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宇
(萍鄉市河江水利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江西 萍鄉 337000)
麻山鎮步行橋位于萍水河支流的麻山河下游(麻山鎮步行橋原址重建),橋梁橫跨麻山河,河寬約42m,橋梁寬度為4.0m,橋面寬度組成:0.3m(欄桿)+3.4m(人行道)+0.3m(欄桿),總長度為52m,總面積為268m2,河床高程78.60m,拱頂高程86.13m。橋梁上部結構采用四等跨10.0m圓弧線鋼筋混凝土板拱,拱圈厚度為50cm,凈矢跨比為1/4。下部結構采用樁基橋墩和樁基橋臺,墩臺樁基直徑均為1.0m,以中風石灰巖為樁端持力層。橋頭施工時應順接兩端現有道路。設計荷載為人群荷載4.5kPa,設計洪水頻率按50a一遇。

圖1 建設項目臨河平面示意圖
建設項目地處麻山鎮,河道兩岸堤防工程等級為IV等,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以及保護區域重要性的原則,鄉村防護區的防護等級為IV等,防洪標準為20-10a;中橋防護等級為IV等,防洪標準為50a。
綜合考慮,該項目涉及麻山鎮步行橋,因此對涉及城鎮河道防洪標準采用10a一遇,麻山鎮步行橋防洪標準采用50a一遇。
建設項目工程地處湘東區境內,附近袁河主河道有蘆溪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331km2,本次設計采用參證站流量資料和《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分別推求洪峰流量。
2.2.1 水文比擬法
蘆溪水文站設立于1957年12月,控制流域面積331km2,為國家基本水文站,觀測水位、流量、降雨量。1973年1月基本水尺斷面下遷50m,1975年底蘆溪鎮治理袁河,裁彎取直,于1976年1月1日將測流斷面上遷到距鐵橋下300m左右,設立臨時斷面測流,后經省水文總站批準,于同年4月14日將測流斷面上遷100m,直到現在。1972年8月-12月(因斷面左岸被大水沖垮)和1976年-1978年期間受治理河道影響,測驗質量較差,流量資料未整編,僅刊印實測流量成果表和日平均水位表。測站水位觀測基面1976年以前采用假定基面高程,1976年以后采用黃海基面高程,蘆溪水文站實測最高水位為100.21m(假定基面高程),最大流量為707m3/s(1970年5月8日)。有1958-2017年共60年實測流量資料系列。袁河流域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特大洪水,蘆溪河段歷史洪水成果見表1。

表1 袁河蘆溪河段調查歷史洪水成果表
2.2.2 《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法
根據項目所在流域位置,查《手冊》附圖,得斷面所在流域年最大24h暴雨量均值H24=105.0mm,Cv=0.48,Cs=3.5Cv;年最大6h暴雨值均值H6=70.0mm,CV=0.48,Cs=3.5Cv;年最大1小時暴雨值均值H1=45.0mm,CV=0.38,Cs=3.5Cv。算結果見表2。

表2 設計暴雨計算成果表
通過《手冊》瞬時單位線法計算可得煤金山中橋斷面各頻率設計洪峰流量。各頻率設計洪水過程如表3。

表3 建設項目《手冊》法推求洪峰流量成果表
用水文比擬法與推理公式法兩種方法推算洪峰流量,計算成果以煤金山中橋斷面為控制斷面,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兩種方法設計洪峰流量比較表
從表4中可以看出,《手冊法》計算成果略大于參證站水文比擬法計算成果。水文比擬法采用的各水文站洪峰流量系列更長,并有可靠的歷史洪水調查資料,系列代表性好,計算成果反映了相似流域的洪水情況。《手冊》法計算涉及到許多參數的選用,各種參數是江西地區綜合的成果,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考慮到兩種方法計算成果比較接近,從偏安全的角度考慮,因此采用《手冊》法計算結果作為本項目計算洪水成果。
根據總平面布置圖,步行橋重建方案有兩個:一是原址原貌重建(四拱);二是原址三拱重建。推求河道水面線主要是由下游水利工程建筑物作為起推斷面,往河流上游推算洪水水位線。
橋梁寬度為4.0m,橋面寬度組成:0.3m(欄桿)+3.4m(人行道)+0.3m(欄桿),總長度為52m,總面積為268m2,河床高程78.60m,拱頂高程86.13m。橋梁上部結構采用四等跨10.0m圓弧線鋼筋混凝土板拱,拱圈厚度為50cm,凈矢跨比為1/4。下部結構采用樁基橋墩和樁基橋臺,墩臺樁基直徑均為1.0m,以中風石灰巖為樁端持力層。
通過下游水利工程建筑物推求水面線,步行橋斷面頻率P=2%時,流量Q=849m3/s,水位Z=84.98m,此時橋梁壅水高度為0.08m,橋下凈空按1.00m計算,橋梁下弦最低高程為86.06m,拱圈厚度為50cm,橋面最低高程為86.56m。
在50a一遇洪水條件下,步行橋斷面設計洪峰流量849m3/s,工程前橋位過水面積269m2,平均流速2.62m/s;大橋建成后,橋位過水面積223m2,平均流速2.83m/s,與天然情況相比,大橋建成后河道面積縮小了17.1%,平均流速增加0.21m/s,流速增幅為8.0%,橋位斷面最高壅水為0.08m。

