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丹
(中共安陽市委黨校,河南 安陽 455000)
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有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快速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之中,要結合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分析鄉村基本狀況,堅持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地制定鄉村振興的實施規劃和策略,從產業融合、規模經營、優化模式、培育新型農民、組建“三農”工作隊伍等方面入手,合理有序地開展中部落后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夠均衡,盡管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著政策支持和一定的地理、自然資源,然而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尚面臨諸多挑戰,因中部落后地區人口基數大、農村脫貧任務重,城鄉發展差距明顯,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尚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東部落后地區的農業經濟主要是傳統農業,農民的產業結構主要是以小麥、玉米為主,農產品產業鏈相對單一,缺乏對農產品的二次深加工處理,在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方面也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鄉村旅游的快速擴張方面,因缺乏特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思路和舉措,對當地農業經濟環境帶來了較大的污染和破壞,給當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沉重負擔,降低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
在中部落后地區的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主要由政府進行城鄉統籌,沒有充分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對土地、資本、勞動等農村要素市場缺乏針對有效的開拓和挖掘。同時,在進行中部地區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思路較為狹窄,局限于農業、農村經濟方面的統籌,而沒有與政治統籌、文化統籌、社會統籌、生態統籌等相同步。
中部落后地區的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如濫用農藥、焚燒秸稈、亂扔廢棄物、砍伐山林等,沒有充分關注鄉村自然資源的保護與修復,增大了鄉村生態建設的難度,難以滿足農民宜居性的需求。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空心化”的傾向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增加了農村發展的負擔,他們因缺乏相應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難以較好地適應日趨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發展模式,缺乏對農業發展行情及走向的精準把握,較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速度和專業化程度。
中部落后地區鄉村振興發展必須有三大產業的支撐,要樹立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方案和具體策略,充分整合中部落后地區自然、人文方面的特色,促進美麗鄉村計劃的落實和實施。
(1)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
中部落后地區要借鑒國外優秀的發展模式,明確農業現代化發展思路,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況和實情,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現代化改造,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整農業種植業內部結構,發展有特色、有優勢的農業,進一步延伸農業生產鏈條,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組合性產業體系。并結合當地農戶特點,組建農業合作組織,如收割組、種植協會等,從技術上為當地農戶提供技術、專業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另外,還要對農業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建設,吸納農村閑散勞動力。進一步改造技術裝備,提升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如:播種機、收割機和自動化灌溉設備等,推廣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
(2)突顯特色鄉村建設
中部落后地區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充分凸顯鄉村特色。以河南省為例,各個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區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鄉村建設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凸顯本地特色,充分挖掘當地鄉村的文化內涵,凸顯鄉村特色和區域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3)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
在中部落后地區產業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開發當地特色農業旅游資源,延伸旅游產業鏈,以創意為靈魂,挖掘當地獨特的農用自然資源、農副產品、鄉村文化內涵。以河南省為例,河南鄉村擁有極其豐富的人文資源,如戲曲、雜耍、民間工藝、廟會、節慶等,要拓展鄉村旅游文化建設的思路,不能僅僅局限于漁家樂、果園采摘、農家樂等,要充分利用農村閑置用地及房屋、可利用林地、集體建設用地等,對鄉村旅游項目與休閑農業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充分整合鄉村旅游各項要素,增強人們對鄉村旅游的體驗感和融入感。
另外,還要注重鄉村旅游營銷工作,要對鄉村旅游資源精品線路進行整合和優化,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形成集產、銷、住、游、購、趣于一體的生態鄉村旅游模式。還要積極建設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包括環保設施、生活污水及固體垃圾處理設施等,為鄉村旅游產業提供基礎保障和支持。
(1)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確保農業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保證。基于農戶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服務、市場信息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其中:在農資采購服務之中,可以結合農戶的具體需求提供相關服務,如:農業市場供給、鄉鎮供銷社服務、廠家直購服務等;在農業信息服務之中,可以由政府、新聞媒介、農村集體等主體為農戶提供相關信息服務,如:科學施肥指導、病蟲害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等。
