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秀, 祝戰斌, 劉 偉, 劉穎沙, 雷 瓊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分院,陜西 楊凌 712100)
2014 年6 月,教育部等6 部門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明確指出, 現代職業教育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 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職業發展的教育類型。同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職業院校要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2017 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 年,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強調深化產教融合[1-3]。
根據國家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綜合改革要求和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工作現實需求,針對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定位不準,人才培養規格不明確,檢測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新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不夠,傳統教學方法和模式單一,技術技能培養不能滿足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要求等教學問題,站在如何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行業、企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的視角,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實踐探索,本研究創新形成“三對接、四融合”的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大力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服務行業、企業、產業的能力。
精準對接農產品質量檢測產業鏈及行業企業生產崗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在產教融合理論指導下,精準對接農產品生產過程產前、產中、產后3 個階段所對應的“產地環境檢測、生產過程投入品檢測、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安全監管”4 個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產業鏈,充分運用國家、行業、企業相關標準,將技能訓練與競賽充分融合,探索形成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過程導向、任務驅動、標準對接、賽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圖1),充分體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職業性”的核心要求[4]。

圖1 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過程導向、任務驅動、標準對接、賽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Fig. 1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rocess oriented,task driven,standard docking and competition training integration"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specialty
精準對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行業企業生產崗位,在分析檢測崗位職業能力、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基礎上,以農產品行業生產過程為主線,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系統化檢測的“行企融合、全程檢測”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課程體系(圖2)[5-7]。

圖2 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行企融合、全程檢測”課程體系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bank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whole process inspection"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specialty
精準對接農產品質量檢測行業、企業標準和規范,制定檢測類核心課程標準,構建項目化課程內容體系和信息化教學資源。在產教融合理論指導下,精準對接農產品檢測行業企業中各類產品檢測所采用的標準和規范,以檢測項目為導向,以具體的檢測任務為載體重構課程內容,制定“從大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整套專業核心課程標準,構建項目化的課程內容體系,實現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需要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整合各類教學改革成果,構建豐富的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信息化教學資源體系,建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優質網絡課程,利用網絡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推進教學時間、空間的立體交融,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途徑,有效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精準對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主要項目和國家級技能大賽項目,編制特色教材,構建新型專業教材體系。通過與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檢測企業等行業企業深度合作,以行業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主要項目和國家級技能大賽項目為依據,形成典型工作任務,以任務邏輯指導課程安排,引入企業標準和規范,融合技能大賽競賽規程、競賽內容和評分標準,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開發校企合作項目化特色教材、新型活頁式教材,構建新型實用的專業教材體系。特色教材的使用,實現了課程內容動態更新,與實際檢測項目精準對接,把學生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崗位工作的實踐者、工作任務的實施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習成果的及時反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突破理實分離的教學方法,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大賽等專業大型賽事為引領,將專業課程教學與技能競賽相結合,以競賽創設的工作情境為基礎,以競賽要求的系統化職業技能為依據,構建“賽訓融合”的專業技能培養模式,圍繞“賽”的導向功能不斷充實“訓”的內容,改善“訓”的方法,提升“訓”的水平,形成“賽訓結合、以賽促訓、以訓強技”的專業技能培養運行機制(圖3)[8-9]。

圖3 “賽訓融合”專業技能培養模式Fig. 3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mode of "competition training integration"
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大賽要求的職業能力為依據,將崗位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分階段、分層次貫穿于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使專業課程單項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頂崗實習、創新創業分別與課內技能競賽、校級技能競賽、省級技能大賽、國家級技能大賽相融通,形成以大賽為引領,分段遞進的技能培訓實施路徑(圖4)。通過反復的“訓”和“賽”,加強學生核心技能內化,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檢測過程對接,有效培養適應型、復合型、創新型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技術人才[10]。

圖4 “賽訓融合”專業技能培養模式分層實施Fig. 4 Layered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mode of"competition training integration"
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及檢測行業企業廣泛調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項目進行歸類整理,以生產中實際檢測項目要求的知識、技能、儀器設備及環境條件為依據,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和規范,對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實訓室按照檢測對象和任務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構建農產品質量檢測“理實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形成包括農產品環境檢測、農資檢測、園藝產品檢測、畜產品檢測、糧油產品檢測、微生物檢測、農產品快速檢測、儀器分析等在內的農產品全程質量檢測實訓基地,訓練項目涵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主要項目,進一步保障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對外培訓服務能力。
在產教融合理論指導下,深入推進校、政、行、企合作,在著力培養在校生的同時,加大校外培訓的力度,構建校內培養與校外培訓相融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育訓體系,進一步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在教學內容方面,將校內培養的系統性與校外培訓的針對性相結合,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化知識和技能應用至檢測人員培訓中;將校外培訓的針對性培訓項目應用于專業綜合實訓中,形成校內培養與校外培訓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局面(圖5)。

圖5 “校內培養與校外培訓相融合”的育訓體系Fig. 5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on-campus training and off-campus training"
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持續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深入推進校企合作,與行業協會、檢測中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共建“農產品質量檢測‘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使教師在企業和學校中“兼職”或“輪轉”,充實生產實踐經驗,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打造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大力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構建學校、企業、科研機構及協會“四方聯動”的“農產品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面向生產實際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強化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拓展教師的專業視野,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形成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突破的良性循環局面[11-12]。組建專業創新創業導師團隊,推進專業創新創業第二課堂的建設,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通過“三對接、四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構建了“過程導向、任務驅動、標準對接、賽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全程系統化檢測的“行企融合、全程檢測”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新型課程體系,建立了“賽訓結合、以賽促訓、以訓強技”的專業技能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推動了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的職業核心課程群建設和理實一體的實訓基地建設,有效促進教師的理念轉變和能力提升,校政行企結合更加緊密,顯著提升了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實踐技能及創新創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服務行業、企業、產業的專業能力大幅提升,該專業在同類院校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成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