平”,放下架子,到基層去摸爬滾打,到行業內部去落地生根,把自己升級成為最適配當下行業需求的“就業版”。
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令人鼓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答好了“就業是民生之本”這道必答題,就穩住了民生,也就穩住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