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合作社服務供給能力,整合資源,優化服務技能,提高農戶的整體素質,推進新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發展。還可以建立“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農村聯合經濟組織,完善和優化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另外,要積極促進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對傳統的庫、點、門、店或“兩代一換”綜合服務社進行整合,培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推行多種新型流通業態,如:連鎖超市、倉儲式商場、量販、專賣店、便利店等,形成優化的農村市場流通網絡,體現其便民、利民、為民的功效。還要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采用“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龍頭企業開展“訂單農業”,充分體現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的優勢特點,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利用效率。
(2)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中部落后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進行整體考慮,突出市場導向,因地制宜地開發現有農業資源,充分尊重當地農戶的意愿,從全局的視角進行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加大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在中部落后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大資金投入,對農業產業結構所需的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并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進行優良品種的篩選和繁育。
(1)優化農產品進出口結構
河南省要在當地政府部門的主導和引領下,優化農產品進出口結構,豐富農產品進出口品種,提升農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明顯增強區域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通過對活豬、蘋果汁、大蒜、蔬菜等四種農產品的RAC指數進行計算和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表1 2017~2020年河南省主要農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
由上可知,河南省在活豬、蘋果汁、大蒜、蔬菜這四種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較強,RAC值呈整體上升態勢。在鄉村振興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并為出口農產品提供所需的資金、政策支持,加快建設農產品出口基地,壯大出口農業龍頭企業,并加速建設出口農產品服務支撐信息化平臺,完善出口農產品服務體系。
(2)注重線上線下同步發展
河南省鄉村振興建設要促動線上線下農業的同步發展,做到因時施策,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信息優勢,精準助農,推動農產品線上線下聯動銷售。以河南省長葛市石象鎮胡蘿卜銷售為例,可以利用電商平臺進行農產品的在線網絡銷售,快速對接淘寶、京東生鮮、農購網等信息化平臺,進行線上發貨、批量采購、整車運輸等。并充分利用區位和產業優勢,打通“社區支持農業”的農產品供應模式,加快農產品網銷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3)打造中原地區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大省,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作為鄉村振興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筑牢具有中原地區特色的“中原糧倉”,以高效種養業轉型發展持續發力,帶動綠色食品業,圍繞糧食這個核心,拓展全新的“大糧倉”、“大廚房”、“大餐桌”,有力推動地區鄉村振興。
(1)發揮新型農民的主體性
中部落后地區的鄉村振興要重視農民的主體積極性,聽取新型農民在項目建設、土地流轉、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文化等方面的想法和建議,拓展鄉村振興的廣度和深度。
(2)加大新型農民的培訓
要通過多種渠道培育新型農民,提高新型農民的知識文化和技術水平,培育鄉村內生性人才,結合實際需求采用適宜的培訓方式,如短期培訓、中長期進修等,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所需的全能型人才,較好地滿足農技農機、鄉村旅游管理的需求。
(3)塑造文明鄉風
要塑造淳樸、文明鄉風,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實施“拯救老屋”行動,開發和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和振興,根據古村落、古民居的完好程度進行再造和重構,通過修繕、維修、整修、改建等不同策略,使古村落、古民居保有其原有歷史風貌。
同時,還要完善古村落、古民居的基礎設施,改善古村落環境,對古村落、古民居的基礎設施進行綜合整治,包括通訊、醫療、教育、體育、文化等設施,使之與古村落、古民居風貌相協調和一致。
(1)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建設
要實施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對村黨組織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進行輪訓,拓展基層黨組織在各個鄉村的覆蓋面,吸納優秀農業農村人才,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治理的區域化、多元化共同治理。
(2)加強農村基層后備干部培養
要通過多種渠道培養農村基層后備干部,包括農村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退伍軍人等,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吸引農村基層后備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是推動“三農”問題有效解決的總抓手。如何使中部落后地區的有限鄉村資源投入發揮最大化的產出效益,提高中部落后地區的鄉村振興水平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本文重點分析中部落后地區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探討鄉村振興的實施策略,因地制宜地推進鄉村現代化、持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