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彥名 唐 愷
(1.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江蘇常州, 213164;3.南京市棲霞區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南京,210046)

抗戰中的東北軍第一一二師隸屬于東北軍第五十七軍,是一支戰功卓著的部隊。然而由于缺乏歷史文獻,作為南京保衛戰守軍13個建制師之一的第一一二師長期以來不為抗戰史學界所重視,其在南京保衛戰期間的有關情況一直語焉不詳。本文擬運用歷史檔案以及該部隊重要指揮官的“三親”史料,還原第一一二師在南京保衛戰期間的參戰經過,并對其損失情況加以考證,以期將第一一二師在南京保衛戰中的貢獻和其所體現的抗戰精神重新定位。
1937年11月25日,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司令長官,以孫元良的第七十二軍、宋希濂的第七十八軍、谷正倫的首都警衛軍、桂永清的教導總隊及憲兵部隊和其他特種部隊之一部,為首都衛戍部隊最初的作戰序列。隨著江南重鎮諸如江陰、鎮江等地相繼淪陷,守衛部隊陸續回撤南京,南京衛戍軍不斷充實擴大。[1]
12月7日,第一一二師抵達南京后,奉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命令歸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指揮。參謀長李寓春隨即前往教導總隊富貴山地下室受領任務。時任第一一二師第六七二團團長萬毅回憶:“一一二師抵達南京后,桂永清讓第三三六旅守備紫金山南麓沿長江一線陣地,并經桂永清同意,派一聯絡參謀常駐桂永清教導總隊部。”[2]然而根據地理位置分析,萬毅所稱第一一二師駐守紫金山南麓沿長江一線,肯定記錄有誤。若從紫金山南麓延伸至長江沿岸布防,顯然戰線過長且不現實。《陸軍第一百十二師抗戰八年中重要戰役經過概要》稱:“12月7日13時許,第三三六旅在紫金山高地部署完了,敵步炮聯合約三萬余,由堯化門向我猛撲當即與我發生激戰。”[3]以日軍從堯化門方向攻擊的態勢分析,首當其沖的應該是紫金山北麓。若從紫金山北麓延伸至江邊則較為符合現實。《東北人物大辭典》有關第一一二師第三三六旅副旅長李蘭池的條目寫道:“在南京保衛戰中,率部擔任太平門外蔣廟一線的防御任務。”太平門外的蔣廟應是蔣王廟,而蔣王廟位于紫金山北麓。因此,可以確定第一一二師的防守區域應是紫金山北麓沿長江一線。
教導總隊第二旅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回憶,教導總隊騎兵營負責紫金山以北徐墳一帶的守備,負責總隊左側的警戒。[4]以一營兵力擔任如此大區域的守備顯然是杯水車薪,可見總隊長桂永清將第一一二師調往該處也是補充該地區的守備力量。第二軍團與第一一二師于左右兩翼扼守著南京城東北的門戶。第一一二師面對的日軍正是從紫金山北側及玄武湖北側向南京城北部進兵的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三十八聯隊。12月10日,日軍步兵第三十八聯隊占領楊坊山,次日凌晨4時下達了向太平門方向攻擊的命令。[5]
12月11日,日軍步兵第三十八聯隊攻擊中國軍隊第二軍團駐守的銀孔山陣地的同時,也向紫金山北麓展開了攻擊。指揮步兵第三十八聯隊作戰的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在其12月11日日記中寫道:“開始進攻占據銀孔山東西兩側陣地的敵軍。增援隊伍9時抵達。目的是讓他們先協助師團主力進攻。于是,派部分隊伍經紫金山北麓開往和平門方向。但該方向的敵軍陣地無隙可乘。”[6]戰至12月12日,日軍也沒有能突破紫金山北麓中國守軍的陣地,紫金山北麓守軍的野炮仍不斷向日軍射擊。佐佐木到一寫道:“紫金山北麓岔路口附近的敵軍撤退了,此時令人感到戰爭打贏了。可是正面敵軍還在頑抗,怎么也打不退他們。”[7]
