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興 羅盛榮
“要及時清除林內雜灌、腳枝,對一蔸多株的,保留健壯、豐產的植株。”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所略鄉平六村,農技專家通過開展“田間黨課”,用方言傳授油茶種植養護技巧。
“怎么預防病蟲害?”“噴灑什么農藥比較好?”“噴藥時間有講究嗎?”現場的黨員群眾積極提問。
“以前缺少技術指導,油茶畝產量比較低。現在黨委、政府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用大白話講黨課,務實管用。”油茶種植大戶田世強說。
油茶是平六村的支柱產業。2019年,巴馬瑤族自治縣在該村實施油茶林低產改造近3萬畝,覆蓋全部農戶。實施低產改造后,縣里組織專家“送技術上門”,油茶畝產量增加約30%,年產值達2600萬元,單項人均收入超8400元。
“以往到村里聽黨課,感覺理論性太強,有些脫離實際。現在到田地里邊聽黨課邊看演示,有問題當場提問當場解決,少了中間環節,效率更高了。”燕洞鎮龍田村黨員楊彩春如是說。
巴馬瑤族自治縣結合“黨課開講啦”活動要求,圍繞打造“四個百億元產業發展集群”、打造“四個鄉村振興示范帶”、推進“城新鄉美村治屯變民富”行動等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積極創新黨課開展形式,以“集中學+到生產一線實踐+集中交流”方式,變“灌輸式”為“互動式”,讓黨員群眾在田間地頭學習實用技能。今年以來,該縣通過“田間黨課”開展技能培訓340余期,受眾達1.5萬人,引導黨員落實致富帶富項目4500余項。
在“田間黨課”開展過程中,巴馬瑤族自治縣打破傳統“一言堂”理論灌輸模式,推行多走田間地頭,組織老黨員、致富帶頭人與黨員群眾聊家常話振興,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傳授致富技能為農解困,激勵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探討鄉村振興思路。
“把黨課講臺搬到群眾身邊,將主題黨日從‘會場’向‘現場’延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增強了黨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巴馬瑤族自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韋先棟說。在“田間黨課”推動下,該縣不斷壯大油茶、優質稻、蔬菜、香豬等特色產業,創建打造田園綜合體示范基地,有效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黨課到一線,處處是學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麗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大廳,江州區委書記、中泰產業園(市城市工業區)黨工委書記梁金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社區黨員干部和居民群眾帶來一堂充滿“泥土氣息”的黨課。
上完黨課,梁金昌又和社區“民事診所”工作人員一道,現場會診一件影響居民群眾生活的煩心事:麗金社區嘉苑小區住戶樓前的化糞池不斷有污水冒出,影響居民生活。
梁金昌和工作人員現場找準“病灶”:這個小區是老舊小區,以前的管道比較小,時間久了有些老化,給堵住了。化糞池屬于公共設施,于是他們開出“藥方”:維修費由該單元業主平攤。
“社區‘民事診所’真給力,打開了我們的心結,解決了大煩惱。”小區居民黃月海說。日前,又傳來好消息:江州區籌資1600多萬元,投入改造包括嘉苑小區在內的老舊小區排污問題。
“為了解決群眾煩心事,我們創建‘民事診所’,‘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江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左濤說,目前,已在鄉鎮、街道創建“民事診所”67個,配備“醫生”580名。
“醫生”哪里來?“我們構建起‘街道、社區、網格、小區、樓棟’五級聯動組織體系,將支部建在網格上、讓黨員進入網格中,這些黨員干部就是我們的‘醫生’。”左濤說。“有煩心事,找‘民事診所’,管用!”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流行語。
“民事診所”只是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江州區推行“五個一線”工作法,即思想在一線統一、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動、形象在一線樹立,各級黨委(黨組)書記深入一線協調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