圖2 方案一:步行橋四拱立面示意圖
橋梁寬度為4.0m,橋面寬度組成:0.3m(欄桿)+3.4m(人行道)+0.3m(欄桿),總長度為52m,總面積為268m2,河床高程78.60m,拱頂高程86.18m。橋梁上部結構采用三等跨13.0m圓弧線鋼筋混凝土板拱,拱圈厚度為60cm,凈矢跨比為1/4。下部結構采用樁基橋墩和樁基橋臺,墩臺樁基直徑均為1.0m,以中風石灰巖為樁端持力層。
通過下游水利工程建筑物推求水面線,步行橋斷面頻率P=2%時,流量Q=849m3/s,水位Z=84.95m,此時橋梁壅水高度為0.07m,橋下凈空按1.00m計算,橋梁下弦最低高程為86.02m,考慮到三拱支撐整個橋梁上部結構,為了保證橋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設計拱圈厚度為60cm,橋面最低高程為86.62m。
在50a一遇洪水條件下,步行橋斷面設計洪峰流量849m3/s,工程前橋位過水面積269m2,平均流速2.62m/s;大橋建成后,橋位過水面積233m2,平均流速2.75m/s,與天然情況相比,大橋建成后河道面積縮小了13.5%,平均流速增加0.13m/s,流速增幅為4.9%,橋位斷面最高壅水為0.07m。

圖3 方案二:步行橋三拱立面示意圖

表5 步行橋兩種方案對比成果表
綜上所述,重建步行橋三拱設計方案對比四拱設計方案,雖然能降低洪水水面線,但是降低的幅度有限,僅僅降低0.03m,從橋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考慮,要增加拱圈厚度0.10m,從整體效果而言,反而提高了橋面高程0.06m;從工程造價來看,三拱設計方案對比四拱設計方案,減少了一個橋墩的造價,但是增加了整個橋面的造價,整體算下來,相差不大。最終,橋梁設計單位和當地政府共同決定,采用了原址原貌四拱方案重建麻山鎮步行橋[1]。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以及保護區域重要性的原則,該段河道兩岸防洪工程防洪標準為10a一遇。因此建設項目防洪標準滿足法規和規范要求。
麻山河段10a一遇洪水條件下,平均流速在1.90-3.01m/s區間。建設項目步行橋屬于原址重建工程,擬建方案過流單寬10.0m,比老橋橋墩寬度更大,梁底高程也比老橋梁底更高,因此對涉及河道內行洪影響甚微。
該工程實施后,河流的地質地貌條件、河床地層的組成均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工程建設對該河段河勢的影響較小。據現場踏勘和相關資料分析,工程河段多年來河道形態變化不大,河勢未發生明顯變化,水流流向穩定,河段岸線穩定。隨著建設項目的實施,河段河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形成新的平衡。
現狀麻山河城鎮河段兩岸已建防洪堤工程,根據《防洪標準》規范,該河段防洪標準10a一遇,建設項目實施后,對現有防洪工程影響甚微。
該項目實施后,不新增河道侵占面積,不影響現有防洪堤,對涉及河道管理范圍內其他設施影響甚微。建設項目竣工后,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建設任何阻洪建筑物。
工程建設滿足《防洪標準》規范,工程所處河段入河通道順暢,工程建設對水上救生影響較小。項目建成運行后,隨著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將有利于搶險車輛、物資及人員的通行,對河段防汛搶險更為有利。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以及保護區域重要性的原則,重建項目采用防洪標準為50a一遇(P=2%)。項目防洪標準適宜。
建設項目步行橋屬于原址重建工程,橋墩寬度和梁底高程比歷史上老橋更大,設計梁底高程超出橋位斷面50a一遇洪水水位1.07m,壅水長度僅為37.70m。因此洪水對建設項目影響甚微[2]。
河床的沖刷與淤積變化主要取決于水流挾沙力變化和泥沙起動流速。水流流速小于泥沙起動流速,河床將不會沖刷;水流流速大于泥沙起動流速,會引起河床的沖刷。輸沙率增大將引起河道減淤或沖刷,輸沙率減小將引起淤積或減沖;河道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會引起河槽發生相應的調整。本工程河段內,河床以及河岸地質均為花崗巖,沖刷結果對河床造成影響甚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防汛法》、《河道管理條例》,水利部、國家計委水政[1992]7號《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等,凡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對洪水有影響的均應采取措施消除或減輕洪水影響。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頻率P=2%時,建設項目步行橋原址重建,對河道兩岸和上、下游河道以及水利建筑物影響很小,且可系用以下措施來消除或減輕。
1)建設單位應做好防御洪水預案,利用水文部門預報的洪峰、洪量、洪水位、流速、洪水到達時間、洪水歷時等洪水特征值,密切配合并聽從防汛部門調度。
2)制定超標準洪水防御措施,針對可能發生的超標準洪水,提出在現有防洪工程設施下最大限度減少洪災損失的防御方案、對策及措施。

圖4
麻山鎮步行橋對于當地居民來說,不僅僅是通行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它見證了當地居民幾代人的成長歷程,同時也見證了麻山鎮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次老橋重建工程,讓它猶如破繭重生一般,以嶄新的姿態,守護著這座城市,以發展的眼光,展望著未來。