萬毅對于當日的戰況回憶道:“就在要撤退的當天(12日)下午,日軍派一個先遣小分隊約一個排的兵力企圖搶占我團陣地前面的一個制高點。我派第四連一個姓吳的排長率隊先敵到達,擊退敵人,控制了制高點。”[8]
12月12日下午5時,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下達了總退卻令。守衛紫金山北麓陣地的第一一二師大部分官兵“因未奉到變換防地命令遂全部犧牲于紫金山陣地附近”。[9]萬毅回憶道:“第一一二師派駐桂永清教導總隊的聯絡參謀,看教導總隊已在紛紛撤逃,如夢初醒,連忙打電話報告,電話不通便氣喘吁吁地跑回來報告。代師長馬萬珍下令我團沿京蕪公路向蕪湖撤退。”[10]
接受師部撤退命令之后,第六七二團立即按建制行動。第六七二團按照師部指定的路線一出發,就碰上了撤退中的教導總隊。當時其他部隊多數將領不按預定路線指揮部隊撤退,爭先恐后涌向下關,覓船北逃,局面很快失控。對于當時的混亂狀況,萬毅在戰后回憶道:“擠過來擠過去,把部隊都擠散了,代師長馬萬珍帶師部和第六七一團向下關方向找船渡江。實際沒有幾條船,人都擠到江里去了。”[11]
此時的第一一二師已處于指揮體系完全崩潰、所部各自為戰的狀態。萬毅率第六七二團殘部第三營先頭部隊繞道江心洲東邊突圍。天亮時分,萬毅命第七、八兩連與敵交火,八連連長負傷,萬毅帶著戰士一起沖鋒,將當面來敵擊退。萬毅記錄了之后的慘烈細節:“敵人在我們左側展開火力,把我們部隊壓到一處江汊子上,恰好那里有木排,我們就用木排上了江心洲。這時,我看到下關碼頭那邊人群擁擠,前邊的人像下餃子一樣紛紛落水,后邊的人看不到前面的情況還往前涌,那情景真是太慘了。我們這里陸陸續續用木筏子退到江心洲上,大約有七八十個人。我向江面派出了警戒……我們在……江心洲待到下午大約兩點,江上漂來一只小船,我們一看是一只空船有被火燒的痕跡,估計是敵人把收攏的民船捆在一起放火燒,沒有燒掉才漂過來的。我讓一個戰士扛一挺機槍先上去,然后又上去五個人用槍托和鋼盔劃水,全船加我一共才六個人。終于乘這只小船過了江。其余的人有的找根木棍,有的找捆稻草,用什么辦法的都有,想方設法漂過江去。有的人漂不久就下沉了,再也上不來了。”[12]
盡管損失慘重,第一一二師的遲滯撤退在戰略上絕非毫無意義。唐生智下達撤退命令一小時之后,廣東軍第六十六軍和第八十三軍開始計劃突圍。《陸軍第一六〇師錫澄南京兩役戰斗詳報》記錄道:“軍即按第一六〇、一五九、一五六、一五四師之順序,由太平門突圍,經湯水、句容向安徽、寧國集中。”試想一下,如果日軍步兵第三十八聯隊過早突破紫金山北麓陣地直趨太平門,那么第六十六軍和第八十三軍向岔路口一線突圍的計劃就很有可能破產。13日9時,攻占紫金山主峰的日軍步兵第三十三聯隊第二大隊的部分部隊(第六中隊、一個機槍小隊和一個工兵小隊)從紫金山直下攻占了太平門。[13]如果第一一二師過早棄守陣地,對于這兩支廣東軍隊來說后果真是不堪設想。正是由于第一一二師固守在紫金山北麓的陣地,為廣東軍隊的突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考察一支部隊在戰斗中的損失情況,不僅需要統計傷亡的人數,更需要結合部隊總人數統計部隊的傷亡率。第一一二師政訓處處員郭心秋回憶,該師在守備江陰前約5000多人。[14]參加江陰戰斗后,該師損失營長以下官兵約700余人。[15]該師第六七二團團長萬毅回憶該師在退出江陰后,“全師約4000余人,集中鎮江待命”。[16]第一一二師在參加南京保衛戰前的人數約在4000人較為可信。
萬毅回憶:“一一二師率第三三六旅兩個團奉命參加南京保衛戰,歸蔣介石的教導總隊桂永清指揮。”[17]還有此一說:第一一二師在江陰撤退中失散甚多,僅萬毅的第六七二團較完整,經整編全師已不足一旅之眾。[18]這樣一來,第一一二師參加南京保衛戰的人數不足4000人?其實不然。在《南京保衛戰殉難將士檔案》中查詢到陣亡將士的名單,不僅有第三三六旅下轄的第六七一團和第六七二團,也出現了第三三四旅下轄的第六六八團、第六六九團的番號。結合該師在鎮江休整時第三三四旅旅長馬萬珍代理師長這一情況,初步判斷第一一二師下轄的兩個旅四個團整編為一個旅兩個團。在當時部隊中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如參加南京保衛戰的第六十六軍原下轄一五九師和一六〇師,在進入南京前該部將第一五九師縮編為兩團,歸旅長林偉儔指揮,第一五九師縮為兩團,歸旅長喻英奇指揮。[19]因此,第一一二師在參加南京保衛戰時的人數應在4000余人。
《陸軍第一一二師抗戰八年中重要戰役經過概要》寫道:“全旅官兵于陣地陷落后,生還者僅四五十人。”[20]第一一二師上校參謀陶振華、第三三六旅上校副旅長李蘭池、旅中校參謀閻紹先、第六六八團中校團附周蔭軒等均在是役中陣亡。
通過梳理《南京保衛戰殉難將士檔案》,統計出申請撫恤的陣亡官兵約在4000余人,而其中第一一二師申請撫恤的陣亡官兵就達到1100余人,占到了申請撫恤的陣亡官兵總人數的1/4之多。[21]
關于戰損情況的慘烈程度,萬毅也有回憶:“來到徐州找到57軍收容站,然后轉到淮安縣城。……這時我才得知,112師的兩個團都失去了控制,馬萬珍代師長和參謀長李寓春只帶了少數隨從渡江。”[22]
第一一二師在南京保衛戰中的損失超過90%,這可能是參加南京保衛戰各個部隊中戰損率最高的。我們不妨看看其他主要部隊的損失: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戰前約為25000人,損失約20000人,戰損率約為80%;第七十二軍在南京保衛戰戰前約為12000人,損失約10000人,戰損率約為83%;第七十四軍在南京保衛戰戰前約為17000人,損失約14000人,戰損率約為82%;[23]憲兵部隊在南京保衛戰戰前約為5452人,損失約3034人,戰損率約為56%。[24]第一一二師官兵犧牲之慘烈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36年6月中共北方局為了在東北軍中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就特別在國民黨東北軍中設立了東北軍工作委員會(簡稱“東工委”)秘密組織機構。第一一二師作為東北軍的主力部隊,自然也成為東工委的重點工作對象。曾任“東工委”宣傳部長的宋黎充分肯定了這一時期中共在第一一二師的工作成效:“在抗日戰場上,如在南京保衛戰中,一一二師的共產黨員沖鋒在前,帶動廣大官兵同日寇拼殺,付出了重大的犧牲。”[25]南京保衛戰結束后,中共對第一一二師開展統戰工作,1938年2月,在師長霍守義和第六六七團團長萬毅等人的掩護下,成立了中共第一一二師工委,伍志剛任書記,谷牧、李欣為委員。 師工委利用新兵隊的形式開展統戰工作。1938年3月,萬毅被發展為中共特別黨員。中共對第一一二師開展的統戰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對東北軍統戰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鞏固第二次國共合作成果和促成全民族抗戰的局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亦體現了共產黨對抗戰勝利做出的卓越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